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的Keep與母嬰親子的寶寶樹一樣,難破垂直電商困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月底,Keep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如果一切順利,將去驗證“互聯網+運動健身”在資本市場的通路。
2017年,蘋果CEO庫克到訪了這家成立僅兩年的公司。乘著互聯網風口,抓住健身小白腦熱辦卡“后遺癥”,Keep先后拿到8輪融資,最新一輪在2021年1月份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投后估值達20億美元。
盡管Keep打造了自有品牌產品、訂閱會員及線上付費內容和廣告及其他服務的商業化矩陣,但公司依舊在高虧損,還曾一度深陷裁員風波,暴露信息安全等問題。
Keep能否從眾多運動APP中突圍,為更多用戶創造可持續價值,并給股東們一份好的“答卷”,其中的挑戰并不小。
重金求“月活”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線上健身市場占中國整體健身市場的47.0%,預計2026年將占60.6%。
2015年王寧還是一個180斤重的胖子,因減肥而創立Keep,瘦至130斤。產品上線后,對于健身“小白”來說,即可通過Keep平臺中錄制的專業健身視頻課程進行同步學習。
彼時,年輕人對運動、健康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家對健身基建正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Keep產品便在上線4個月后,月活達到100萬,用戶主要為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群體。
高速發展的Keep,很快吸引了資本的注意。上市前,Keep主要股東構成情況:創始人王寧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8.61%。GGV紀源資本持股16.14%、軟銀持股10.39%、聯合創始人彭唯持股2.26%、聯合創始人劉冬持股1.18%、聯合創始人文春鵬持股1.16%,“其他投資者”持股比例總計達50.25%。
Keep的營收主要來自消費品業務(健身器材、服飾及食品等)、廣告業務、會員服務業務(含在線課程)三個方面。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0年,Keep分別實現營收6.63億元、11.07億元,對應的經調整后的凈虧損為3.66億元、1.06億元。
其中,自有品牌產品是Keep營收的主要來源,其在營收中的占比較為穩定,在55%以上,但毛利率低,而且競爭激烈。
第二大營收來源是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營收占比從2019年的22.8%提升到2020年的30.5%,毛利率最高,且增速最快。
而廣告和其他服務中,包含了Keepland帶來的線下收入。伴隨著Keepland的撤店停業,此部分收入的營收占比,從2019年的17.5%壓縮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12.1%。
三項業務在為Keep快速實現商業化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經費。
其中,Keep銷售及營銷開支占比最高,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高達2.96億元、3.01億元及8.18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44.6%、27.3%及70.6%。
在巨額的營銷開支下,Keep的虧損在持續放大。2019年、2020年度及2021年前三季度,Keep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虧損最為巨大的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虧損大幅擴大約4380%。
對于2021年前三季度的巨額虧損,Keep表示,“由于我們對長期盈利能力的信心加強,我們于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9個月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
此外,燒錢的確換來用戶的增長。報告期內,Keep平均月活用戶分別約為2177萬、2973萬和3436萬,呈上升趨勢。平均月度訂閱會員依次約為80萬、190萬、330萬。
然而,2021年的平均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約15%,而2021年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長約172%。
并且,付費用戶僅占平均月活躍用戶的10%左右??梢姡琄eep實現盈利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簡單的燒錢,不能為Keep“止血”。
鯨商認為抖音、B站、視頻號等短視頻/直播平臺上的健身達人活躍,很大程度上稀釋了Keep的用戶活躍度。
擺在面前的“兩座大山”
