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算命仍然在瘋狂地“收割”年輕人,而且這門暴利生意仍在持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網上有這樣的段子,人們一般如何安慰自己?答案是:老年人靠保健品,年輕人靠卜卦算命。
農歷春節前,很多人會關注新一年的流年運勢,特別是有一些年輕人會忍不住給自己算上一卦。
而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最新報道了一期「起底“算命”亂象」的市場觀察,再次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網絡熱議。
萬萬沒想到,都已經2022年了,互聯網算命居然還在瘋狂地“收割”年輕人,而且這門暴利生意仍在持續。
央視起底“算命”亂象
還是那些熟悉的內容和套路。
央視記者花費19.9元,到一家打著心理咨詢旗號的占卜館預測事業運勢。
占卜師說,記者事業中可能會有扎心的事情,有一定的計劃,有一定的想法,上升空間很大。
可當記者表示,自己剛剛經歷裁員,正在進行自主創業時。占卜師立刻迎合稱,記者財源不定。
后續不用想,就知道占卜師會說什么內容了。
占卜師的話術可能有很多,但套路卻是萬變不離其宗。有一些年輕人熱衷的互聯網算命的套路也是如出一轍。
比如,一份1500字左右的流年運勢要價588元,有很多年輕人會爭先搶后地下單。
如何才能改變運勢呢?占卜師往往會推薦五花八門的方式,其中常見的套路就是買一件“轉運好物”。
這些“轉運好物”的特點是價格昂貴,比如一串“愿望手鏈”的售價598元,一串“事業手鏈”的價格為888元……不少人在經過占卜師的“推薦”下,最后還是會忍不住購買。
很顯然,占卜館,特別是網絡算命已經是一門好生意,而且還是一門暴利生意。有賣家在網上直言“轉運首飾”的利潤率可達80%。
年輕人有多相信互聯網算命?
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都相信一句話,叫:“我命由我不由天”嗎?怎么年輕人也開始“迷信”了。
在這屆年輕人群體中流行一句口頭禪:“大事問八字,小事問塔羅,無事問星座”。
除了傳統的測名字、看面相、看手相,每年測一下流年運勢之外,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把互聯網算命玩出了很多新花樣。
比如,最近兩年火出圈的塔羅占卜、魔法蠟燭,還有星座星盤,就算是“中醫結合”,也是一種樂趣。
年輕人喜歡算什么?有七成年輕人在算命卜卦的時候,最關心的領域是:工作、愛情、婚姻、事業發展等等。
八字算命、星座羅盤和塔羅牌占卜位列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前3名。
互聯網算命在年輕人群體中有多受關注?
比如一個互聯網算命、測星座的話題在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能達到2.8億次。“塔羅牌占卜”話題瀏覽量在2021年2月居然超過了20億次。
有一項網絡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62%參與過,以星座羅盤或者塔羅占卜等形式的算命。
從數據上來看,20歲至29歲的90后是互聯網算命的主力軍,不僅是塔羅牌,還是星座,以及八字,還是算命,一并兼收。
然而,年輕人看待算命問題時,持有一個很典型的自我矛盾心理。
網易數讀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一項互聯網算命調查數據顯示,有64.1%的受訪者既參加過算命,但又勸誡過長輩。還有35.64%的人既參與過星座羅盤塔羅牌,又勸誡過長輩。
整體來看,這屆年輕人對算命的心態是:封建迷信不可信,但不影響我算上一卦。
在NBS新品略看來,不少年輕人會算命,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壓力的釋放,或是尋求一種心理安慰,更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心理游戲。
換個角度來看,互聯網算命在年輕人看來,就是一種生活愛好或者是流行文化,具有很強的社交互動及體驗屬性。
互聯網算命竟是一個千億市場?
