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為了保暖,到底有多努力?

圖片來源:pexels
來源: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作者:李杭
這段時間,一場大范圍的寒潮席卷全國。
受冷空氣影響,東北、西北地區最低氣溫普遍低于零下20度,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也接近或突破了歷史同期極值,不少人表示:“一點都不想起床,被子外面的世界太冷了。”
在斷崖式大降溫面前,全國人民紛紛添置御寒用品。
據數據顯示,12月以來,唯品會上男/女式羽絨服銷量同比增長60%以上,兒童保暖套裝銷量同比翻了兩倍,兒童棉鞋銷量同比增長234%。在冷空氣的沖擊下,保暖用品也迎來銷量爆發,電暖器銷量同比猛增3倍,暖手寶、電熱毯的銷量同比增長5倍以上。
除了購買這些普遍的生活用品,不少地方的人紛紛翻出了壓箱底的過冬神器,比如烤火箱、電暖爐、棉睡衣、“拉舍爾”等。
這些原來被年輕人吐槽“土”的御寒法寶,如今讓他們紛紛直呼“真香”。
對于原來為了時尚只肯貼暖寶寶的年輕人來說,成熟的第一標志,就是學會向冬天低頭。
烤火箱和棉睡衣是冬天的標配
“在湖南,沒用過火箱的冬天,是不完整的。”湖南人周婷(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火箱又叫火桶,外觀看起來是一個中空的長方體,由木或竹制成,邊緣寬厚可坐,底部用電進行加熱,小的可以用來暖腳,大的可以躺進去三個人,是湖南人家里必備的御寒神器。
每到天氣寒冷的時候,湖南人就會把火箱從床底或儲物柜里翻出來,擺在客廳的沙發面前,蓋上輕柔的薄被。一家人既可以舒服的靠著沙發,把腳踩在火箱里,感受暖意順著雙腿涌到全身,也可以幾個人并排躺在上面,窩在里面舒服的睡覺或玩手機。
“天氣冷的時候,在火箱里躺著吃東西、看電視、玩手機特別舒服,大家都搶著用,之前我也試過把火箱換成電熱的地毯,但是并沒有火箱舒服,所以就又換回來了。”周婷說。
據周婷介紹,火箱在湖南有很長的使用歷史。“我小時候,火箱都是自己做的,那個時候一般都是木桶形狀的,里面放的是炭火,人可以坐在桶邊,把腳放進去然后用被子一蓋,特別暖和,但是缺點就是經常需要添木炭,而且還有煙。”
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燒炭的火桶逐漸演變成了用電加熱的火箱,使用范圍也從鄉村擴大到了城市。“一般湖南街邊的店鋪里都有賣火箱的,五六百塊就可以買到很大一個,比起空調或地暖,火箱特別省電,而且適合湖南濕冷的天氣。”
除了火桶,棉睡衣也是湖南人過冬的御寒法寶。可以說,棉睡衣在湖南的地位,就好比東北的貂皮大衣。
每到冬天,湖南人就會把顏色各異的棉睡衣穿在身上,不論是室內日常起居,還是出門逛街買菜,它都可以獨當一面。
在沒有暖氣供應的湖南,把棉睡衣穿在身上就相當于隨身帶了一個小火爐,再也不用怕南方的濕冷魔法攻擊。
而且與羽絨服相比,棉睡衣既便宜又耐臟,特別實用。“跟羽絨服比起來,棉睡衣特別親膚,里面很軟,而且也很好洗,丟洗衣機就可以了,對于湖南人來說,棉睡衣就是冬天的省服。”從小在湖南長大的馮悅(化名)說。
近幾年,火桶和棉睡衣這兩個御寒神器也逐漸走出湖南,成為了全國網友的“過冬必備”。
一邊烤火爐,一邊吃火鍋
湖南的鄰居貴州,同樣有屬于本地特色的御寒神器,叫“火爐”。
火爐是每個貴州家庭必備的取暖工具。對于貴州人來說,在冬天一家人圍著火爐吃火鍋,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在貴州,火爐是家喻戶曉的,貴州老一輩家里幾乎都會有,雖然這些年興起了地暖,但如果說地域性標志的話,應該還是火爐。”貴州家居博主謝佳(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火爐,又叫回風爐,是貴州農村必備的取暖神器。這種爐子的外觀一般為正方形或圓形,整體框架由鐵制成,中間內部是泥巴做的爐芯,火爐盤的桌面上設有排煙桶和蓋圈,蓋圈可以揭開,然后往爐芯里加煤或者柴取暖。
在過去,貴州的城鎮化水平較低,圍在火爐邊烤火是當地人冬天主要的取暖方式。而且除了能讓屋子快速變暖,火爐上面還可以架鍋做飯,一物兩用,既方便又省燃料。
后來,煤火爐逐漸演變成了電火爐,模樣越來越像餐桌或者茶幾。老式火爐中間燒炭的部分如今變成了隱藏式的電磁爐設計,不少款式還具備升降的功能。
