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幾乎踩中了一級市場現在所有熱捧的追逐概念。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個出海新物種正傲立全球。
一種名為ebike(電助力自行車)的自行車,正成為歐美人短途出行的時尚單品。ebike是一種兩輪短途出行工具,在傳統自行車的基礎上依靠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實現了電機、控制器、蓄電池等部件和顯示儀表系統的機電一體化。
售價1000-3000美元之間、兩倍于普通自行車速度、上坡更省力,這些特質讓ebike暢銷歐美。緊貼碳中和、消費電子和短途電動出行的標簽,更是讓ebike幾乎踩中了當前一級市場追逐的所有概念。
“投資之王”騰訊也看中了這個賽道。11月7日,天眼查數據顯示,騰訊入股了深圳市十方運動科技有限公司品牌TENWAYS,此前這家ebike品牌已經獲得了來自高瓴創投的Pre-A輪融資。
中國企業走在ebike賽道的前列,也是這個新晉物種的主要供應鏈基地之一。TENWAYS成立一年內,就迅速在歐洲荷蘭設立了銷售總部,鋪設了超200家實體門店,線上銷售成績不俗。
在出海舞臺與全球品牌競技,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能否擺脫為他人做代工,孕育一個真正的全球品牌?
席卷
短途電動出行賽道,今年以來尤其熱鬧。
從傳統自行車廠商到四輪汽車廠商,再到新消費品牌,各路玩家在ebike賽道里攻城掠地。
自行車老司機們自然不愿錯過這個火熱風口。截至目前,眾多老牌自行車制造商摩拳擦掌,捷安特、Specialized、Marin等都推出了電助力自行車車型,進行產品拓新和品牌升級。
汽車廠商方面,特斯拉、保時捷、寶馬、勞斯萊斯等都在ebike賽道上動作不斷。尤其是保時捷開啟“買買買”,2021年底收購了克羅地亞電動自行車品牌Grey.p主要股權,2022年又宣布全資收購德國電動自行車廠商Fazua。
一批押注兩輪短途出行風口的新消費品牌也陸續涌現,不少品牌已經成功獲得資本青睞。比如派電科技的Pre-A輪融資來自聯想創投;高瓴資本不僅在國內投資了TENWAYS,在國外還用1.3億美元投資了荷蘭的VanMoof。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創業者們幾乎都有著多年出行行業的從業經驗。
比如摩拜單車前聯合創始人徐洪軍,在2017年創立了致力于微出行智能交通領域的洪記兩輪;兩輪電動摩托品牌摩獸出行成立于2018年,其創始人陳官平曾在國內知名摩托車品牌任職;TENWAYS創始人梁霄凌更是傳統自行車行業里的老人,曾任千里達集團總經理,TENWAYS也是從千里達內部孵化而來。
這些出行領域的老兵敏銳地洞察到存量市場里的增量機會,才一頭扎進了這個賽道。正如梁霄凌曾喊出:“智慧電單車是自行車行業未來的風口,等風來不如主動造勢。”
相關分析認為,“碳中和+消費電子+短途電動出行+新能源”,ebike幾乎踩中了一級市場正在追逐的所有概念。
一方面,ebike能更好地滿足短途出行和通勤需求。ebike適配日常生活騎行,車速通常是傳統自行車兩倍,可以在通勤和出行中,讓人們花更少的時間、走更遠的路,看更多的風景。
另一方面,ebike符合了全球低碳出行的趨勢。從全球能源現狀來看,在綠色環保理念的普及下,燃油車轉為用電車成為必然,而靠電助力驅動的ebike成為短途出行交通工具的新寵。
出海
或許國內很多人對ebike還不太熟悉,但這個新晉潮流出行單品在國外已經賣得風生水起。
根據德勤數據,2017-2021年,歐洲和北美市場的ebike銷量由250萬輛提升至640萬輛,4年間增長了156%。據歐洲自行車制造商協會等預計,2020年全球電動自行車銷售規模在700萬輛左右,到2025年歐洲市場銷量有望達1200萬輛,年復合增速有望維持在20%以上。
在國際市場的角逐中,中國ebike企業出海成績尤為亮眼。部分品牌告訴億歐,公司目前并沒有面向國內消費者的計劃,產品主要就是賣到海外。
面世僅一年的電動兩輪車品牌ADO暢銷西歐,目前在海外已經成功開拓了50多家代理商。ADO創始人Mr. Sen表示,要抓住當地中產階級消費者的需求。“原來要花3000歐買一輛電動自行車,現在花2000歐就能買到中國品牌的產品,且性能、質量、服務等各方面還非常不錯。”
另一國內品牌大魚智行也已在歐洲和中國設立產線,旗下包括微型電單車、城市和越野系列產品。大魚智行創始人&CEO馬宇馳告訴億歐,2021年大魚在整個美國銷售了90萬臺ebike,市占率約35%,成為目前ebike出口份額最大的國內廠商。
美騎網何兆軍介紹,外銷成績優秀的除了一些主打高品質高格調的新生勢力品牌,還有八方股份這樣的電機部件廠商。憑借中國消費電子和自行車供應鏈體系搭建的完善,相信國內電助力自行車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有長足發展。
“東邊不亮西邊亮”的背后,包含多種主客觀因素。
首先,中國生產ebike有天然的技術優勢。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電機、電池、控制器領域突飛猛進,獲得了與國際一線廠商平起平坐的話語權。
