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開始
從飛盤到槳板,從陸沖到飛釣,從抱石攀巖到腰旗橄欖球,過去一兩年,火起來的小眾運動一項接一項,哪怕是如我這樣的城市潮人都覺得有點趕不上趟了。
這期我將從商業和流行文化的角度展開:談談小眾運動集中爆發背后的邏輯?而網紅屬性又是怎樣的影響和塑造一項運動的?
01
先說我的核心觀點,如今在網上火爆的許多小眾運動,它的本質其實不是運動項目,而是旅游,尤其是短途旅游項目。
不知道00后的同學還熟不熟悉「農家樂」這個東西。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城里人周末或者假期去農家樂度假還是很流行的。
不僅可以住農村房,還可以吃農家菜,都是農民自種自養的食材。
在之前寫民宿那期里,我就提到過,民宿的前身就是農民提供B&B(Bed and Breakfast)發展而來的,農家樂本質是民宿的1.0版本。
在我小時候,民宿提供的旅游項目主要有這么幾種,一種是水果采摘,也就是果農cosplay活動。
第二種就是附近水域會有野外漂流之類的項目,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爬爬山,釣釣魚,喝杯茶,享受悠閑的時光。
到后來,農家樂又和一些素質拓展項目結合,成了團建首選。
不過我爸媽那一輩人,更喜歡在山清水秀的村莊里,開一桌麻將,血戰到底。
到后來,農家樂演變成了更加小清新,更有藝術感的民宿。更后來,城里人又迷上了自己開車到郊區玩露營。
但有一個點其實是沒有變的,就是你出去旅游,尤其是農家樂、民宿、露營這種以住宿方式為核心賣點的城市近郊短途旅游,有一個非常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出去了,但出去以后干嘛呢?
02
而絕大多數的小眾運動,多多少少都和「出去了,干什么」這個問題沾邊。
比如滑雪,在中國無疑是和旅游強關聯的。全中國近80%的滑雪場,都屬于旅游體驗型滑雪場。
近幾年,冰雪運動,尤其是滑雪,無疑是體育行業發展最快的項目之一。得益于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以及「三億人上冰雪」的國家政策推動。即使在疫情之下,滑雪運動也沒有停止增長。
而今年年初舉辦的冬奧會更是讓滑雪運動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熱度。
但春天到來,雪季結束,滑雪愛好者剛剛點燃的熱情很快就無處安放了。這個時候,陸沖就開始出圈了。
雖然看起來是滑板的一種,實際上也是滑板的一種,但從技巧上來說,它更接近于單板滑雪。許多陸沖愛好者開始接觸這項運動的契機,都是為了在滑雪季之外的時間保持「腳感」。
加上陸沖比普通滑板學習門檻低很多,踩上它只要扭來扭去就可以前進,哪怕是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甚至能拍出很好看的照片,于是在各大城市的廣場、公園和各種商業綜合體里,你都可以找到踩著陸沖板,扭來扭去的年輕人。
槳板的學名應該叫直立單槳沖浪(Stand-Up Paddling),起源于夏威夷,是為了讓沖浪教練站在板子上,方便管理學員,觀察周圍環境而產生的。
這項運動來到中國其實已經有10年以上的歷史了,但直到近幾年才開始火爆。
露營作為一種很典型的短途旅行方式,也同樣需要面對「出去了,干什么」的問題。而槳板就是很多人出去露營以后喜歡的娛樂活動。
只要有一片平靜的水面,你可以在槳板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劃水也行,躺著也行,你甚至可以坐在槳板上釣魚或者野餐。
玩的人多了,自然也有很多人開始思考,這個活動能不能搬到城市里。尤其是疫情期間,跨城出行變得不那么方便了以后,然們更愿意在護城河,公園湖泊之類的市內水域里玩槳板。
況且,槳板門檻也不高,至少不比沖浪和皮劃艇高。這讓它很容易就成為了城市水上運動中的網紅。
