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關店、供應鏈危機和購物卡兌換風波的家樂福中國,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救”來挽回商譽和市場信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家樂福的品牌名Carrefour,法語意思為“十字路口”。
誰料到,家樂福中國如今正身陷“十字路口”,亟待尋找“出路”——深陷關店、供應鏈危機和購物卡兌換風波的家樂福中國,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救”來挽回商譽和市場信心。
2023開局就很難
1月初,市場有傳言稱連鎖商超家樂福“即將倒閉”,且有媒體在北京走訪家樂福賣場發現,有的門店出現了貨品大面積空置的情況,且大部分商品不能使用家樂福自營的購物卡結算。賣場張貼的通知顯示,“由于系統升級,購物卡暫時不能結算”。
同時,其他城市的家樂福,也存在購物卡購買商品受限制的情況。
據《財經》統計數據顯示,家樂福目前在營業的門店中,有三分之二都出現了大面積貨架空置等異常狀況。其中北京、上海家樂福的核心區域門店的經營異常率達80%以上。
對于限制使用購物卡及供應商應付賬款等問題,家樂福中國并沒有正面回應,僅在對媒體回復中稱“因擠兌導致搶購造成的供應鏈壓力,需要一個緩沖調整的窗口期”,目前正在努力恢復供應及擴大購物卡使用范圍。
但來自市場層面的信息反饋則更為悲觀:一位成都的零食經銷商稱,“在四川家樂福渠道幾乎是一夜之間崩塌了。”
一位低溫食品供應商告訴經濟觀察網,從2022年6月開始,家樂福超市就完全停付了貨款,導致他所在企業接近破產,無法給員工發工資。
另有為家樂福供貨的國內食品經銷商告訴新京報,其已與家樂福合作了14年,與家樂福交接的模式為“入場費+賬期+陳列費”,賬期時間一般為60天左右。從2021年開始,家樂福支付尾款的時間出現拖延,2022年10月家樂福開始拖欠貨款。
缺貨只是表象,資金鏈出問題才最為致命。據天眼查數據統計,在近5年的家樂福供應鏈相關案件訴訟中,2022年案件占比最大,家樂福作為被告的身份占比為97.7%,涉及買賣合同糾紛的案件20個,占比44.4%,多為供應商追債。
如2023年年初相繼傳來旺旺食品、好麗友等食品企業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分別要求凍結被申請人家樂福(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銀行存款2398萬余元、2274.12萬元的消息。
對零售業來講,“斷貨”又“缺錢”的經營現狀是個極其危險的信號,這意味著家樂福正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為了盡快回籠資金,限制購物卡消費,引發持卡消費者和普通消費者質疑,導致支付貨款延遲,從而供應商不信任然后停止供貨,最終導致大賣場出現缺貨,資金回籠失敗。
家樂福怎么了?
公開資料顯示,家樂福集團于1959年創立于法國,是大型綜合超市概念的創始者,歐洲第一大零售商。1995年進入中國,采用合資方式,28年間將門店開到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在巔峰期,家樂福在中國擁有超過300家門店。
對于快消行業的老兵而言,都明白“家樂福”三個字對于中國零售行業的影響有多大。
“家樂福在中國引入了‘大賣場模式’,是以收取通道費為主的盈利模式,開創了供應商要將商品擺上貨架,就要向賣場繳納通道費的先例。”有業內人士告訴食評方,如今商超里各種讓供應商頭疼的“店慶費”、“節日費”、“促銷費”、“廣告費”、“堆頭費”都來源于家樂福這種“上游盈利模式”的延申。
彼時,家樂福全球總裁曾如此總結這種模式:“把供應商逼到墻角,再給一顆糖果。”
但到了2012年,在快速崛起的電商沖擊下,以價格戰、補貼、下游盈利模式的買手模式,加上百萬種標品的選擇,使得家樂福的大賣場被迅速切割走了除生鮮外的幾乎所有標品優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家樂福在1995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采用了輕資產的“家樂福模式”——即賺取供應商入場費、品牌管理費、政府紅利、房地產紅利等。但該模式的弊端在于大賣場未及時建立自己的倉庫、供應鏈,將成本與壓力分攤給供應商。2010年后,大賣場受電商購物沖擊、市場紅利減少,運營每況愈下,最終導致家樂福“塌方式”危機。
截至2018年年底,家樂福中國因無法抵御電商零售的沖擊,連續多年營收下滑負利經營,便將其國內239家超市的80%股份以人民幣48億元低價變賣被給了在3C零售市場的龍頭企業——蘇寧易購。
但家樂福在2018年并入蘇寧易購體系后,并未如愿走向“重生”。