“我感覺火爐幾乎完勝一切過冬神器,不僅能取暖,還可以在上面煮火鍋,烤小豆腐,烤紅薯,現在很多家庭都用火爐來代替飯桌或茶幾,特別實用。”謝佳說。
除了火箱和火爐,目前很多南方地區的家庭也會使用暖桌。暖桌與電火爐類似,是一種形狀類似茶幾的取暖設備,不同的是,它的架子上會蓋上一條被褥,防止熱量外流。
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由于冬季氣候濕冷,再加上室內沒有暖氣,大部分人家里都會有這樣一種東西。
“在湖北暖桌是每家每戶都必備的,一般12月中旬就會把它拿出來用了,然后等到明年二三月份天氣轉暖才會收起來。雖然各家各戶的暖桌可能形狀不一樣,但是標配就是一定要有一個被子,這樣的話,熱量才會被保留在桌子下面。”湖北人楊晴(化名)說。
對于貴州、湖北等地的人來說,火爐除了是一種取暖設備,也是家人朋友聯結感情的“紐帶”。
在這些地方,冬天走親訪友的固定流程,便是圍坐在火爐周圍,一起蓋著一張小棉被,一邊吃水果一邊聊家常。對于他們來說,腳挨著腳烤過同一個火爐,才是真正的“親近”。
翻出“拉舍爾”是對冬天的基本尊重
與湖南、貴州等地靠“烤”不同,廣東人御寒主要靠“裹”。這或許與廣東地區提前進入商業社會有關。
有人認為,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有傳統農耕社會的基因,所以人們習慣一家人聚在一起取暖,增進感情,但在商貿行為密集的廣東、上海等地,比較強調個人行為,所以取暖的方式以個體為主,比如曾經一度風靡的暖寶寶,既可保暖,又不妨礙人們打扮。
總之,在結束了取暖靠抖的時代,廣東地區除了羽絨服和保暖內衣,過冬最離不開的還有“拉舍爾”。
拉舍爾,一般指的是拉舍爾毛毯,是用拉舍爾經編機編織而成的,保暖效果極佳。
在廣東,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條蓋了二十年的拉舍爾,因此,很多人也把拉舍爾叫做廣東省省被。
“拉舍爾簡直是80到90后廣東人從小到大過冬的必備神器,每到天氣冷的時候,都會把它拿出來蓋。”廣東人小依(化名)說。
這類毛毯外觀復古,一般是黃色或紅色為底色,上面繡著大朵的菊花或牡丹。“一般廣東人家里的拉舍爾都是美雅這個牌子的,質量非常好,是廣東馳名品牌”小依說。
生產拉舍爾的廣東美雅集團最早為鶴山毛紡廠,于1984年4月9日生產出了中國人制造的第一張雙層拉舍爾毛毯。國內市場隨后很快刮起拉舍爾毛毯的旋風,毛毯紡織也成為整個90年代時期江門鶴山的支柱產業。
據資料顯示,90年代中期,美雅最輝煌的時候,公司人數達到5000人,擁有年生產500萬條中高檔拉舍爾毛毯的能力,是全球最大的毛毯生產制造企業。
如今,雖然美雅這個牌子已經停滯不前,但是它生產的毛毯,早已成為了廣東一代傳給又一代人的御寒神器,承載了無數人童年的溫暖回憶。
12月以來,受強冷空氣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4到8攝氏度的降溫,廣東地區的氣溫也突破了歷史新低,粵北地區的氣溫降到了4度至0度,不少廣東人一度以為今年冬天可能會下雪。
在這波寒潮的影響下,廣東人紛紛緊急采購保暖用品,其中,“廣東省省被”更是銷量激增。
據唯品會數據顯示,進入12月以來,毛毯作為南北方通用的取暖神器備受關注。毛毯的銷售額整體同比增長102%。一些知名品牌的的毛毯品類增長尤為突出,水星家紡毛毯在平臺上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16%,紅豆旗下的毛毯品類銷售額增長數倍。在諸多毛毯細分品類中,拉舍爾毛毯備受消費者青睞,博洋家紡、富安娜、雅鹿等推出的拉舍爾毛毯,在平臺上的銷售額平均同比增長近兩倍。
“這幾天我們店里的拉舍爾毛毯賣的特別好,截止到今天這個月大概賣出了500多條吧。”廣州一家家紡網店店主李先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前幾天趁著網購平臺做活動,我也又買了一條拉舍爾,這種被子特別厚重,不太好洗,所以我就多買一條換著蓋。”小依說。
從火桶到電爐、睡衣到毛毯,這些御寒神器不僅各具特色,更展現了各個地區的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已獲授權,版權歸時代周報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