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拜佛到義工,寺廟天然“與世無爭”的調性,為年輕人搭建了另一個世外桃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組來自馬蜂窩的數據顯示,近一周,各地“寺廟”的平均熱度漲幅高達138%。有趣的是,不斷涌入的人流中,年輕人占據了絕大部分。不少游客都有同感,“最近逛寺廟人數激增,有一半是剛進社會的年輕人。”
悄然間,寺廟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圣地,甚至在小長假和周末旅游攻略中,寺廟的熱度遠遠大于不少5A級景區。為此不少寺廟也開始“推陳出新”,而這屆年輕人逛寺廟,拍照打卡、燒香祈福、買紀念品、做義工,樣樣不落。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還能撐起一個IPO。
正如網上流傳的段子,這屆年輕人,在上班與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與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這屆年輕人流行去寺廟,門票訂單翻3倍
95后女生宋雨就職于深圳一家規模不大的互聯網公司,兩周前,她在同事的推薦下,將“寺廟游”列入了短途旅行目標。
“清明一天假期,剛好夠去附近的寺廟。”動身前,她在社交平臺上做了攻略,發現這一寺廟風景不錯,“作為短途旅游,既可以當做景點游玩,又可以放松心情”。和宋雨一樣,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寺廟攻略的年輕人不計其數,而在她的朋友圈中,早已有不少人周末結伴去過幾次寺廟。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2月以來,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而不同于時間段更靈活的退休人群,周末、節假日成為年輕人去寺廟的熱門時段。
提起寺廟,傳統印象中總是青燈古佛,幽幽誦經聲,一些城市里香火旺盛的寺廟,游客畫像也更多是中老年群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寺廟不僅在短時間內火了起來,這個以往鮮少有年輕人涉足的地方,竟然一朝成為了打卡點。
不久前,杭州一寺廟因院內一株500年白玉蘭拍照效果俱佳,在多個社交平臺爆紅。除此之外,一些更小眾的寺廟也紛紛出現在社交平臺上,或因窗外的一株梅花、午間的美味餐食,或是寺廟絕美的風景和建筑。
打開微博,“為什么寺廟旅游火了”、“年輕人為什么愛逛寺廟”等寺廟相關超話屢見不鮮;抖音、B站上,不少寺廟義工、寺廟游等話題開始活躍起來;而在小紅書上,寺廟相關的筆記接近100萬篇,小紅書還特地增設了“寺廟旅行”欄目,為相關筆記提供千萬流量扶持。
為了貼合年輕人的喜好,不少寺廟景區也紛紛開始“營業”,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活動,年輕人通通照單全收。一些印上寺廟相關內容的帆布包、印章、香囊等文創產品一售而空,其中,最難火爆的要數開過光的手串。
北京雍和宮等各大寺廟的手串常常出現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千里迢迢前往寺廟,不惜重金購買——“兩千塊的項鏈,太貴了;兩千塊的手串,買!”成為當下年輕人拜佛的真實寫照。在“一串難求”的情況下,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制作了詳盡的購買攻略,甚至小小一串手串,還炸出了一個聞風而動的群體,黃牛。
此外,就連“咖啡熱”也卷到了寺廟。去年,杭州的福永寺開設了一家名為“慈杯咖啡”的咖啡店,咖啡杯上印著滌煩、隨緣、禪初、歡喜等富有禪意字樣,不少年輕人紛紛排隊,一度到了進寺里喝杯咖啡還要等上兩個小時。此后,杭州寺廟開始卷了起來,“一寺一咖”成為年輕人逛寺廟的新標配。
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配備:法律咨詢室、心理咨詢室、圖書館、國學班等紛紛在寺廟里出現, 如今,在不少年輕人的旅行清單里,各地知名寺廟已經成為必去景點。
曾有旅游平臺統計,最受年輕人關注的寺廟榜單里,杭州靈隱寺拔得頭籌,雞鳴寺、法喜寺、大明寺、白馬寺等南方寺廟占據前五。節假日,一些被年輕人擠爆的寺廟不得不進行限流,這些在社交平臺上紅極一時的寺廟,在年輕人這里,熱度甚至超過不少5A級旅游景點。
寺廟為何火了?
