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品牌的打造并不容易,農產品商業品牌更是需要時間,一年開化二年結果三年成熟,留給農業創業者的時間不多了。

圖片來源:Pexels
無論對于誰來說,“吃”都是頂重要的事。
誰會是2023年的吃貨屆“頂流”?
過去一年,以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為主的華東區域的餐桌上,水產品必不可少。
而不管是華東還是華北,香蕉、巨峰葡萄、皺皮火龍果都還是最受歡迎的平價水果。
一方水土一方飲食,但是過去一年很多地域性農產品頻頻出圈。
1月份普洱茶、2月五常大米、3月獼猴桃、4月寧夏枸杞……輪番登上熱搜話題。
5月開始,盱眙小龍蝦就成為宵夜頂流,8月陽山水蜜桃成為新晉網紅。
9月,玉米引發直播大佬的口水戰;10月,陽澄湖的“達爾文蟹”姍姍來遲;11月山東章丘大蔥多次喜提熱搜。
12月,有著“草莓界的愛馬仕”之稱的“丹東草莓”開始上市,有意置辦水果年貨的年輕人在網上抄起了別人的拼單作業。
截自豆瓣
市面上的草莓品種五花八門。
家門口的水果店掛的是“正宗丹東99草莓”的牌子,超市里中日文字混雜的199、299元的“章姬”、“紅顏”、“淡雪”草莓禮盒讓人暈頭轉向,問問步行街上賣草莓塔的怎么這么貴,他會驕傲告訴你自己用的那可是“奶油草莓”。
截自淘寶網
搜索各大電商網站,與新鮮草莓相關的商品中大多數標注為“丹東99草莓”,足見其影響力。
在銷量榜上笑傲群芳的丹東草莓到底是什么?這些五花八門的品種之間又有什么聯系?而價格不菲的“丹東草莓”一定好吃嗎?如果花大價錢買到了不好吃的丹東草莓又該是誰的鍋?
農產品,從品種到品牌
“99”、“紅顏”,誰是草莓頂流?
1999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引進了日本靜岡鎮剛剛完成試種的“紅顏”草莓,但當時,“紅顏”的品種申請還沒有完成,丹東人習慣用引進年份稱其為“丹東99草莓”。
2002年“紅顏”完成品種登陸,有人發現這個名字更適合市場營銷,所以也有商家用“紅顏”這個學名來稱呼它。
而“紅顏”是由日本兩大同樣優秀的品種“章姬”與“幸香”交配而成,“章姬”在1996年就被丹東引進種植,因吃上去有一股奶香味也被稱為“奶油草莓”。
上世紀九十年代率先引入章姬和紅顏草莓的丹東東港,成為毋庸置疑的“中國草莓第一縣”。
丹東本就位于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的草莓黃金種植帶,2009后丹東成立合作社,為丹東的草莓行業設定了包括種植技術、收購標準、分揀包裝、物流配送等統一的標準,高要求嚴標準下,草莓的品質有了保障。
這里要說明一下,按照東港市草莓協會發布的“東港草莓”團體標準,“東港草莓”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種僅指紅顏草莓。
而“丹東草莓”包括丹東境內東港市、鳳城市、寬甸共34個鄉鎮種植的以紅顏草莓為主的幾種代表性草莓,所以你買到的“奶油草莓”也可能就是“丹東草莓”。
2017年,丹東草莓成為第三批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加上2018年以后電商物流產業鏈的發展與成熟、直播帶貨的興起,躋身網紅水果的丹東草莓不僅是全國知名品牌,更逐漸成為近幾年草莓市場上的貴族產品。
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業品牌打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點培育300個精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1000個核心企業品牌,3000個優質農產品品牌,強調要加強品牌文化賦能。
有數據統計,在2018-2021年間,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重點幫扶農業品牌144個,品牌農產品銷售金額累計增長62.9%,品牌助農2500多萬人次。
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5
圖片來源:《中國品牌》雜志社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
2022年12月底,《中國品牌》雜志社和中國品牌網主辦了“2022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總結了“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
新會陳皮、五常大米、長白山人參、普洱茶、東阿阿膠……這些響當當的農業品牌榜上有名。
那些盤活一個地域的農業品牌
農業品牌對一個地域有多重要?
