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清的老人,困于孤獨世界。

圖片來源:pexels
前言
在街頭巷尾,總是能夠看到一些“沉默”的老人,他們或許是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默然不語,或許是在聚會中頻頻側耳但又依舊茫然,又或許是在醫院排隊問診時面對詢問反應遲鈍。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國聽力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報告測算,我國約有1.2億老年人患有聽力障礙、聽力受損。
然而,與這一龐大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助聽器的實際佩戴率不足5%,這個數字遠低于歐美30%-40%平均水平。價格高昂、驗配復雜、佩戴體驗差,構成了阻礙老年人使用助聽器的"三座大山"。
但變化正在發生,當AI技術的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時,助聽器這個傳統醫療器械領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契機。一場由技術驅動的產業升級正在重塑市場格局,為老年人重燃生活激情。
銀發聽力危機,低滲透率的三重壁壘
北京聽力協會專家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聽力學專家張建一表示,老年人聽力下降人數占比較大,具有普遍性。65-75歲的老年人當中,聽力損失發病率大于25%。到了75歲以上,聽力損失的發病率會大幅上升,通常大于60%。
老年人的聽力退化并非是孤立的,當老年人被迫進入“靜音世界”,社交孤立、認知下降、安全風險等問題便接踵而至。此外,老人患阿爾茲海默癥的風險也陡然增加。
佩戴助聽器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體驗。但在如此龐大市場與如此剛性需求的雙重加持下,助聽器市場滲透率極低,仍是尚未開拓的廣闊藍海。
“zdeer左點”深耕助聽器市場多年,其合伙人兼CMO汪立君表示,長期以來,價格高、驗配難、體驗差是影響老年消費者使用助聽器的核心原因。
價格始終是橫亙在國內助聽器消費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傳統數字助聽器的價格動輒數萬元,高端產品甚至達到10萬元以上。這一價格水平對于不少國內老年人而言,無疑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聯影助聽器事業部臨床與市場負責人、資深聽力康復專家屠文河表示,“進口高端助聽器單只售價,可高達4萬至5萬元,一對則需接近10萬元,這對普通家庭來說難以承受”。
當然,市場中也不是沒有便宜的助聽器。市面上幾百元的模擬助聽器雖然價格親民,但往往只是簡單的聲音放大器,不僅無法有效改善聽力,甚至可能因放大噪音而造成二次傷害。
“一兩百元的機型多為模擬機,是已經被淘汰的機型,普通消費者可能無法分辨,覺得能放大聲音價格也合適,使用這類產品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聽障人士的剩余聽力。” 黑龍江省殘聯康復部部長劉德君介紹到。
同時,助聽器的驗配壁壘,也在影響著老年人的消費與使用。
助聽器需要經過專業的聽力檢測和調試,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在專業機構中由專門的驗配師進行,耗時數小時甚至數天。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而言,頻繁往返醫院進行驗配調試成為沉重負擔。而且,中國具備專業驗配資質的機構和人員數量有限,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對養老院進行調研時,我們發現了一位老人,他擁有四五副由子女從國外寄回的助聽器。但由于缺乏專業的驗配與調試,這些助聽器最終都被閑置”,屠文河說到。
除此之外,傳統助聽器在設計上往往忽視了用戶的心理需求。笨重的外觀、復雜的操作、明顯的醫療器械標識,都在提醒著佩戴者自身的"缺陷"。
許多老年人寧愿忍受聽力損失的不便,也不愿佩戴這種讓人"顯老"、"顯病"的設備。汪立君談到,在用戶心理上,普遍存在的病恥感與社會偏見也影響著老年人對助聽器的使用。
隨著新一代銀發人群消費觀念的升級,以及AI等消費科技的深度融合,助聽器行業正迎來一場變革。
不是“放大器”,技術革新下的產業躍遷
助聽器不再是簡單的聲音放大器,而是正在轉變為智能、便捷、可以低調的融入生活的消費健康產品,助聽器行業正在經歷從“功能性醫療器械”到“消費級健康科技”的轉型。