自從疫情以來,寺廟相關的討論就開始進入到年輕人的話題范圍。武漢一家道觀曾在采訪中透露,近年到了節假日或者是周末,每天都能達到一萬人左右,而疫情之前,這個數字僅是一千人至兩千人左右。
“周六去寺廟的時候,發現90%以上都是年輕人,我以為大家只是來看看,誰知道都在認真拜佛。”一位坐標某二線省會城市的網友評價。后疫情時代,對于還在為升學、考公考編、求職就業等焦慮的年輕人來說,寺廟或許是心靈的另一個慰藉。
有趣的是,平時對拜佛一竅不通的年輕人,發展出了一套行業“黑話”。這來源于一條被瘋傳的段子——“前陣子去雍和宮上香,我和朋友都在茫茫人海中聽到這樣一段對話:‘偏殿是什么菩薩?’‘是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菩薩。’”由此,關于OKR、私域、粉絲、商業變現等營銷話術流傳開來,拜佛也分出了各種各樣的垂直需求。
更多戲劇性的一幕也常被提及——“財神殿外千里排隊,姻緣廟前無人問津”。年輕人為搞錢操碎了心。此前,北京臥佛寺因與“offer”諧音,被網友冠以“offer寺”之名,不少祈求“上岸”的年輕人紛紛前往臥佛寺膜拜。
談及為什么大家都往寺廟跑,宋雨坦言:“除了把寺廟當作景點旅游放松,我們更多是在找與這個世界自洽的方式。”也許在求佛問路的過程中,年輕人能夠從生活的重壓之下暫時得到放空,重新學會與環境和解。
除了去寺廟上香,還有一批年輕人決定進入寺廟工作。家住河南的鄭蕓分享自己的經歷,在考研上岸前,她經??吹讲簧偎聫R相關的招聘,一直躍躍欲試,“有家江浙一帶的寺廟招公眾號運營,萬事隨緣,要求不高,我又剛好是學新聞的,很適合。”但不久后鄭蕓發現,這家寺廟招聘發布沒幾天就招到人了。
相比全職工作,還有一群年輕人選擇進寺廟小住。小紅書、豆瓣等社交平臺上時常分享,通過做義工的形式,一些厭倦城市精神內耗的年輕人住進深山,跟著寺廟里的師傅一同作息,每天誦經、做飯、擦佛像、參悟人生。甚至有人將考公考研的書桌搬到了寺廟里,早上做義工,下午學習備考。
不過,寺廟里每天4點早起的作息時間,繁重的體力勞動,也勸退了不少習慣便利生活的城市青年。“想去寺廟,可能就是想暫時逃避一段時間,寺廟青山綠水的環境確實吸引我,但也未必適合我。”鄭蕓說。
從拜佛到義工,寺廟天然“與世無爭”的調性,為年輕人搭建了另一個世外桃源。或許,寺廟是年輕信徒的避難所。
逛寺廟的年輕人,撐起一個個IPO
年輕人帶火的不止寺廟周邊。“寺廟游”興起不久,在年輕群體中較為熱門的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青城山,要IPO了。
今年3月下旬,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青都旅游”)提交了招股書,計劃在深交所上市,募資3.456億元。招股書顯示,青都旅游的前身為主營廣告業務的天乙影視,幾經變更,目前由都江堰國資金融局通過都投集團間接控股。
在年輕群體中,青城山并不陌生。作為距離成都最近的5A景區,青城山在近段時間里擠滿了前來游玩的大學生,山上的道觀也成為游覽圣地之一。據每日經濟報道,疫情后青城山旅游熱度迅速恢復,在春節期間達到疫情前的80%。
從青都旅游的經營范圍來看,其主要依托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索道、觀光車服務,目前經營地主要包括青城前山景區和都江堰灌縣古城景區。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青都旅游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索道和觀光車,這兩項業務的營業收入占比均超過90%。
過去幾年,因疫情原因,青城山游客稀少,青都旅游的營收也較為慘淡。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的時間里,青都旅游的營收分別為1.18億元、5868.27萬元、7099.17萬元和1753.04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39.09萬元、2735.87萬元、4112.55萬元和448.69萬元。
但在2019年至2021年,青都旅游的主要業務索道和觀光車毛利率高達77.06%、62.64%、64.28%。不過,在高毛利之下,主營業務模式單一也成為青都旅游的一大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青都旅游的背后,還有著紅杉中國和IDG的影子。招股書顯示,公司IPO前的四大股東分別為都旅集團、中青旅、紅奇旅投、興市集團,其中,并列第二大股東的中青旅和紅奇旅投曾與紅杉中國、IDG資本淵源頗深。
青城山不會是個例,隨著旅游業逐步復蘇,一同蘇醒過來的還有年輕群體追捧的“寺廟游”。而這里,或許藏著更多具備IPO潛質的景區。
在佛教四大名山中,峨嵋山、九華山分別在1997年和2015年成功上市,此外,普陀山2018年申請IPO,五臺山2021年準備申請IPO,但在幾大旅游景區上市途中,關于“宗教圣地是否上市”的爭議還沒有定論。
意外出圈的“寺廟游”帶火了寺廟,帶出了一串新的產業生態,甚至撐起一個個IPO。然而,不論是高價求購的手串,還是虔誠的叩拜,都不能徹底解決年輕人的現實困難。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困境,在寺廟尋找慰藉的人們,總有一天要直面塵世間的紛擾,只是離開寺廟之后,或許又是另一番心境。
(注:宋雨、鄭蕓均為化名)
本文轉載自野性消費吧(ID:pelink),已獲授權,版權歸野性消費吧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