你可能不知道盱眙兩個字怎么讀,但早就在大街上見過無數次“盱眙龍蝦”的招牌;比起阿克蘇這個城市,你可能更熟悉阿克蘇蘋果;因為柳州螺螄粉,柳州在你心中的地位或許比廣西更高……
農業品牌的實力不容小覷。
耳熟能詳的品牌背后代表著最優質的生長條件,在天時地利的基礎上傾注當地居民幾代人的心血。
例如近期突然開始熱賣的寧夏枸杞。
枸杞喜鹽堿,土壤堿性重,晝夜溫差大的寧夏中寧地區給了它最適宜的生長條件。
12月中旬往后,不像連花清瘟、黃桃罐頭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起舞,集增強免疫力與養生功效的寧夏枸杞悶聲發大財。
有寧夏枸杞品牌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就稱,“客服接到的咨詢數量上大幅增加,客群對吃枸杞增強免疫力、抵抗病毒,及是否適宜吃枸杞的咨詢量非常多”,“隨之而來的訂單量也井噴式增長,同比增幅達到30%左右”。
“保溫杯里泡枸杞”早已不再是“人到中年不得已”的選擇,信奉碎片化養生的年輕人,已經做到包中常備寧夏枸杞,插空補身體。
近幾年,像寧夏枸杞這樣的中國傳統藥材在農產品品牌化的過程中成績顯著。
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top5有三個都是中藥材。
長白山人參、撫松人參、新會陳皮等品牌都在過往的厚積薄發和新一代人的經營下熠熠生輝。
同樣的品種,需要特殊的水土,才有獨一無二的味道。
成為地域特色產品后,需要規模化種植,精細化管理,才能形成品牌。
例如新會陳皮,它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特產,用新會柑果皮經炮制而成,藥食同源,入方和百藥,入膳調百味,入茶增百香。
2019年廣東成功創建大灣區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會陳皮產業園。
推進“陳皮+”發展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陳皮產業市場主體超1700家,帶動6.5萬人就業,2021年全產業鏈產值達145億元。
再如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東晉的《華陽國志》記錄了云南種茶先民濮人獻茶給周武王的事跡,唐宋時期大規模種植讓他初步有了“普茶”、“普洱茶”的名字,到清朝達到鼎盛,“價等兼金”。
現代技術對擴大茶葉品牌影響力至關重要。
以普洱茶的存儲為例。
20世紀初茶葉存放以自然存放為主,但茶葉堆積過多空氣不流通,茶倉溫度升高,茶葉容易受潮、發霉,再遇到潮濕雨季,部分吸收水分過多的茶葉品質就會發生變化。
在現代倉儲在保持通風、干燥、無異味的基礎上,采取抽濕、控溫的措施來調控茶葉轉化環境。
而隨著技術變革,在現代倉儲“藏”和“存”的基礎上實現精細化管理,肩負流通重任的智能化倉儲系統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實現茶葉在庫內的精細化管理。
品牌有了,下一步就是推廣。
這幾年助農直播在各大平臺如火如荼,阿里巴巴豐收節把攀枝花芒果、涼山石榴、漳州柚子帶出西部,拼多多的愛心助農給待銷農產品開辟了綠色通道。
丹東草莓在《我們的師傅》里開啟綜藝首秀,《快樂再出發》里五常大米里甚至可以說是在廣告里插播綜藝,新媒體的不斷變化讓農產品品牌以各種營銷推廣形式走到我們眼前。
不管是就業還是產值,地域農產品品牌都給了當地最直接的經濟反饋。
有數據統計,在發達國家,每新增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可帶動相關行業就業增加0.08%,產值增加0.32%。
在歐盟,地理標志產品為其農業貢獻了10%的GDP,每年超過200億歐元;年銷售額達750億歐元,其中20%來自對歐盟以外市場的出口。
在我國,截至2022年10月,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已達2495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的有7013件。
2021年地理標志產品直接產值突破7000億元。
數量上,我們比肩歐美,但是在質量上仍有進步空間,目前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溢價大多在30%左右,而歐盟葡萄酒葡萄酒平均品牌溢價增值幅度可達2.85倍。
