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愿之旅,因齋飯而圓滿。

清明假期,距離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隆福寺,燒香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從東門進入,往里走不遠處,掛著“素齋”牌匾的小屋門口,擠滿了排隊吃素面和小菜的人。除了面條,柜臺里還有蒸糕、烤地瓜、鮮花餅等零食。
當寺廟成為當代熱門打卡地,不少寺廟的齋飯也被順理成章地捧成了網紅。社交媒體上,有關全國各地寺廟齋飯的分享帖層出不窮,一碗白飯、素面,配上各式素菜、清湯,成為了如今不少打工人的“假日套餐”。
去寺廟“干飯”,成為了不少都市青年的解壓法則,也成為寺廟經濟里重要的一環。
都市打工人,走進“寺廟食堂”
一碗素面15元,一碟小菜5元,一盒巧克力蒸糕10元,掃碼付款后,我拿著工作人員給的卡片,到取面窗口排隊。
面是清湯面,配上面筋、木耳、香菇做成的素鹵。一口吃下去,面筋混合著紅油的香味,味道多少有點“紅燒牛肉面”的錯覺。至于小菜,也是放了很多麻油的香辣口味。再配上甜點巧克力蛋糕,著實有點打破我對齋飯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不少體驗過齋飯的人都說,不少寺廟供應的食物,顛覆了自己對素食的理解。畢竟齋飯發展至今,早已突破了人們對于僧人每日“咸菜配粥”的刻板印象。吃慣了外賣快餐的打工人,很快就感受到了這些素食口味帶來的驚喜。
素面是齋飯中的主流類別。
上海龍華寺羅漢面,香菇、面筋、千張、筍、胡蘿卜做成的澆頭,配上一顆溏心蛋,一份炸素鴨,再加入桌上免費的牛肝菌辣醬,是不少人心中的齋飯“白月光”;北京戒臺寺的素面,則是堿水面配上蘿卜片、炸好的蘑菇絲,被譽為北京最鮮美的素面;蘇州西園寺更是根據不同的澆頭,分為不同口味的“觀音面”“吉祥面”“如意面”。
圖片來源:牧羊攝
家常素菜也是齋飯的常規品類。廈門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譽為“天下第一素宴”,把素菜做得精致,也把名字起得浪漫,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長生果糖……把菜名對應上食材,可能需要一番想象力。
仿葷菜,則是能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齋飯形式。成都文殊院香園的素齋以仿葷菜著稱——“涼拌豬耳朵”用魔芋替代豬耳,“甜燒白”是用冬瓜代替五花肉,“梅菜扣肉”則是以豆筋模仿五花肉的口感……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紅油香辣。
在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年輕人整理的不同城市“寺廟吃齋”攻略,飯堂位置、菜品口味、價格高低都有詳細的測評。曾經特供信徒、略帶神秘的寺廟飲食,就這么被一一展示、對比。
這些齋飯一部分是免費的,收費的價格也大多在十元到幾十元不等。在“寺廟游”中間趕上飯點,幾乎是用餐的最佳選擇。
不貴的價格,新奇的體驗,都市打工人懷著虔誠之心把一份齋飯裝進胃里,寺廟的祈愿之旅也就此達成了圓滿。
齋飯,同時為肉體和心靈充電
“寺廟的素菜,為什么這么香啊?”
網絡上,不少體驗過寺廟齋飯的年輕人真誠發問。明明都是素菜,齋飯好像能做出豐富的口味,以前不愛吃的青菜,放在寺廟里似乎經過點化一般,變得格外脆甜。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網絡上,也有去寺廟做義工的年輕人說,自己原本抱著減脂的心去,結果兩周的時間里胖了六斤。她所在的寺廟里,每天除了固定的家常素菜,還會不定期供應甑糕、果干、糕點。師父們下山歸來,則會帶回奶茶、蛋撻、酸奶等零食。
而更多的時候,齋飯給吃飯這件日常小事賦予了儀式感。在寺廟里,僧人們吃齋飯被稱為“過堂”。僧侶們吃飯時需要遵循很多禮儀,比如止語,同時端碗的姿勢、添飯的手勢都有相應的標準。
習慣了用電子榨菜佐餐的打工人們,來寺廟感受相對“莊嚴”的進食氛圍,似乎是一種別樣的虔誠體驗。像是平時習慣了剩飯的我,面對著巨大的一碗素面,再看著桌上“珍惜福報,請勿浪費”的字樣,硬是把“福報”一根不剩地吃進了肚子。
圖片來源:ICphoto
吃齋飯不僅能填飽腸胃,也成了心靈體驗中很有實感的一環。上海女孩@魔都廢柴,今年吃遍了上海本地的好幾處寺廟齋飯。起初,她去寺廟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想去靜靜心,結果第一次在龍華寺吃飯,就被現場熱烈的排隊場面嚇到了。
“我其實并沒覺得特別好吃,只不過換個口味是很新鮮的。也可能是被賦予了某種意義,吃的時候會覺得是很有儀式感的一餐飯。好吃難吃,似乎都不太重要。寺廟的走紅源于人內心的迷茫,多去解壓挺好的。”她說。
此外,寺廟所處的環境似乎也能為齋飯的口味加持。大理的寂照庵,因為地處蒼山,其齋飯甚至成為網上火熱的“森林餐”。露天食用的齋飯,配上蒼山徒步,讓不少人真正“為了一口飯爬蒼山”。
能為肉體和心靈同時充電,的確是齋飯在這個時代的走紅秘訣。
寺廟食物,也卷起來了?
在素齋吃完了面,我到寺廟中心處的廟堂里上了炷香,發現角落里在售賣隆福寺的“網紅產品”——米糕。而不遠處,還有一個售賣下午茶的房間,門口的牌子上寫著“茶飲、水果撈、素漢堡”等等茶點。
走進去,一位穿著僧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制作“巧克力慕斯”——其實是吐司淋上巧克力醬和花生碎,售價3元。旁邊是2元可以無限續杯的茶飲。而一位阿姨正在挑揀僧人自種的草莓,售價10元一小盆。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寺廟食物,似乎就這么悄悄“卷”了起來。很多火熱的寺廟催生出明星產品,甚至線下才能吃到的糕點、醬料等也都開始在線上售賣。
像是上海龍華寺的牛肝菌辣醬,就成為了熱門單品,可以在線下和網店購買,但因為數量有限,時常需要搶購。與此同時,素面的盒裝速食版、青團等也都可以在寺廟的小店里買到。
和上香、手串、周邊文創一樣,食物也成為“寺廟經濟”的一環,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為寺廟帶來更多收益的可能。
圖片來源:馬鈴薯/攝
啟信寶發布的《2024寺廟游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玉佛禪寺所控股的企業就囊括了餐飲、零售、商務服務業、批發業等多個領域,同時也投資了近300個創業項目。
吃完素齋、上完香,如果不愿離開,還可以點上一杯兩元的熱茶,續上內心難得的平靜。我看到,來來往往的人不斷走進來,和我一樣買一塊點心,點一杯茶飲,他們旁邊也大多擺放著剛買的一袋子米糕。
食物配合上寺廟,這個當下最流行的安慰劑,的確溫暖了不少人。
本文轉載自九行Travel(ID:jingxing_neweekly)已獲授權,版權歸九行Travel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