在硬件微型化、低功耗芯片及深度學習算法的共同驅動下,助聽器正從專業醫療器械向消費電子趨勢發展。部分產品交互設計與外觀形態,日益趨近于常見的TWS藍牙耳機或運動耳機。
圖片來源:左點
在具體應用層面,AI等新技術的初步進入,為助聽器產品帶來了更多的產品形態上的躍遷。
產品智能化:技術帶來智能聆聽
與傳統助聽器簡單的增益處理不同,AI技術通過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像人腦一樣“感知”并理解復雜的聲學環境。
飛利浦的HearLink助聽器引入了AI聲音技術,不再遵循固有的數字信號處理規則,而是通過學習、訓練,在24個頻帶之間協同降噪,使語聲在噪音環境中變得更加清晰。同時,飛利浦還通過建立語音地圖(Sound Map)實現了更有效的噪音控制、聲音放大與突破性的回饋音消除。
圖片來源:飛利浦
全球領先的聽力解決方案制造商索諾瓦(Sonova)旗下的峰力(Phonak),在今年2月,發布了全球首款采用專用深度神經網絡(DNN)芯片的助聽器,每秒運算速度高達77億次,整體算力是現存芯片的53倍。
并首次將具有450萬個神經信號連接,2200萬個真實聲音場景樣本訓練的,業內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DNN“超級大腦”嵌入助聽器,真正實現了在噪聲環境下的萬向言語聲音處理。
圖片來源:峰力香港
丹麥品牌奧迪康(Oticon)的Own系列助聽器也采用深度神經元網絡技術,通過超過1200萬個現實生活聲音場景的訓練,幫助大腦識別聲音對比,清晰呈現各種聲音,降低使用者精神消耗。
美國斯達克(Starkey)的Genesis AI助聽器,能實現每小時自動進行超過8000萬次分析調整,使基礎噪音降低 40%,聲音動態范圍提升 20%,并能根據用戶是否移動自動調整麥克風模式,從而在嘈雜環境中顯著提升語音理解。
本土企業也正致力于助聽器技術的升級與突破。
錦好醫療成立子公司芯海聆,專注于數字助聽器芯片的研究開發及設計工作。芯海聆已經能夠提供自主的芯片和算法,成為國內首家擁有自主芯片和算法的助聽器企業;
聯影微電子也自主研發了適合國人語言習慣的“uOrigin源”醫療級助聽器,通過邊緣側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和異構六核芯片,能夠每秒處理超過100萬次聲音信號運算,并針對中文語音的聲調和輔音識別進行了專門優化。
圖片來源:上海科技
博音聽力董事長兼CEO江顯全認為:“未來五年將是中國聽力行業的鉆石五年。政策東風將加速‘專精特新’成果的臨床轉化與市場推廣,放大AI賦能的力量,助力國產助聽器實現從‘可用’到‘好用’的躍遷。”
驗配:AI重塑服務流程
助聽器的驗配流程對老年人而言有著不小的負擔。它需要用戶多次前往線下門店,由專業驗配師進行聽力測試和調試,整個過程耗時且不便。AI的介入,為這一環節帶來了改變。
以左點為例,其驗配環節已實現線上驗配,免去了老年人來回奔波的辛苦,在驗配中,通過AI與老年用戶互動交流實現驗配的精準化。
科大訊飛也推出了類似的“App自主驗配”和“遠程聽力師一對一服務”的模式,用戶可以在家完成初步驗配,并通過遠程視頻獲得專業指導。
這種AI輔助驗配的模式,也為遠程驗配提供有力的現實支撐。騰訊的“天籟Inside”音頻AI技術,通過整合助聽器線上測聽和驗配,完善天籟自研助聽器算法解決方案,開發了基于騰訊會議的遠程驗配系統和面向聽障人士的ASR識別系統,讓線上驗配成為線下驗配的補充,并幫助聽力師和聽障人士借助騰訊會議和遠程驗配系統實現端到端的鏈接,實現遠程線上交互。
圖片來源:北京聽力協會
AI輔助驗配、線上驗配、遠程驗配的新形態驗配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服務網點覆蓋不全、專業驗配師數量不足的行業痛點,提升了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外觀:走出病恥,時尚新形態
技術的進步只是基礎,如果老年人不愿意長期佩戴,再好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智能算法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上實現更強的功能,為產品小型化、美觀化創造了條件。如今的助聽器在外觀上不斷借鑒入耳式耳機、TWS藍牙耳機、骨傳導運動耳機等,在形態上已基本與藍牙耳機無異。
這種轉變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產品接受度,當助聽器與藍牙耳機之間的外觀不斷模糊,老年人對于疾病的羞恥也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時尚感,甚至是代際之間使用相似產品的“共同話題”。