2022年3 月,被稱為 “亞洲規模最大旗艦店”的北京家樂福中關村店正式歇業。
2022年7 月,開業長達 22 年之久的北京家樂福方莊店也宣布關閉。
同樣地,2022年上半年,開業13年的鄭州金水路店宣布關店。2022年下半年,開業25年的天津白堤路店、開業17年的深圳紅寶店、開業15年的武漢二七路店相繼關店。2022年底,鄭州最后一家家樂福宣布停業,家樂福徹底退出河南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家樂福中國門店數量為151家,較2021年末縮減了54家。家樂福已退出杭州、成都、鄭州、長沙、寧波、石家莊、貴陽、福州、南昌、呼和浩特等市場。
同時蘇寧易購的財報顯示:家樂福門店營業面積從144.6萬平方米縮減到99.21萬平方米。2020年、2021年,家樂福中國凈利潤分別為-7.95億元、-33.37億元。
而在近期蘇寧易購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蘇寧易購預計凈利潤虧損為95-115 億。業績預告又明確指出,2022年家樂福渠道受疫情、電商等綜合因素影響,同時部分區域門店優化,業績下滑。
家樂福的“自救”
盡管風波不斷,但家樂福中國方面對媒體表示,公司正在積極轉型升級,除了傳統賣場外,家樂福零售云、易采云、會員店等業態正在推進,其新業態“社區品質生活中心2.0”門店,3月份也將會在北京、上海、昆明、徐州、無錫、沈陽等地率先亮相。
據了解,近期伊利、徐福記、上海家化、愛仕達、億滋等品牌已經與家樂福管理團隊就2023年的經營規劃進行溝通,立白則與家樂福敲定了2023年將沖刺1億元爬坡目標。
“今年是家樂福供應鏈轉型變革升級年,一方面,用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市場變化,推進供應鏈模式迭代和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用開創的精神在發揮總部集采優勢下,加大區域采購屬地化近場供應鏈建設,更好適應零售行業環境發展。”家樂福中國執行總裁張奎表示。
但有媒體評論指出,“對時下的家樂福來說,創業精神或許已經不是第一位了,其面臨最大的考驗并非大賣場商業模式沒落,而是母公司蘇寧易購的資金壓力。”
據《經濟觀察網》報道,有門店負責人及多位供應商均表示,家樂福門店收銀款項被大股東蘇寧易購劃走,導致家樂福沒有錢為供應商結賬,也導致購物卡無法使用。
對此,家樂福中國方面表示收銀資金被大股東挪用說法不實,但并沒有解釋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原因。
事實上,遭遇供應鏈危機的不只是家樂福,其母公司蘇寧易購也同樣如此。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2月8日,蘇寧易購全資子公司上海蘇寧易購商業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再次新增多條被執行人信息,目前公司累計被執行金額超過974萬元,未履行金額超過5000萬元,從去年9月份開始,其被今麥郎、百事可樂等多家公司申請破產。此外,蘇寧易購合肥生鮮采購公司、鞍山蘇寧易購銷售公司、蘇寧物流等也都有被供應商申請破產或是強制執行的記錄。
在家樂福和母公司都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情況下,家樂福想做新業態、想要穩住供應鏈都面臨極大的考驗,新業態的投入從哪里來也同樣是未知數。
2023年2月20日,家樂福方面放出消息,家樂福中國與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政府達成戰略合作簽約,推動雙方在供應鏈、資金、商業運營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但并未披露具體金額。
這對家樂福中國是一次自救的機會嗎?結果不得而知。但每日優鮮在倒塌前半年,也發布過與山西東輝集團簽訂2億人民幣的戰略投資協議的消息。
就在筆者截稿當日,又傳來“3月6日,昆明家樂福龍泉店因欠租被商場解除租賃合同”的消息,而這與昆明家樂福正大店因類似原因被“封店”的新聞間隔不到二十天。
對此,家樂福中國方面回應稱,“一方面,我們正在跟業主積極溝通,優化我們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結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品類布局,來進行門店的改造,目前正大店正處于改造時期。”
但也有好消息傳來。3月3日,北青社區報報道,位于北京地鐵九棵樹站附近的家樂福通州店已恢復,貨架重新擺滿了商品。
無論如何,迷失在十字路口的家樂福中國,確實亟需找到回歸正途的方向。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