我發現,在關于飛盤的討論里,很少有人提到,飛盤火起來的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推手,那就是露營。
在國內,飛盤最初被關注到,就是因為這項運動非常適合露營愛好者,只要有片草地就能玩起來。
露營活動在2019年到2020年成功出圈,于是蹭到初始流量的飛盤,從去年開始走紅,一直火到現在。
至于腰旗橄欖球,根據體育媒體「懶熊體育」的介紹,現在主流的極限飛盤玩法,前身就叫「飛盤橄欖球」,是吸納了橄欖球等運動規則后開發出的游戲。
隨著飛盤迅速出圈,圈內人立刻借助飛盤的流量,著手腰旗橄欖球的推廣,因為這兩項運動實在是太相似了。
某種程度上,從露營到飛盤再到腰旗,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傳播鏈。
我個人看法是,如果沒有疫情,小眾運動可能也很難獲得像現在這么夸張的人氣。
疫情影響了長途出行市場,于是閑不下來的城市人開始尋求城市近郊旅行,客觀上助推了徒步啊、溯溪啊、露營啊的發展。而更多的人,干脆直接在城市里尋找戶外旅行的感受。
于是在公園里,人們搭起了帳篷,玩起了槳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年輕人玩起了騎行和陸沖,城市被他們當成了另一種旅行目的地。
大部分能變成網紅的小眾運動,都帶有戶外基因,是從旅游、露營活動中派生出來的網紅玩法。
而在疫情的限制下,這些運動回流向了城市,變成了城市娛樂生活的一部分。這個趨勢被社交媒體精準捕捉之后,成為了網紅運動。
03
依照「網紅運動的本質不是運動項目,而是旅游項目」的邏輯來說,拍照幾乎是一種剛需。哪有人出門游山玩水不拍照的對吧。
況且,之前我在聊網紅美食的時候就提到過,網紅的本質是極致的感官刺激。媒介是人的延伸,但這種延伸是跛腳的。只有視聽感官可以順著網線得到傳播,觸覺味覺嗅覺就不行。
想要紅,就要把運動中,最有視覺沖擊力,最能刺激感官的部分拿出來。
你想想,平常在健身房,坐在墊子上練瑜伽,平平無奇對吧。但是你想一下,如果是在野外,平靜的湖面上,一群人坐在槳板上舒展身體,是不是一下就讓人覺得「臥槽,這也行」,讓人覺得自己也很想嘗試一下。
當運動來到戶外,來到一個風景很好的地方,這項運動就自帶更多視覺沖擊力,以及一種「非日常感」。這些元素都是很出片的。
而當這些小眾運動回到城市里,拍照出片,作為一種消費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尤其是腰旗橄欖球、飛盤和槳板,幾乎所有的活動,組織者或者主辦方都會配備專職攝影師,就連一些瑜伽的團課,或者健身房的活動,也會有拍照環節。
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于一個運動項目來說,保持拍照打卡無疑是一個非常良好的習慣。
當參與者參加運動的時候,他們不僅是在運動,也是在生產二次傳播的素材。
這些素材一方面成為了參與者的社交貨幣,也幫助這些運動進一步出圈,吸引更多參與者。在傳播上,一個閉環就形成了。
旅游景點中,非常重要的一類項目就是「體驗類項目」,讓游客可以親身參與。比如前幾年很火的什么摔碗酒,什么懸崖蹦極,都屬于這一類。
這種項目比起純粹的觀覽項目娛樂性強很多,能讓旅行變得更好玩一些。
如果你在小紅書上經常瀏覽小眾運動類的筆記,或者經常混跡于這些運動的社群。一定會發現,他們也很喜歡提「體驗」。
翻譯成人話就是:來玩玩吧,不為輸贏,也不圖強身健體,就是玩個開心。
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大部分的小眾運動,都出現了共同的特征:
在我看來,如果沒有這些特征,一項小眾運動是很難成為網紅運動的。
04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網紅運動是不為輸贏,也不圖強身健體的,所謂「網紅」的本質其實是消費。
為什么足球籃球,雖然是全球受眾最廣泛的運動,但你很難說它們是網紅運動,因為這兩個運動上手難度還是太大了。
想想看,想要開開心心地和朋友踢一場球,至少要學會帶球、停球、傳球這些基本操作吧?而從一個小白到「基本掌握」這些技術動作,沒有五六節體育課的時間,搞不定吧?
