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這種垂直運動健身服務平臺做電商業務是否具備護城河?未來成長性又有多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律給我自由”是Keep的Slogan,不過外界似乎更關心Keep何時能實現盈利自由。
日前,線上健身平臺Keep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上市,高盛和中金公司為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事實上,早在去年2月25日和9月6日Keep就已先后兩次向港交所遞表,擬沖擊“運動健身第一股”,但均因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IPO申請狀態轉為“失效”。
從此次Keep的招股書來看,其在2020年到2022年期間,營收分別為11億元、16億元、22.1億元。營收不斷增長的同時,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Keep的凈虧損也從2021年的8.27億元收窄到2022年的6.67億元。
數據來源:Keep招股書
圖源:Keep招股書
毛利率下降的背后,也讓不少投資人開始擔心。Keep這種垂直運動健身服務平臺做電商業務是否具備護城河?未來成長性又有多少?
我們試圖從“人”、“貨”、“場”等不同的角度來綜合看待Keep的電商業務。
現有用戶,能否維持電商增長?
如Keep在招股書中所寫“我們已形成全面的健身方案,覆蓋用戶的整個健身生命周期,從規劃健身目標和訪問健身課程,到選擇健身裝備和健康食品,以及追蹤體重和心律等測量數據”。
圖源:Keep招股書
但坦白來說,Keep這種優勢能否得到保持仍值得觀察。
因為從本質上來看,Keep的會員服務和電商業務均建立在健身教練對平臺優質健身內容的輸出上,但當下的一個趨勢就是健身教練選擇“去Keep化”。
來自陜西西安的健身教練曹昌利告訴我們,由于疫情三年導致很多線下健身場館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自然也影響到了很多健身教練的收入。迫于生計,圈內的許多同行紛紛轉戰以抖音、視頻號為代表的視頻平臺中。他們借助輸出優質的健身干貨完成前期粉絲量的增長,再以直播帶貨的方式向粉絲推薦他們親身使用過的相對較好的健身產品。
但健身這件事本就因粉絲個人體質上的不同、運動訓練量的不同,需要一套定制的健身方案及完善的全程跟進。這種跟進下,不僅僅能讓他們把短視頻平臺公域流量的用戶轉變為自己私域流量的用戶,也能完成私域流量用戶的沉淀以及裂變。
如曹昌利所言,Keep用戶購買Keep平臺的各類健身產品和食品,本質上就是為了獲得更優質的健身訓練效果。而當健身教練在Keep之外的平臺上也能提供這種專業的指導時,用戶對Keep平臺的依賴程度將大打折扣。
此外,雖然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國內運動健身人群不斷擴大——據灼識數據預測,2021年-2026年我國運動健身人數將以6.5%的年復合增長率穩步增長,預計2026年國內總運動健身人數或將達到4.16億人,但真正能養成長期健身習慣的用戶并不多。
數據來源:灼識數據
曹昌利所言不假,以去年爆火的劉畊宏為例,其在去年4月時,其直播間人數曾一度突破6000多萬的峰值,但僅僅一個月后,其峰值就回落到1000多萬。人數回落的背后,還是和當前用戶運動健身的難以堅持有著很大關系。
數據來源:飛瓜數據
數據來源:Keep招股書
Keep的用戶陳敏就告訴我們,自己曾在Keep平臺上購買過智能手環。剛開始使用時,自己還每天堅持使用智能手環記錄自己的身體和運動數據。但由于后來工作太忙,也干脆讓智能手環在家“吃土”。
如陳敏這樣的消費者有很多,按照每經網對消費者購買智能手環的意愿調查來看,預計的購買時間主要集中在3個月至半年之間,其中,超五成的消費者計劃在半年內購入,購買周期較長。
圖源:每經網
除此之外,結合此前月狐數據發布的Keep活躍用戶特征來看,其活躍用戶主要以一線和新一線城市25歲以下的女性為主,并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但由于Keep在下沉市場滲透不足,并且考慮到以抖音直播電商、拼多多為代表的平臺在下沉市場具有極高的心智占有率,這也意味著Keep在下沉市場用戶的爭奪中幾乎沒有什么優勢。雖然目前Keep在第三方平臺上也有旗艦店,但失去內容的加持,Keep又要如何刺激下沉市場下單呢?
圖源:月狐數據
貨品單一問題待解
圖源:Keep APP客戶端
但需要指出的是,貨品數量過少依然是目前Keep電商的一大問題。以輕食代餐類產品為例,它作為健康減重的飲食方案,備受新一代年輕人推崇。
資料來源:《中國居民肥胖防治專家共識》
據中國營養學會 2021 年發布的《中國人的輕食消費行為白皮書》對 6207 人(大多參與者為年輕人)的調研結果顯示,94.9%的被調查者每周至少消費一次輕食,55.7%的人每周消費 2-4 次??梢哉f輕食代餐類是整個運動健身商品中最為高頻的消費品類之一。
圖源:Keep APP客戶端
商品數量較少,也意味著Keep必須要盡可能地將有限的商品打造成“爆款”,但這需要對產品品質有極強的把控能力。在這一點上Keep也存在不足,目前Keep的商品路徑為公司負責前期的研發,后續的生產全部交給第三方來完成。這種自己沒有生產線,商品的生產全部依賴第三方的模式,讓Keep缺少足夠的品控能力。
圖源:每經網
后疫情時代,如何拓展場景?
不可忽視的是,在過去三年Keep電商得以增長的原因離不開疫情,消費者對于居家健身類產品的需求一路走高。但如今疫情對國內的干擾因素已徹底退散,國內各城市的健身場館經營也已恢復正常,隨著春暖花開,戶外運動再次成為健身愛好者的首選。這直接導致消費者對于居家健身類產品的需求下跌。
健身愛好者李康告訴我們,相較于自己購買運動器械,健身場館的運動器械更豐富,并且也有專業的健身教練進行指導。另外,隨著當下健身館的越發卷,其售賣的月卡、季卡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不如干脆花錢去買健身房的月卡或季卡,何必浪費大量的錢去買健身器材呢?
需求下滑之下,Keep急需拓展更多的場景來觸達消費者。雖然目前Keep也在借助抖音平臺通過種草和直播等場景賣貨,但抖音電商的屬性也決定了其更適合低客單價商品成交,這也是目前Keep在抖音官方旗艦店中銷量較高的三款商品均為100元以下的原因。
圖源:抖音
縱觀市面上主流內容平臺,微博、小紅書、知乎、B站、抖音,近些年無一不在發力電商。
以抖音為例,過度的直播賣貨,也帶來內容體驗的下降。平臺日活自突破6億后,始終未能迎來大幅度增長。
用戶相對“普世”的抖音尚且如此,對于Keep這樣的垂直內容平臺而言,如何平衡內容和電商之間的關系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總結
作為國外健身APP一哥的“Peloton”,其在收入結構也與Keep高度類似,包括自有品牌產品(即硬件銷售)、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服務。其中,占收入大部分的同樣是硬件銷售,在2019年至2021年的占比均在55%以上。
圖源:雪球
但從2021年至今,Peloton市值大幅下跌,現市值僅剩40億美元左右(4月6日收盤數據),幾乎蒸發了90%。
《華爾街日報》對此的評論是,Peloton做的生意是希望把動感單車從奢侈品變成大眾化的設備,“聽起來有點牽強”。更關鍵的是,健身是門“反人性”的生意——用戶容易流失,如何在“反人性”的生意上薅出羊毛以及留住用戶就成了拿下市場的關鍵。
那么,Keep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Peloton”呢?
本文轉載自價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已獲授權,版權歸價值星球Planet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