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酸奶銷售額不振,但投資機構依然對酸奶品牌持有較大的投資熱情,其中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圖片來源:pexels
送走了夏天的雪糕刺客,又在秋天迎來了“酸奶土匪”。
前不久,有網友在酸奶土匪的熱搜中還調侃到,“藏在冰柜里的雪糕,有時對價格還是遮遮掩掩,不拿出來,還看不到它刺客的真實面目。酸奶則是站在貨架上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地明碼標價,“土匪”氣質彰顯無疑。
雖然酸奶、雪糕的價格都有較大上漲。但起到的作用卻完全不同。雪糕依靠價格驅動,6年時間市場規模翻了1倍,到2021年還保持著8.8%的同比增速。而酸奶價格漲了,但銷售額反而出現了下降,2021年去銷售額同比下降8.4%。
這背后的邏輯在于,提價后對整個酸奶品類銷售額起到的增長作用相對有限,但帶來的反噬作用更強。
高端化的低溫酸奶生命周期短,損耗成本高,且需冷鏈配合,運輸成本高。擴張越快,越不容易盈利。因此,企業并不急于擴張,高端化產品帶來的規模有限。與此同時,酸奶雖具有乳制品屬性,但用戶認知里更偏向于休閑零食,產品可替代性大。
但即使酸奶銷售額不振,但投資機構依然對酸奶品牌持有較大的投資熱情,其中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酸奶,打破高端化增長邏輯
經過數十年發展的消費品,大多已經觸及了國內消費者數量的上限。因此,高端化升級的提價邏輯成為品類延續增長的重要手段。但與大部分消費品不同,高端化推動規模增長的邏輯,被酸奶品類打破了。
過去一段時間,酸奶高端化提價的趨勢明顯。大多數酸奶產品通過一加一減進行了產品升級。加是指在口味上做創新,例如北海牧場推出了此前市場上沒有的草莓流心芝士味、白葡萄流心茉莉味等產品。減是指,減少配料表。在健康概念下,品牌試圖在維持高口感的同時,減少添加劑,如高端酸奶品牌基本去掉了增加口感粘稠度的明膠,簡愛推出的某款產品配料更是只有生牛乳、乳酸菌、乳清蛋白粉。
在高端升級下,酸奶的價格不可避免的出現走高。在零售商店,從前十幾元就能買一整條的酸奶,如今更多的被定位高端品牌的產品所替代,目前商超單杯定價普遍在10元以上,個別產品的單杯售價甚至超過40元。體現在數據上,阿里曾在去年年底公布過一組數據,僅在去年11月份,阿里平臺酸奶均價就同比增長13.06%。
按道理來說,酸奶漲價,酸奶零售額水漲船高,應該增加才對。但情況恰恰相反,高端化趨勢下,酸奶銷售額反而出現了下降。
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之中國快速消費品》顯示,雖然疫情期間使消費者對營養需求更加重視,帶來乳制品銷量提升,但酸奶銷售額卻出現了下滑。2020到2021年,牛奶取得了14.7%的銷售額增長,奶酪增速更是高達33%,然而酸奶的銷售額下降了7.8%,被列為低速增長品類。
酸奶品類的現象并不常見。參考其他消費品,售價上漲大多帶來了銷售額的增加。比如,被用戶調侃的雪糕刺客,從2015年到2020年,產品平均單價上漲了30%,而部分高端品牌價格直接上漲到了3倍-5倍。價格驅動下,雪糕行業6年市場規模翻了一倍,到2021年,行業仍保持8.8%的同比增速。
那么,為什么酸奶品類不能復制提價推動市場規模增加的邏輯呢?