屢禁不止的山寨產品給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增壓。
僅2021年,全國就查處了地理標志侵權案件1416件,涉案金額928萬元,罰沒金額1302.3萬元。
地域品牌or商業品牌
2022年草莓季,微博大V“濾鏡粉碎機”就曾發布過一則視頻,曝光了電商平臺上關于“丹東草莓”的造假騙局。
徐州賈汪區收購來的草莓,成本只有丹東草莓一半,售價卻相差無幾,發貨方聲稱是“分倉發貨”,網點雖然有丹東的草莓種植合作社授權背書,但知假賣假,授權被淪為障眼法。
丹東本地發貨的草莓也并不保真,外地草莓來到丹東一日游就能輕輕松松漲身價。當地監管部門開出的3萬元的頂格處罰和涉事企業的可觀利潤比起來也只是杯水車薪。
同樣的,庫爾勒香梨、海南臺芒、陽山水蜜桃都有此困境,更不談還有早就聲名在外的陽澄湖“洗澡蟹”,越撈越多的“查干湖的魚”,這些區域農產品品牌仿佛和“82年的拉菲”一樣,產量永遠是個謎。
截自小紅書
真假摻雜的情況下,消費者做了冤大頭,正品的銷售空間被擠壓,當地農戶利益受損,IP化了的品牌還要背上品質不好黑鍋。
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農產品品牌何止《中國品牌》評選出來的百名,但有類無品卻成為不少水產、果品、糧油、中藥材等農產品的共通癥結,消費者買個水果跟開盲盒一樣,為了盡量保證好吃,只能以價格判斷品質。
哪怕是知名地域品牌,有類無品也多少存在。
你可以拍著胸脯說信陽毛尖是好茶葉,但你可能也不確定你拿到的不知名品牌的“信陽毛尖”泡出來的茶一定好喝。
當前農產品品牌,多地域品牌,而少商業品牌。
例如春見、愛媛38號(也稱“果凍橙”)等是品種,贛南臍橙是地域品牌,而“褚橙”就是商業品牌。
2012年,褚橙登陸電商平臺,成為最早成功的農產品商業品牌。
褚時健老先生的傳奇人生、勵志故事給了這個IP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2022年在電商首次上線5天熱銷20噸,2013年11月11日再銷售時,首批特級“褚橙”全部售罄,當天銷量達到200噸,超過2021年全年總銷量。
本來生活(褚橙合作的電商平臺)為韓寒、吳曉波、胡歌、流瀲紫等公共名人定制了獨一無二的褚橙禮盒。
韓寒個人創辦的APP名為“一個”,他收到的禮盒上就寫著“復雜的世界里,一個就夠了”,一條微博就給褚橙帶來了300萬的曝光量。
但高明的營銷并非是褚橙的全部,同期本來生活打造的農產品里還有柳傳志的“柳桃”、潘石屹的“潘蘋果”,但只有褚橙成功了。
控制上游才能保證品質,褚老先生花巨資修建水利設施,把哀牢山上的泉水引到果園;為找到最適合的肥料結構,對土壤、葉片進行了反復的檢測。
有了品質才能形成品牌,從產品培養、合作生產、銷售渠道建設一直到品牌塑造,褚橙由點及面連成了一個農產品商業品牌的全部。
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實現,為農產品品牌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滿足市場需求。
農產品商業品牌重要嗎?
雖然翠香、修文、徐香等國產獼猴桃受到了資深水果愛好者的強推,但是在知名度和銷售規模上遠不如佳沛(Zespri)奇異果,佳沛這個全球知名高端奇異果品牌幾乎就是奇異果TOP1的代名詞。
在《新經濟100人》的預測中,未來“農業領域會出現30家百億到千億美元以上的公司,100家百億人民幣規模的公司”。
近年來,也有不少農產品品牌出圈,果品屆有“佳農”香蕉、“佳沃”藍莓,“烏江”的涪陵榨菜也做得有聲有色,八馬茶葉也在“有品類無品牌”的茶葉屆沖出了名堂......
2022年,農業農村部的《農業品牌打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重點培育300個精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1000個核心企業品牌,3000個優質農產品品牌。
商業品牌的打造并不容易,農產品商業品牌更是需要時間,一年開化二年結果三年成熟,留給農業創業者的時間不多了。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那些事(ID:hlw0823),已獲授權,版權歸互聯網那些事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正式發布,預售直降70元!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