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張小泉營收7.6億元,營銷就花去1.17億元,研發花費2287.8萬元,前者是后者五倍之多。

圖片來源:unsplash
刀拍蒜,一刀兩斷?
近日,大蒜將菜刀重傷的消息讓國民老字號張小泉徹底出圈。廣州的王女士用張小泉菜刀拍蒜,結果刀斷了,客服回應稱此菜刀不能拍蒜。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消費者質疑“菜刀都不能拍蒜,要它有何用?”、“什么時候刀不能拍蒜了,頭一次聽說”……
隨后,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的“中國人學了幾十年的切菜方法是錯的,米其林廚師不是這樣切,為什么米其林廚師切的肉片跟薄黃瓜片更透明”令人窒息的言論,進一步將張小泉推至風口浪尖。
此番,張小泉穩穩地陷入輿論和信任洼地。跌落低谷的何止它的企業形象和品牌聲譽,還有張小泉一去不復返的榮光。
作為刀剪第一股,張小泉的日子過得并不如意。去年9月份,張小泉登陸深交所創業板,股價最高漲至38.66元/股,較發行價6.9元/股暴漲460%,市值超53億。截至7月22 日收盤,張小泉股價報收16.65元/股,較巔峰時跌去57%,市值25.97億元。上市不足一年,張小泉的市值近乎腰斬。
與股價一同舉步維艱的還有張小泉的業績。財報顯示,2019-2021年三年間,張小泉的凈利潤陷入增長瓶頸,2020年、2021年的歸屬凈利潤增長率僅有6.8%、1.96%,要知道2019年的數據是65.04%。
張小泉,緣何至此?
是刀干不過大蒜?還是過于傲慢?
一把菜刀拍不過大蒜,讓消費者開足了眼界,也讓大家認識了張小泉。
張小泉是一家始創于明崇禎元年的刀剪民族品牌。明萬歷年間,張思佳開了一家剪刀店鋪,命名“張大隆”,其子接手后,改名為“張小泉”,沿用至今。張小泉曾作過皇宮用剪,也在1915年走出國門,先后經歷多次改制,并在2021年9月,成功上市。
按照上述發展軌跡來看,張小泉一直都是優等生。然而意外發生了:消費者用張小泉的龍雀斬切刀拍蒜,刀斷裂。
崩盤從此刻開始。消費者向客服反映情況,得到“不建議拍蒜”的答復。所有做飯的、不做飯的都被震驚了:什么時候,菜刀不能拍蒜了?
張小泉的官方回應也被網友直呼“下頭”。張小泉稱,不是所有刀具都適合拍蒜,一些硬度較高或者有專用用途的刀具如果拍蒜,有斷刀風險,作為中華老字號,公司的產品設計已充分考慮到國內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如果真做到了俯下身來體察用戶,不會不清楚中國人用刀拍蒜、拍黃瓜是基礎操作。
隨后,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以往的采訪被挖出來“鞭撻”。他說中國人不會切菜,中國菜刀方方正正,不像米其林菜刀斜切下來,刀面設有支點,所以米其林師傅切的肉片更薄、黃瓜片更透明……
先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夏乾良又將張小泉借鑒國外制刀工藝,改變中國傳統菜刀外觀的創新稱作是對消費者的教育,俯視感呼之欲出。
“教育”一詞用在消費者身上有些強勢,有教消費者做事的嫌疑。
從客服、官方回應到高管的采訪言論,無不折射出張小泉對中國消費者的傲慢態度。
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背景,當下國人的文化認同、民族自信空前增強,漢服熱、國產化妝品崛起、老字號煥發第二春等就是最好的例證。以往外國產品意味高端、時尚的觀念在新時代失靈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小泉仍然套用國外的工業標準服務中國消費者,忽略本土消費者訴求、烹飪習慣、刀具使用場景,本質上就是一種傲慢思維作祟:國外的刀都是這樣的,我就是這么設計,你愛用不用。
但客觀事實是,張小泉的基本盤在國內。2020年,它的國外市場貢獻785萬元營收,在總營收中占比1.37%。張小泉去年的7.6億元總營收中,國外市場僅貢獻1185萬元。
張小泉出“事故”,友商王麻子在直播間拍了一整天蒜。同樣是國民老子號,為什么王麻子的刀甚至可以拍石頭,張小泉的刀卻不建議拍蒜?