年輕人無處排解煩惱和憂愁,通過算命或者占星卜卦來排解,需求很明確。
很多所謂的占卜師早就盯上了年輕人,更是一些人靠此“一夜暴富”。
而且互聯網算命早已形成了一套業務服務體系和商業模式。
第一是,入門基礎服務。
比如網絡卜卦,有的免費,一般來說占卦一次費用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很多年輕人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嘗試,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心理。
基礎服務提供的只是一些基本信息,或者是簡短的流年運勢小短文,大多具有誘導性。
第二是,深度套餐。
如果用戶對基本服務不滿意,要了解更有深度,更全面的信息,就會推出不同樣的套餐,比如來一個1499元的套餐吧。
第三是,延伸服務及業務。
更進階的業務就包括提供培訓課程,星座漫畫,轉運飾品,以及動畫等文娛產品。
比如有一些所謂的占卜大V培訓課程一節課收費居然達到8000元,轉運首飾是最常見的商業變現手段。
互聯網算命市場有多大?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非常相信”或者是“有點相信”算命。
還有一家市場研究機構曾做過一次預測,中國有14億人口,16歲到50歲的目標用戶,約占45%,其中付費用戶占16%,他們的年均占卜算命最低消費1000元。這樣算下來,互聯網算命合計下來是一個1000億元的大市場。
互聯網算命的興起也養活了不少所謂的占卜師。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占卜師一個小時的收入約為500元左右。早在2018年最火的算命主播收費居然高達23.3元/分鐘。測測星座APP的創始人任永亮曾透露,該平臺上最頂級的“咨詢師”年收入接近200萬元。
互聯網算命是近幾年互聯網市場的一條熱門賽道,備受社會資本機構追捧。
從2015年至今,互聯網算命賽道融資事件一直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在2020年之前,一共有31家公司獲得過融資。
比如上述的測測星座從2013年成立至少獲得了3220萬元的融資,在2017年獲得了百合網的投資,而且在2021年2月,還獲得了騰訊的戰略投資。
互聯網算命背后有哪些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過去傳統的街角邊的算命小地攤,到PC傳統時代的算命網站,到后來各類算命卜卦APP出現,如今更是進入了短視頻和直播的時代。
不少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會出于好奇或者嘗試的心態去進行互聯網算命、占卜等,特別是在短視頻的助推下,讓互聯網算命再次站在風口浪尖。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是市場規律,也不可能完全讓互聯網算命徹底消失。
所以在NBS新品略看來,我們可以用辯證及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互聯網算命,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算命流行背后有哪些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一,行業屬性界定的問題。
當算命、卜卦遇上了互聯網,無論是傳統的算命網站,還是如今的互聯網算命APP或者是小程序,很明顯是運用了互聯網工具去開展業務,是“互聯網+”應用領域之一。
這些經營機構或從業人員看來,就是換一種稱呼,比如以心理咨詢的名義去提供服務,所以很有必要研究對其行業屬性的明確及界定。
第二,職業范圍界定的問題。
互聯網算命催生了不少“算命師”,可這些卜卦師們往往不愿意稱自己是算命師,而是:算命咨詢師。
算命咨詢師不能明確定義為是一個職業,但是各大平臺應該從服務規范標準角度,加強對服務人員進行規范管理。
第三,平臺運營規范問題。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形式多樣的互聯網算命、占卜、看面相等各類平臺及APP,平臺規范運營問題自然是重中之重。
平臺如何規范運營,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平臺運營機構是否自律。
第四,行業規范監管問題。
目前互聯網算命提供所謂的服務或者是銷售的“轉運”商品,從表面上看,較為小眾,影響面也不大。
然而互聯網算命市場一直魚龍混雜,亂象叢生,很多都是打著算命、占卜的口號做生意,但顯然需要有個度。
一直以來,市場上也曝光了多起披著互聯網算命的外衣進行非法詐騙等案件,所以行業必須嚴格規范管理,一旦觸碰法律紅線,一定要嚴懲不貸。
互聯網算命注定不是一個陽光的行業,只是年輕人在追求和購買心理安慰而已。
本文轉載自NBS新品略(ID:nbscaijing),已獲授權,版權歸NBS新品略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