實際上,付費用戶還有待提高的背后,或許是Keep現階段最頭痛的產品問題。
自有品牌產品雖為目前Keep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達50%以上。
但自有品牌商品主要是指運動所需的器具產品,以及服飾、食品等相關產品。如,智能單車、智慧秤、瑜伽服、蛋白粉等相關產品。部分產品具有客單價較低、復購率高、毛利率低的特點。最關鍵的是,產品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
在智能運動產品中,華為、小米、蘋果、FITURE魔鏡等均推出了健身鏡、無繩跳繩、動感單車、劃船機等產品,并在產品內放入品牌自身的健身體系,試圖通過智能產品瓜分一塊智能健身的蛋糕。
在毛利較高的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方面,Keep的月服務費為19元,包年會員服務則包括168元(活動期)的年卡會員。后來Keep還與芒果TV、愛奇藝、亞朵酒店等合作推出的聯合年卡會員,價格分別為168元、248元兩個檔位。
Keep已在2021年底,錄制了超過10000個健身課程,超過13000個直播課程,在其平臺上銷售。
王寧曾對外表示,“我們要做到的是‘所有訓練課程可以讓用戶脫離人的指導’。”然而,在沒有健身領域的專業人士指導之下,Keep推薦的健身課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個體運動規律、是否會產生運動損傷等問題,還需要畫一個問號。
另外,在B站、抖音等擁有流量的社交平臺中,都早已布局眾多垂直于健身板塊的內容創作者。B站UP主周六野、帕梅拉,皆在全網擁有千萬粉絲。他們單篇內容閱讀量均超過10萬。隨著周六野推薦“內外”(服飾品牌)的運動裝,抖音健身博主伊娜推薦“暴走的蘿莉”(運動服飾品牌),甚至不少健身達人會開始自建運動品牌,這不免會削弱Keep的市場競爭力。
所以,五花八門的健身內容沖擊消費者的同時,單個品牌想維護用戶黏性就成為更大的挑戰。Keep若要提升該業務的營收,前提是要有大量愿意為內容付費的用戶。Keep還需用優質內容調動潛在用戶的付費意愿,讓這些用戶,逐漸成為平臺的私域流量。
但Keep的挑戰不止于此。在2019年,Keepkeep被曝出裁員300人的消息,甚至還傳出不好拿補償、市場環境太差等訊息。
2021年,Keep等百余款APP被曝出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的問題后,被督促整改。這也是Keep"由美轉港"上市的一大原因。不過,Keep已對此前因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而被通報整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此外,招股書中專門提到聘請了有關中國數據合規法律的中國法律顧問。
垂直電商的困局難破
盡管Keep仍在虧損,還不斷曝出負面信息。在健身APP這一垂直領域小風口下,目前Keep還處于頭部地位。
其實,市場中較為突出的薄荷、咕咚、悅動圈等競品,也有他們各自的特色與優劣勢。
相比較Keep,薄荷健康聚焦健康食品和管理賽道,是一款提供營養查詢以及健康管理服務的APP。
經過不斷完善和更新,該平臺現在已經有63萬種食材、菜肴以及包裝食品數據,150多種營養素數據,有如此強大的食物數據庫做支撐,薄荷健康自然也在“吃”上做足了工夫。
與Keep自有品牌品類的包羅萬象不同,薄荷健康一直專注于代餐食品,以減脂餐。
薄荷健康還十分注重產品的研發,推出了“周四上新”的欄目,保證在一定的時間節點根據季節,向不同消費人群推出新的產品。
除了研發能力強,薄荷健康還敢于跳出蛋白粉,能量棒等傳統的代餐食物品類,打造全新的代餐產品,推出了包括鹵肉飯、麻婆豆腐等新形式的代餐速食。
而悅動圈則專注于戶外健走和跑步方面。不過,于2018年前,悅動圈一直在行業中領跑,最高月活用戶規模,力壓Keep和咕咚,是運動健身APP的頭部品牌。如今,其已因缺乏核心壁壘等因素,多年未進行任何融資。直到2021年底,力盛賽車作價1.77億入股悅動圈,持股25%。
但新資本的背后還有一份“對賭協議”:根據協議,悅動天下2022-2024年度需要分別完成不低于1850萬、2850萬和5300萬的凈利潤目標,否則需要對力盛賽車進行補償。可見,悅動圈的業務壓力巨大。
同屬垂直“社區+工具”的現象級產品寶寶樹,2018年于港股上市,而這家老牌互聯網+母嬰的公司,曾被寄予突破垂直電商困局的厚望。然而,寶寶樹股價已從上市后最高峰的8港元/股,暴跌至當前0.7港元/股。活躍用戶下降是“致命缺陷”。
其財報顯示,2020年寶寶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總數為9120萬,對比2019年的1.39億下滑34.5%。其中PC端月活用戶下滑更為嚴重,2020年為6830萬,同比大幅下降40.5%;移動端為2290萬,同比下滑6.5%。寶寶樹官方解釋,這是由于中國出生率下降,公司集中發展移動應用程序的戰略計劃導致的。
不過,近年來母嬰領域出現了眾多母嬰個人IP,細分類母嬰品牌,都在分割寶寶樹的市場。行業競爭激烈、用戶流失、內部動蕩、業務多而專業度沒跟上等因素,都致使寶寶樹削弱了以往的光鮮。當前,公司正進入私有化籌備中。
對于Keep來說,也需要面對同樣的問題。如何穩固月活用戶,強化沉淀,協調多項業務,增強商業化,都是Keep日后面臨的挑戰。
本文轉載自鯨商(ID:bizwhale),已獲授權,版權歸鯨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