這里面既有張小泉的傲踞心態以及對本土市場的漠視,還有用戶思維缺失。它首要做的是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以用戶為導向,立足生產,不能將“服務意識”束之高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是金科玉律。
除刀不能拍蒜外,張小泉問題不少
眼下,除了要渡過產品與口碑下滑的難關,張小泉還面臨很多現實困境。
第一,增長乏力
查看近幾年的財報可以發現,張小泉總營收雖穩定提升,但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掣肘。
2019至2021年,張小泉實現營收7.6億元、5.723億元、4.840億元,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率。反觀凈利潤,2019至2021年,歸屬凈利潤0.79億元、0.77億元、0.73億元,增長甚微,2021年的凈利潤增長率僅為1.96%,2019年的凈利潤增長率是65.04%,高下立見。
張小泉增長動能不足,既有企業自身因素、產品特征桎梏,更脫離不了行業共性問題。
“菜刀都很耐用,誰家菜刀經常壞啊”、“誰沒事買菜刀”……正如很多網友所說,菜刀不是易耗品,一把菜刀能用幾年甚至十幾年。耐用、更換周期長造就菜刀低頻消費品的屬性。
菜刀不似衣服,講究款式多樣、四季更換,市場需求旺盛,就材料而言,衣服就有純棉、雪紡、棉麻等多種區分。另外,雖然消費力旺盛的年輕人已成消費主力,但他們做飯意愿并不高,大概有四五成的人一周能下廚幾次。尤其外賣、預制菜盛行,其方便、快捷,占據了很多人的餐桌,此種消費趨勢也對刀剪企業造成壓力。
除客觀局限外,刀剪行業總體的發展水平并不亮眼。
根據《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數據,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刀剪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542.8億元,規模以上的玩家有200家。以小家電電動牙刷為例,它在國內的滲透率僅5%,但2020年市場規模已有500億元。刀剪雖遍及家家戶戶,市場體量并不性感。
刀剪第一股張小泉2020年實現營收5.72億元,按照刀剪行業542.8億元的規模來看,它的市占率僅1.05%,行業龍頭尚且如此,更逞論其他企業。
如果產品銷量低,客單價高,行業“錢景”也算一片光明。事實上,目前國內刀剪市場仍以低端為主。2020年刀具均價在22.93元,還不敵一杯奶茶,較2019年刀具均價上漲不足一元,而剪具均價普遍在5元左右。
第二,倚重刀剪,業務單一
張小泉以刀剪起家,歷經四百年,逐步開拓經營邊界,現在來看,還是名副其實的刀剪企業。
除了老本行刀剪業務外,張小泉還涉足廚具廚電,家居五金生產制造、銷售。去年,張小泉刀剪具、廚具廚電、家居五金板塊實現營收5.26億元、1.49億元、0.79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69.22%、19.56%、10.35%。
刀剪具依舊是張小泉的主流業務,但吸金能力在三個板塊中不占優勢,最賺錢的當屬家居五金,廚具廚電盈利效應與刀剪相差不大。
縱觀張小泉財報發現,刀剪具業務比重正逐步降低,另外二者增幅明顯,廚具廚電業務營收增幅超95%,這似乎已經向外界釋放出積極信號。
第三,創新、研發力不足
刀斷于蒜后,張小泉的菜刀被質疑品質還不如五金店的普通菜刀,被詬病錢沒花在刀刃上,凈是一些“花拳繡腿”。
張小泉現有的135項專利里,只有39項具有實用性,其他多是針對外觀的設計,一如大馬士革刀具,僅刀面就有魚鱗紋、玫瑰紋等多種花紋圖案設計。
在一些領先的刀剪技藝方面,國內企業失語。比如德國有一項“冰沾火”技術,能讓刀剪的硬度和韌性處于最佳結合點,但國內鮮有企業掌握該技術。
有些企業忙著真刀真槍戰場廝殺,有的企業還在“對鏡子貼花黃”。
張小泉對研發的態度從費用支出可見一斑。去年張小泉營收7.6億元,營銷就花去1.17億元,研發花費2287.8萬元,前者是后者五倍之多。
不可否認,消費場多被流量占據高地,不少企業紛紛將其視作掘金利器,重金砸營銷,以此實現業績增長。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是,流量最終要為業績服務,流量≠轉化量。
營銷過度,也會陷入另外的困境,即營銷成本過高,拖累業績,甚至因為重營銷輕研發,忽視產品品質。要知道,產品才是企業的長期主義。
結語:
整體來看,張小泉的問題不少,忽視市場需求、產品研發缺乏用戶導向性;增長路徑不明朗,主營業務掣肘。
“教育”消費者不成,反倒陷入態度傲慢的泥淖;吃著中國人的飯,砸著中國人的碗……看來,張小泉要解決的不單是刀不能拍蒜的問題。
參考資料:
AI財經社:張小泉拍蒜驚奇
市界:張小泉,一刀拍出浙江資本大佬
酷玩實驗室:張小泉斷了,王麻子飄了,中國刀剪還能靠誰?
本文轉載自谷倉新國貨研究院(ID:gucangchanpinjia),已獲授權,版權歸谷倉新國貨研究院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