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這為智能馬桶的進一步推廣普及提供了基礎,而市場前景也確實不容小覷。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果時間回撥到很多年以前,要問江浙滬地區的阿姨媽媽們,去日本最想購買的電子產品是什么,她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馬桶圈和電飯煲。
單說前者,也不管中國的水壓、水質、電壓,甚至馬桶的型號是否適配日本馬桶蓋,只要家里來了客人,阿姨媽媽們必定要讓大家體驗一下。
在一排日文按鈕上似懂非懂地操作一番之后,賓客們通常會豎起拇指,直呼“靈額靈額”,然后打聽是在哪里買的——一輪夸贊下來,讓阿姨媽媽們感覺顏面大增。
有數據顯示,日本智能馬桶的普及率高達80%,連公共廁所內也都使用了智能馬桶,去日本旅游的人基本都體驗過。
自動保溫的馬桶圈,可以調節檔位和角度的沖洗功能,起立后自動抽水……這些是當時的國人鮮少見到的。而這一市場空白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時間來到2015年之后,國內智能馬桶進入了高速增長期。但與高增速相對的是,到目前為止國內智能馬桶的普及率仍處于較低水平——滲透率不足5%。
既然智能馬桶的概念已經在消費者心中種下多年,為什么遲遲沒有成為一種“剛需”?想要達到日本智能馬桶的普及率水平,國產智能馬桶還差些什么?這個行業將如何發展?
智能馬桶在中國的冰火兩重天
這么多年過去,智能馬桶蓋早已變換出許多不同形態,并從馬桶的附加品逐漸變成了“主角”。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智能馬桶一體機零售額達33.7億元,同比增長40.6%;智能馬桶蓋零售額達15.2億元,同比增長3.1%。
這意味著智能馬桶蓋更像是一種臨時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人會在家裝時選擇“一步到位”,安裝智能馬桶一體機。
在這樣的過程中,涌現出了如衛璽(海爾旗下品牌)、恒潔、九牧等國產智能衛浴品牌。它們不斷進行產品迭代,在進水過濾、防水等級、殺菌抑菌、簡化操作、免費改電等方向上做了很大提升,以更貼合用戶需求的功能和高性價比,逐漸占領用戶心智,甚至一部分產品已經成功返銷日本。
除了衛浴和電器品牌的參與,近年來也有不少小微科創企業加入了智能馬桶這個賽道——德譯科技、幾何科技、恭逸科技等——為行業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智能馬桶的市場潛力無疑是巨大的。
在2020智能坐便器行業高峰論壇上,奧維云網總裁郭梅德表示:“目前中國家庭百戶智能坐便器擁有量約為3個。但中國有3億家庭,按照60%的城鎮化率計算,則是1.8億城鎮用戶,而他們一般都用馬桶,這為智能坐便器的換裝創造了龐大基數。”
然而,前景雖好,無論是國內成熟的衛浴企業,還是新興的科創公司,如今依然面臨許多問題:
從整體大環境來看,受疫情影響,家裝行業發展受阻,連帶智能馬桶安裝率增長也同步放緩;另一方面,全球芯片供應短缺,導致智能產品產量大幅下滑,大大限制了智能馬桶的產能。
其次,由于我國智能馬桶行業起步較晚,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水平跟不上海外,自主研發產品在品質上與國外產品存在較大差距;而國內知識產權保護一直存在嚴重問題,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為了爭奪市場必然陷入價格戰。
相關從業者向新零售商業評論透露:“現在連包裝用的紙板箱漲價,都會影響馬桶的利潤。”
第三,如今電商渠道已經成為我國智能馬桶的主要銷售渠道,但是由于智能馬桶的安裝、維護必須在線下開展,因此線下服務的人力成本是本土智能馬桶品牌們始終繞不過去的坎。
相比之下,海外品牌不僅實力雄厚,過去幾十年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摸爬滾打”,早已發展了成熟的線下經銷和服務網絡,這些都成為了與本土智能馬桶品牌爭奪市場的利器。
種種內憂外患,都讓智能馬桶行業的發展前景很不明朗。國內的智能馬桶,急需一陣新鮮的“春風”吹入以打破僵局。
從家電到醫療器械?