酸奶困局背后:品類替代多,供應鏈要求高
酸奶價格增加,銷售額反而出現下滑的邏輯是,提價后對整個酸奶品類銷售額起到的增長作用相對有限,但帶來的反噬作用更強。
比如,同樣是價格驅動的邏輯,從2016到2021年,雪糕行業規模年符合增速超11%,而同期,酸奶銷售額復合增速不到8%。
提價給酸奶帶來的增長有限,是由于,酸奶漲價大多是由低溫酸奶帶來的。原因在于,常溫酸奶經過滅活處理,會“殺死”活性乳酸菌,而低溫酸奶,活性乳酸菌能夠存貨,進而更具營養價值。
但低溫酸奶有兩個痛點:一是生命周期短,產品損耗高。低溫酸奶保質期只有20天,品類損耗遠超過其他品類。二是需要冷鏈配合,運輸成本高,冷鏈運輸要比傳統運輸高出40%-60%的成本。
兩者導致酸奶成為最不容易盈利的品類。某位在寶潔的工作人員就表示,酸奶是行業內最不容易盈利的品類。并且生命周期短、運輸成本高的痛點,也使企業擴張越快,盈利的難度越大。
由此,低溫酸奶企業并不急于擴張,即使成立已近8年的高端低溫酸奶的頭部品牌簡愛,也并沒有全國化布局,很多三四線城市,并沒有它的產品。企業不急于擴張自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規模的擴張速度。
即使帶動作用不及其他品類,但正常情況下,價格增加還是利好行業規模。酸奶銷售額出現下降,更多是因為酸奶的可替代性強,提價后,酸奶市場很容易被其他產品瓜分。
酸奶品類并沒有形成特定的用戶心智,其產品屬性雖然是乳制品,但用戶更多是把它定義為休閑零食產品,CMMS市場調研顯示,大多消費者認為好喝是選擇酸奶的核心因素。
用戶心智模糊,與酸奶的產品特點有關,在乳制品中,酸奶的營養價值不及牛奶,牛奶對免疫力有很大的提升功效,酸奶雖對免疫力也有提升,但其更多的作用是提供益生菌幫助消化。此外,酸奶產品研發也有明顯的零食化趨勢,簡愛推出的OP3N,就是零食化產品,其首款“酸奶慕斯”,將酸奶與甜點融合創新,更像慕斯的口感。
酸奶屬于乳制品,但具備明顯的零食化特點,也使得部分消費者認為其是非必需品,其酸奶更容易被其他品類的產品替代,高端化更是放大了這一痛點。
比如,乳制品的核心競爭力是營養,但酸奶營養度不及牛奶。因此,即使在政府倡導“喝乳制品抗疫”的背景下,消費者更偏向牛奶。在疫情期間,牛奶銷量大幅提升(14.7%),進而多少擠壓了同屬乳制品的酸奶市場(-7.8%)。而在比拼口味的休閑零食中,雖然用戶偏好不同,但酸奶提價后,其價格明顯高于其他飲料品類,產品也更容易被替代。
雖然,酸奶行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酸奶仍然是最有可能跑出新品牌企業的賽道之一。
一線基金為何紛紛押注?
雖然酸奶行業規模遇到瓶頸,但酸奶依然受到了投資機構的青睞。在消費投資遇冷的背景下,簡愛、Blueglass、吾島等高端酸奶頭部品牌均獲得了融資,背后投資方包括經緯、紅杉中國、IDG資本、真格基金等一線投資機構。
那為什么,酸奶銷售額下降,但酸奶企業仍然獲得了穩定投資呢?酸奶賽道,在未來最有可能跑出新的大企業。
首先,行業格局利于跑出新的大企業,酸奶擁有超千億的市場規模,但行業格局分散,不算涉及多品類的綜合公司,行業專門聚焦酸奶的頭部品牌,市占率僅為5%。市占率低,是因為酸奶對冷鏈配送要求較高,運輸半徑小,決定銷售半徑小,疊加損耗高,規模擴張易虧損的痛點,酸奶品牌多是地方性企業。
但參考其它國家,當冷鏈等基礎設施成熟后,頭部企業依靠產品優勢,頭部品牌酸奶市占率可觀,比如,日本明治酸奶市占率超43%。從這幾個角度看,我國酸奶品牌還有很多的增長空間。
更重要的是,酸奶的產品特性也更有利于跑出新品牌。大部分消費品,研發簡單、生產門檻低,渠道是核心,而原有企業顯然在渠道資源上更為豐富,因此過去有很多新的消費品被老巨頭的跟隨戰略打敗。
但酸奶產品不同,酸奶品類具有高研發門檻,新品牌更有機會通過研發工藝的改進實現產品領先,從而打破傳統巨頭的渠道優勢。
比如,在研發環節中,菌種甚至有菌芯片之稱。菌種作為酸奶配料中的關鍵環節,決定了酸奶的功效。但菌種研發周期較長,需要先找到目標菌株,然后進行工業化培養,最后還要進行冷凍干燥封裝保證產品的活性。由于工藝的復雜性,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菌種都是由國外進口,因此國內酸奶功效大同小異。
反觀海外,酸奶企業通過培養出好的菌株,使酸奶獲得了更多的實用性功能。比如,日本是菌種的集大成者,其依靠菌種工藝的領先,使酸奶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如明治根據不同菌種研發的產品,可分別預防感冒,抑制幽門螺桿菌,降低尿酸、改善腸道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僅超20%,遠低于全球50%的感染率,這里面就少不了日本功能性酸奶的功效。
回過頭看,國內酸奶品牌,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營銷環節。多為從業人士表示,品牌將投入的大頭都放在了營銷上。但突破技術壁壘,打造出自己“菌芯片”的企業,才最有可能是終局階段的贏家。
本文轉載自讀懂財經(ID:dudongcj),已獲授權,版權歸讀懂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