奧迪康的Oticon Own,不僅有著更為隱秘的外觀,更能夠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耳道形狀量身定制,以保證最大程度的全天佩戴的舒適度。
圖片來源:奧迪康
通過技術力的提升,將產品設計與用戶心理重新耦合,是AI技術和新硬件形態共同推動助聽器行業從功能性向體驗性躍遷的關鍵。這也使得助聽器不再是一種需要“忍受”,被迫使用的醫療器械,而是可以“享受”的時尚科技產品。
國產破局:技術力、商業模式與生態之戰
AI技術在助聽器中的應用,未來遠不止在于當下產品端的降噪、驗配等具體的痛點上。
未來助聽器產品的競爭,或將不再局限于“聲音”,而是在于AI技術在產品中的融合程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服務與功能,最終重新構建起由醫療器具到健康伴侶的新形態。
在當下的助聽器產品競爭中,本土企業既面臨競爭壓力,又存在爆發機遇。
當前,全球助聽器市場幾乎被國際企業壟斷。根據上海證券研報,海外五大巨頭瑞士SONOVA聽力集團、丹麥DEMANT集團、丹麥GN ReSound聽力集團、美國斯達克Starkey和WS Audiology聽力集團占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些企業擁有行業絕大部分的專利,制定了醫療級助聽器的銷售規則、技術標準,借助龐大的經銷商體系和國外醫保體系,構成了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圖片來源:上海證券研報
然而,AI時代的到來為市場格局重塑提供了契機。國際巨頭在AI算法、本土化應用方面的反應相對滯后,給國內的本土企業創造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AI應用上,國內企業在中文語音識別、方言優化、個性化AI調試等本土化內容上,技術優勢明顯。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用戶的使用場景和語言特點。
科大訊飛憑借其在中文語音識別領域的深厚積累,推出了專為中重度聽損人群打造的AI助聽器產品,其核心優勢在于對中文語音的精準識別和優化,特別是在方言處理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且還能夠實時將語音轉換為文字顯示在配套App上,為重度聽力障礙者提供了"看見聲音"的可能。這種多模態的輔助方式,突破了傳統助聽器單純依賴聽覺的局限。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在價格上,國內企業通過供應鏈優化、DTC模式等手段,將AI助聽器的價格降至國際品牌的1/5至1/3,使更多用戶能夠用得起。左點倡導的DTC模式,能夠進一步直面消費者,打破消費屏障,其助聽器產品已成為中國助聽器線上銷售第一。
同時,通過線上驗配、遠程服務、社區推廣等新興的渠道模式,將助聽器的觸點拓展至醫療渠道之外,更能夠深入當下的消費市場。
未來,國內市場中的助聽器產品競爭將是“技術力+商業模式+生態整合能力”的綜合博弈。正如左點所理解的,“所有品牌的最終勝利,都將回歸到產品的勝利。而產品的領先性,歸根結底依賴于最底層的技術創新。”
AI技術的快速應用能力與長期學習能力已經讓“硬件買斷”式的商業模式過時,助聽器企業可以通過硬件低價+訂閱服務如持續調優、健康監測、緊急響應等長期服務,持續的為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務。
這種模式既能降低消費者的硬件入門門檻,也能讓廠商通過數據持續優化產品。未來,助聽器將超越單純的聲音補償,成為老人的智能伴侶,也成為企業健康生態的新入口。
左點科技目前其產品線已經擴展到血壓計、睡眠監測儀、生發儀等多個健康管理品類,通過數據協同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同時也為更多的助聽器跨界融合提供更多的嘗試可能。
隨著AI技術的深入,助聽器正在重新定義“聽見”的意義。過去,它只能讓老人維持聽覺功能,而現在,它能讓老年人沒有負擔的佩戴、使用,拋棄病恥感的,重新融入社會,享受生活。
盡管國際巨頭企業仍把持著助聽器產品市場,但本土企業也通過強大的創新力、技術力和更適合市場的商業模式、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健全的生態建設,正在為中國的助聽器行業探索出全新的發展路線。
本文轉載自AgeClub(ID:AgeClub),已獲授權,版權歸AgeClub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