如今,智能馬桶(蓋)最基本的功能已經很難讓國內消費者眼前一亮了。
國內外的衛浴品牌想要創新,要么是在產品功能上不斷細化,要么在外觀設計上別出心裁,又或者是致力于挖掘智能馬桶的新“技能”。
或許是因為疫情催生了大健康賽道的無限想象力,智能馬桶品牌們不約而同地將馬桶與大健康相結合,將智能馬桶從衛浴產品變成一個健康檢測工具。
早在2010年,德譯科技的尿檢概念馬桶就已經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2015年前后,松下、TOTO、科勒等國際大牌都實驗性地推出了能夠驗尿、驗便的馬桶。
以尿檢功能為例,主要聚焦患有腎病、糖尿病、痛風、肝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頻繁監測尿液指標的用戶,使用場景集中在居家、酒店以及養老院;此外,孕婦、兒童、亞健康人群,也是尿檢馬桶的潛在消費人群。
德譯科技創始人葉之謙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德譯生產的尿檢馬桶,目標用戶中還有一部分是海外華僑——由于海外特殊的醫療體系與制度,等待就醫的時間非常漫長,尿檢馬桶則可以更好地跟蹤用戶的身體指標,協助用戶監測身體狀況。
在中國市場,尿檢馬桶概念的巔峰出現在2019年,但至今都沒有太多成熟的產品落地。除了高昂的售價外,主要原因在于技術應用以及研發周期、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檢測技術。“尿檢馬桶的技術難點有很多,是生物化學、硬件、軟件的跨學科研究……醫院的檢測技術并不能直接應用到馬桶上。”葉之謙表示。
據公開資料顯示,幾何科技、德方尿博士、恭逸科技、為爾健康的尿檢馬桶,使用的都是酶法檢測(又稱干法檢驗)。這一檢測方法與醫院使用的技術系出同源,需要在相對干燥的環境下使用。
而馬桶是相對高濕的環境,或多或少會影響檢測結果;并且,干法檢驗需要經常更換試紙,極大消減了馬桶使用的便捷性;最后,干法檢測通常只能顯示陰性和陽性兩種結果,而無法提供更為詳細的檢測指標。
德譯科技研發的尿檢技術則是濕法檢測,突破了干法檢測對于環境和結果精確度的限制。
無論是干法還是濕法,依據我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這樣直接或者間接用于人體的儀器(智能馬桶)都屬于醫療器械范疇,生產、經營必須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第二類、第三類。這無疑成為了智能馬桶落地難的又一門檻。
除了尿檢功能,幾何科技、恭逸科技等科創公司還在智能馬桶上增加了智能識別用戶、檢測體脂、心率等功能,只是這些是許多可穿戴智能設備早就具備的基本功能了,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并不能作為智能馬桶的主要賣點和產品價值。
回到智能馬桶品牌的商業模式選擇上,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這些科創公司大多是to B和to C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為成熟衛浴企業提供智能馬桶功能模塊的技術支持,使得技術能夠更好地落地和推廣;另一方面,推出面向C端的產品,如售賣智能馬桶蓋或檢測用的試劑、試紙等耗材,有的還提供檢驗后的健康管理服務。
葉之謙把德譯科技的未來定義為一家健康管理公司,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試劑的提供者。
這或許是智能馬桶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只是,這些新興科創企業當前最需要思考的還是如何活下去。
高研發成本和長研發周期,使得第一代產品售價十分高昂:尿檢智能馬桶一體機的零售價定在1萬~3萬元左右,智能馬桶蓋則是數千元不等——這樣的定價在所有智能馬桶產品里算是“傲視群雄”了。
高定價必然阻擋了大部分消費者,也意味著用戶規模不會太大。如果沒有資本助力,他們通往大健康的道路只能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智能馬桶仍然需要不斷地市場教育。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這為智能馬桶的進一步推廣普及提供了基礎,而市場前景也確實不容小覷。
但是,智能馬桶市場的現狀是,老一代產品身陷價格戰,新一代產品還有待逐步落地;高端市場上,海外產品仍牢牢占領著中國消費者的心智……中國智能馬桶行業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尚未有頭部企業脫穎而出。
或許,還要再給它們一些發展時間。
本文轉載自(ID:xinlingshou1001),已獲授權,版權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