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布上,包括江浙滬皖的長三角地區依然是消費投融資主力,投融資數量占比36.59%。

圖片來源:pexels
核心要點:
2.吃喝相關投融資事件20起,餐飲投融數量回落至常態化水平,或與上市受限和市場預期謹慎有關。
3.消費級智能硬件最吸金,倍思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4.8起IPO相關事件中,有4家公司尋求或實現在港股上市。
5.地域分布上,包括江浙滬皖的長三角地區依然是消費投融資主力,投融資數量占比36.59%。
6.募資方面,天圖投資完成新一期15億人民幣基金募集,廣東廣梅預制菜產業基金完成備案。
7、鍋圈食匯遞交招股書,能否擺脫火鍋食材標簽成為預制菜大鱷還有待考驗。
財報驗證期,市場觀望情緒濃,新消費投融資量價齊跌
2023年3-4月,行業進入業績密集披露期,上市公司紛紛披露2022年財報和2023年一季度財報,消費行業正在經歷業績洗禮,市場觀望情緒濃。據藍鯊消費不完全統計,2023年4月1日至4月30日,新消費領域共公布了41起投融資事件,環比減少44.6%,同比下跌38.8%,處于2022年1月以來最低點。
從細分領域來看,4月新消費產業投融資有以下3個特點:
一是吃喝依然是消費的主旋律,雖然投融資數量均有下降,但合計占比近半。4月,食品飲料和餐飲領域分別有13起和7起投融資事件,而3月,這一數據分別為15起和22起,二者的投融資數量均有所減少。特別是餐飲領域,3月份時,藍鯊消費觀察到,得益于線下消費復蘇,餐飲領域投融資數量翻倍;到了4月份,餐飲投融資數量則回落至常態化水平。
餐飲領域投融資數量回落或與兩個因素有關。
因素一是餐飲公司上市受限。全面實行注冊制后,A股各交易板塊均有了明確定位,符合板塊定位和上市體量要求的餐企并不多,要想上市,競爭將更為激烈。
因素二是市場對復蘇預期謹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3月,餐飲收入12136億元,同比增長13.9%,但這主要得益于2022年同期基數低(為防控新冠疫情,大量餐飲閉店,因此基數低),且相比1-2月的報復性消費和假期催化,3月增速明顯放緩。在此背景下,市場對餐飲復蘇預期謹慎。
二是消費級智能硬件最吸金。3月,消費級智能硬件投融資事件6起,4月,投融資數量則回落至2月份的3起。盡管數量減少,但依然是最吸金的領域。據投資界消息,AI智能硬件研發商“樂天派”完成1900萬天使輪融資,投后估值達1.5億元。另外,據36氪消息,3C電子領域電商平臺服務商“倍思科技”A輪融資數億人民幣。
三是寵物領域投融資數量相對穩定。4月,共有2個寵物相關項目獲得融資,寵物服務商“派氦聞寵物”、新銳寵物食品品牌“美寶仕MEBOS”均獲得天使輪融資。2022年以來,寵物領域投融資數量一直穩定在2-5個范圍內,縱向對比來看,寵物領域投融資數量相對穩定,持續受到資本關注。
從融資輪次看,依然是早期投融資和戰略投融資占主導。超56%的投融資發生在B輪之前,近1/3的投融資事件是A輪系列融資,29.3%的投融資事件為基于戰略協同的戰略性投融資。
表5:2023年4月新消費領域IPO相關事件
2023年4月,新消費領域共有8起IPO相關事件。其中,有3家公司上市;火鍋食材品牌“鍋圈食品”遞交招股書、中式快餐“鄉村基”更新招股;同時,據彭博社報道,盒馬鮮生正與中金、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合作,最快明年在香港上市。相比3月份注冊制窗口期,本月IPO相關事件大幅減少。
從融資金額方面,據藍鯊消費估算,不考慮公開發行的話,披露融資金額的27起投融資事件中,融資金額約6.11億人民幣。
公開融資金額的投融資項目仍以千萬級為主,占比達37%,其次則是百萬級別的,占比約31%;相比3月份,千萬級及百萬級投融資事件占比更高。
不考慮公開發行的話,億元級投融資事件(含近億元)投融事件僅2起,3月份這一數據則為9,億元級投融資事件數量驟減。
地域上,分城市來看,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成都這5個城市的投融資事件數量最多,分別有7個、5個、4個、4個、4個項目獲得投資。除了杭州,其他4個城市投融資數量與上月相差不大,而杭州市新消費投融資事件數量則由12起降至4起。分省級行政單位來看,上海、廣東、北京、浙江、四川是心消費投融資數量TOP5。分城市帶來看,包括江浙滬皖在內的長三角依然是最吸金地區,本月共有15起新消費相關投融資事件,占比36.59%。
募資方面,則有兩起事件值得關注。