電助力自行車的核心技術,在電池和力矩傳感器上。電池主要是影響續航的長短;力矩傳感則是一項精密的技術,存在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對于電助力性能影響更大。
目前,國際上比較出名的電機生產廠商主要有雅馬哈、松下。中國的八方股份也有著較成熟的力矩傳感器技術,已經是全球排名前列的電助力電機生產商,擁有眾多境外中大型電踏車品牌商以及境內外整車裝配商客戶,與多個國際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
其次,中國是全球三大自行車供應鏈基地之一,有生產ebike的土壤。中國是國外高端自行車品牌的主要代工地之一,形成了以華東江蘇、華南廣東、華中天津為中心的三大自行車代工生產基地。
除了中國本土具有生產ebike的產業基礎以外,一些宏觀環境因素也促成了中國ebike品牌在海外的大勢。
其實早在2014年,ebike在海外就已經發展迅速,但近幾年的疫情,使其增速超過了傳統自行車。因為疫情使得歐美城市地鐵受影響停擺,也讓全球人民對于健康更加重視,以ebike為代表的兩輪出行兼具運動和短途優勢,這加速了行業的快速增長。
另外,為了減少碳排放,歐美各國也出臺了補貼政策及碳積分政策,鼓勵用戶購買以電驅動為動力的短途出行交通工具。
比如,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規定,當前市民購買電動自行車最高可獲1500美元補貼;在德國慕尼黑等城市,購買電動自行車最高可獲補貼500歐元;瑞典政府為每輛售出的電助力自行車提供售價25%的補貼,最高1000歐元。
不飽和市場
短途出行的智能化趨勢,對中國和世界企業來說都是個機遇。
市場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到2030年全球ebike市場規模將達到1186億美元。北美尤其是一個大市場,市場研究公司NPD集團數據顯示,2019-2020年,美國電動自行車的銷量增長了145%,是傳統自行車的兩倍。
快速增長的規模、尚不飽和的市場,對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片誘人的藍海。
馬宇馳告訴億歐,在國內市場,有上百家公司可以做ebike,在全世界,大約有300多個正在銷售的ebike品牌。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想在歐美市場做ebike的新品牌已經有大概30-40家。但現階段各品牌出貨量規模仍較小,從概率來看,具有博弈機會。
“按照平均1000美元一臺算的話,100萬臺出貨量就是一家流水10億美元的公司,到2025年,全世界范圍內可以同時容納至少20家這樣的公司。目前行業格局未定、足夠分散,以后一定會有多家超過10億美金流水的公司出現。”馬宇馳表示。
隨著ebike概念在國內外引起關注,未來1-2年行業將迎來創業的爆發期。但對創業者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對于已經入局的品牌們來說,本地化服務將成為出海的關鍵。
Mr. Sen表示,電動兩輪車這個產業的出海,最終還是要落地到本地化服務。如何做好本地化服務,可以從兩個維度布局:一方面,要和本地城市代理商尋求合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倉儲物流效率。
“當把產品交給客戶之后,這個服務就升級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很多售后配件、智能升級等,這些是服務的部分,也是電動出行服務很重要的內容,所以需要線下的實體店來幫我們做這樣的服務。”Mr. Sen解釋。
馬宇馳也回憶,大魚在2017年進入美國市場時發現,美國人民熱衷于線下商超的體驗,尤其以Costco為代表的本土會員制超市在北美十分興盛。為了快速打入美國市場,大魚和全美上百家Costco達成了戰略合作,由此進入美國本土消費市場。
對于尚未入局的創業者來說,要警惕同質化競爭下,風口從藍海變紅海。
當ebike成為一個新的風口,無數廠家必將在這個賽道上“動起來”,想要賺到快錢、收割第一批消費者。屆時,行業或將“遍地都是ebike”。
目前,ebike行業并沒有形成技術壁壘,相關供應鏈也有待整合,產品質量是否經得起考驗還有待分曉??梢灶A見的是,行業必將經歷一個從山寨盜版橫行走向品牌確立的過程。
結語
今天,幾乎每一個公司都渴望出海,成為一個全球性品牌。
作為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主要陣地,憑借供應鏈和生產制造優勢,中國有極大概率可以誕生一個全球性的ebike品牌。
不過未來ebike或將延續消費電子行業的競爭路線,從價格戰的廝殺中建立品牌標準和服務形態。消費類的產品市場競爭沒有紅海,只有血海。產品、渠道、運營、售后等多方面的平衡,這更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組織能力。
創業者在出海賽道上需要捕捉更多的確定性,真正意義上的“Made in China”,只有在產品、服務等方面形成強有力的品牌符號,才能屹立出海大市場。
參考資料: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