籃球也是一樣,且不說投籃上籃和運球,光是帶球走步的規則,恐怕就要新手適應半天。
況且,足籃球對抗強度都不低,在小學以上級別的比賽,基本沒有男女同場競技的可能性。
對于只想跑一跑出點汗,或者和朋友一起開開心心玩個游戲的小白玩家來說,這個門檻是不是太高了呢?
事實上,許多網紅運動,都是在傳統運動上簡化規則,降低對抗強度,取消性別區分,加快上手速度,增強社交屬性。
陸沖上手比滑板更快,槳板比沖浪門檻更低。腰旗橄欖球比美式橄欖球少了沖撞對抗,更像《奔跑吧兄弟》里面的撕名牌游戲。
至于飛盤,前段時間這個運動剛火起來的時候,我就和朋友說,飛盤之于足籃球和橄欖球,就是王者榮耀之于傳統MOBA。
當然,想要玩得好,大量的訓練時長和高強度的身體鍛煉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點上,各個運動并沒有區別。我這里說的只是入門門檻高低的區別。
而門檻的降低,對「以消費為目的」的網紅運動是絕對必要的。
只有那些「有手有腳就能玩」的運動,才有可能在大眾層面快速引爆。
只有那些半個小時上手,一次課程學會的運動,才能盡快讓玩家感受到游戲的樂趣。
說白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沒有人有耐心再花上幾十年,一百年的時間,慢慢培養一項全民運動。也沒有電視,廣播這樣的大眾媒體,能為足球、籃球這樣的項目,提供壟斷級的傳播資源。
05
這段時間,網上對各種網紅運動的爭議也有很多,例如什么「飛盤媛」,什么「搶占足球場」,還有什么「就是為了拍照,根本不是熱愛運動」。
過去的大眾運動,從校園和社區發跡,逐漸自發形成各種賽事和組織,最后在傳媒的幫助下登堂入室,形成廣泛的影響力。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漫長的數十年。
而現在的網紅運動,它經由互聯網一夜爆紅,全民狂歡,然后形成生活方式,快速與商業接軌,形成全新的消費潮流。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一到兩年。
兩者早已不是一個物種,目標人群,發展軌跡和商業模式也必然完全不同。
我個人看法很簡單,運動本身沒有問題,也沒有高低之分。
甚至我認為有更多門檻更低,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的運動,絕對是好事。畢竟對于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講,運動時長都是偏少的。能出門活動活動,哪怕是擴大下交際圈,都是有益的。
這些年我們看過太多行業,本來有著很好的市場潛力,就因為過多的炒作,導致前期太多牛鬼蛇神參與其中,把原本的規則沖得稀碎。最后每個人都得不到良好體驗,等到熱潮一過,就是滿地雞毛。
需要知道的是,再好看、再能出片、門檻再低的運動,背后也是有自己的規則,甚至有受傷的風險的。問題在于許多跟風的人,因為目的只是拍片,所以只需要打卡,很難體驗到這一面,也不會把這些東西展現出來。
當大家一窩蜂的露營、槳板、路沖、騎行等等,就會發現配套的措施、場地其實還無法承載這個數量。于是為了賺錢,又會有大量的商家迅速參與其中,短期催熟這個市場。最后,既不能保證體驗,甚至不能保證安全。
等到這項運動的熱度被消耗殆盡,就趕緊撤出,尋找下一個風口。受傷的,往往則是真心喜歡這項運動的人。
網紅運動根本不是壞事,造成負面問題的,往往是為了成為網紅而把運動當成手段。
參考資料:
《為社交,為不孤獨,他們在城市里用陸沖逐浪》界面新聞
《千元陸沖板3天售空、教練日培訓12小時,年輕人盯上「陸地沖浪」》Tech星球
《陸沖爆火背后:入門就砸4000元,「奔四」的人也追捧》獵云網
《憋瘋的年輕人,都去河里玩槳板了》開菠蘿財經
《踏上槳板,他們在亮馬河上「漂流」》界面新聞
《年輕人流行「水上漂」,這項小眾運動又出圈了》中國企業家
《槳板不缺流量,缺的是水》懶熊體育
《飛盤熱末平,腰旗橄欖球飛向年輕人》懶熊體育
《飛盤不只是玩具,也是門小而美的生意》懶熊體育
本文轉載自 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已獲授權,版權歸 IC實驗室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