一是天圖投資完成新一期15億人民幣基金募集。本月,天圖投資與海南自貿港基金、海澄數字產業基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至此,天圖投資新一期15億人民幣基金宣告完成募集。據悉,這是近5年來國資LP在消費投資領域完成的最高單筆出資,該基金將重點投向創新消費、供應鏈創新、數字化創新、跨境拓展以及生物科技等產品創新科技方向。
二是廣東廣梅預制菜產業基金已完成備案。4月25日,廣東酒家集團發布公告,其參與投資設立的廣東廣梅預制菜產業基金已完成私募投資基金備案手續,并取得《私募投資基金備案證明》。據公開報道,本基金于2023年1月揭牌,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2億元,賦能梅州客家預制菜產業發展,將成為國內首支園區引導成立并重點為園區配套服務的預制菜股權投資基金。
火鍋食材超市的盡頭,是預制菜社區便利店?
2023年4月3日,鍋圈食品(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食匯”)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上市。
從火鍋食材超市到一站式預制菜品牌。
鍋圈食匯成立于2017年,消費者對它最早的感知是火鍋食材超市。不過,從招股書來看,鍋圈食匯的志向不止于此,儼然是要做個不斷打破邊界的預制菜品牌。招股書中,鍋圈食匯將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品牌”,對于“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鍋圈食匯解釋為“包括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及即配食品”。這與預制菜的范疇完全重合。
火鍋食材超市為何不香了?
火鍋食材超市滿足的是在家吃火鍋的需求,新冠疫情期間,外出就餐受限,居家餐飲需求催化火鍋食材超市爆火。需求旺盛引發資本追逐,鍋圈食匯、懶熊火鍋等接連獲得高額融資。各路玩家紛紛入局,企查查數據顯示,以“火鍋食材”為關鍵詞搜索的話,2020年相關企業注冊量超5000家,而2019年,這一數據僅為1000+。
不過,火鍋食材超市遍地開花的局面并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就迎來了肉眼可見的大洗牌,大批入局者關店離場或轉型。2021年,火鍋食材相關企業注冊量降為2000+,2022年則進一步回落至1000+。
在此背景下,鍋圈食匯不斷打破邊界擴充品類,作為行業老二的懶熊火鍋的創始人也坦承,“疫情加速了火鍋食材市場的泡沫化,這個市場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相對而言,火鍋不是剛需,也不是高頻,是大家一日三餐的調劑品”。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食匯已在全國開設9221家門店,而僅靠火鍋食材這一非剛需非高頻的細分賽道,難以支撐萬店品牌。
表9:鍋圈食匯按性質劃分的收入明細
做預制菜社區便利店面臨哪些挑戰?
從定位來看,鍋圈食匯似乎正在轉型為預制菜社區便利店。不過,從財務數據來看,盡管鍋圈食品的產品體系有8大類別755個SKU,但火鍋食材依然是鍋圈食匯的主要收入來源,燒烤及其他產品收入占比不足1/4。同時,鍋圈食匯還在招股書中表示,2020年至2022年的快速增長有賴于門店網絡的擴張。
可以說,鍋圈食匯的轉型還只是開始。鍋圈食匯能否華麗轉身,成為行業新標桿,還要面對多重挑戰。
一是品類擴充上,能否打造出爆款,帶動其他品類的增長,降低對火鍋食材的依賴;二是要應對多方競爭,消費賽道退潮之后,預制菜是少有的亮眼賽道,傳統的速凍企業、生鮮電商、餐飲企業、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等紛紛押注加碼,強有力的對手環伺下,消費者的可選項很多,鍋圈們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三是門店模型優化,鍋圈過去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加盟門店的擴張,而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增長,則要優化門店模型,保證多數加盟商能回本能賺錢。
顯然,對于鍋圈們而言,從火鍋食材超市變身預制菜社區便利店之路,道阻且長。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