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產品無疑成了“智商稅”的重災區,不管是否真的有效,只要有一點“可以瘦”的風吹草動,就能吸引來萬千減肥大軍為之瘋狂。

圖片來源:pexels
“這是益生菌、酵素、0蔗糖酸奶,促進腸胃蠕動的;這是蒟蒻果凍、魔芋零食,嘴饞占嘴用的;這是全麥面包,飽腹感強,不易發胖;這是我剛辦的健身卡;這是……”Lily正給周圍的同事分享自己的“減肥好物”。
但事實上,擁有眾多“減肥好物”的Lily卻從來沒有真的瘦下去過。“其實我之前買過很多減肥產品,代餐奶昔、減肥茶……但感覺都是餓瘦的,很不健康。平時又老是管不住嘴,就只能用低卡零食安慰一下自己。”Lily如是說。
到了21世紀的今天,減肥似乎已經成了社會全員的必修課。據陌陌《2021網民身材焦慮報告》顯示,54.1%的網民有身材焦慮,46.4%的網民認為自己太胖,需要減肥,25%的網民每天稱一次體重。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健康瘦身行業市場運行及投資布局監測分析報告》中稱,有近八成中國網民自感體重超標。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減肥大軍,減肥焦慮在不斷升級,五花八門的減肥方法層出不窮,大家的減肥行為也越來越離譜。比如,在社交平臺上流傳的各種“7天斷食法”、“液斷法”、“饅頭減肥法”等缺乏科學性的減肥方法;時不時冒出來的各種“明星同款減肥食譜”被大家瘋狂效仿;更為夸張地是,一些根本不符合用藥指征的人去“瘋搶”治療糖尿病的降糖藥物“司美格魯肽”用于減肥;還有相當離譜的,那些打著“減肥放心吃”、 “0糖、0脂、低卡”標簽,月銷10w+的“巧克力蛋糕們”。
減肥產品無疑成了“智商稅”的重災區,不管是否真的有效,只要有一點“可以瘦”的風吹草動,就能吸引來萬千減肥大軍為之瘋狂。
激進的減肥熱,“幕后推手”是誰?
一面是激進的減肥方法,一面是花樣百出的減肥產品,人們對于體重管理的迫切需求,在這個高速運轉的21世紀迎來“爆發式”增長。
如果說,“卷”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狀,那么“焦慮”便是這一現狀的衍生問題。從“集體表象”與“社會事實”的理論看,這一現象并不難理解。身處社會之中,個體的命運往往也都會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如今,各種“焦慮”問題擺在大眾眼前,健康焦慮“首當其沖”。據《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人們排在前三位的健康困擾分別是情緒、身材和皮膚問題。“情緒問題”重中之重,但人數比例僅相差4%的“身材問題”同樣不可忽視,且與2020年相比,這也是身材焦慮首次超過皮膚對人們的困擾。
近些年,我國超重和肥胖率持續增加,2022年5月出版的《中國居民肥胖防治專家共識》提及,最新發表的研究預測,至2030年,我國成人(≥ 18 歲)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將達到65.3%;學齡兒童及青少年(7~17歲)中將達到31.8%。據統計,預計2022年中國超重及肥胖人數將達到2.26億人,2025年中國超重及肥胖人數將突破2.65億人。
只是,這場“焦慮侵襲”的背后,誰又在做推手?
隨著時代的發展,快節奏的工作狀態成為了大眾生活的常態。過勞肥、熬夜、失眠、久坐成疾等一系列“工作病”引起了大眾對健康的關注度直線上升。與此同時,在信息時代,社交媒體作為重要的信息流通承載體,加速了人們身材意識的產生。
問題也隨之而來,大眾對健康需求提升,對健康話題的關注度也必然上升,但話題之中不乏一些聳人聽聞的減肥廣告和故事,無限放大肥胖和健康問題,從而引發產生焦慮。加之“一個人在幾周內就減掉了多少多少斤”等事例分享,往往給人們營造一種“可以容易且快速減肥”的錯覺,如若實際執行效果與之相反,將會助推更多焦慮情緒的產生。與此同時,大量“以瘦為美”的審美標準,讓人們對減肥有了更迫切的需求,焦慮程度也隨之到達了頂峰。
當自身努力難以達到目標效果,我們往往會選擇氪金用外力加持,此時焦慮轉化成購買力,需求變為商機,大量的體重管理相關的減肥產品應運而生。
但事實上,減肥人與減肥產品的關系可以說是“相愛相殺”。而減肥產品的發展史也是一部 “人類減肥試錯史”,這部“試錯史”的每一階段,都在重復上演著人與減肥這項“反人類行為”的“愛恨糾葛”。
2010年之前,由于當時全民健康知識匱乏,信息傳遞相對閉塞,人們對于減肥產品的需求就是只看效果,哪怕會有些副作用,也會選擇嘗試。于是市面上流通著大量主打快速瘦身的減肥藥、減肥茶,我們所熟知的“不要太瘦哦”的某減肥茶產品就是在那時流行的。但隨著電視報紙上,越來越多“減肥藥副作用危害性命”、“減肥茶可能致癌”等新聞報導出現,快速減肥產品失勢。“減肥藥時代”就是人類試錯的第一階段。
吸取往日經驗,借鑒海外品牌,國內減肥市場又找到了新的路徑——“健康”。2016年以后,互聯網進入成熟期,電商興起,以低卡飲食、運動等控制熱量“出入”的進化階段到來。此時人們更堅信只有“少吃多動”、維持“熱量守恒”才是減肥的根源。“0糖0脂”、“輕食代餐”、“每日帕梅拉”、還有Keep、薄荷健康都是同一時代爆火的產物。
到了如今,減肥產品花樣百出,但無一例外都是跟健康有關,而健康產品與減肥產品之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可也正是這種“模糊”,讓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萬物皆可減肥的“時代”:有人吃紅利,有人交智商稅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對于自我感覺超重的受訪網民,超九成表示愿意為瘦身付費,其中近六成愿意付費超1000元。
大多數人減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堅持,但在花錢減肥這件事上,減肥大軍們的恒心卻超乎想象。2014年我國減肥產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957.6億元,2021年我國減肥產業規模增至4434.7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減肥產業規模有望達到4986.4億元。
減肥細分市場的崛起,不斷擴大著減肥產業的規模。與此同時,不斷擴充的減肥產品隊伍中,也出現了新現象。
似乎,萬物皆可減肥。
例如,泡腳能減肥,吃補品能減肥,中醫能減肥,早睡能減肥……,只要是健康的都能減肥。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回歸到“胖”的本身。讓我們發胖的原因無非是“管不住嘴”,而管不住嘴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們不良生活習慣的刺激導致,似乎回歸良好生活習慣便能“瘦下去”,那么多個好習慣的加持便能“加速”減肥。
這也是減肥產業發展到如今健康階段的產物:回歸健康生活。于是我們的購物車里不光是0糖低卡,還會有谷物粗糧、有功效的泡腳包、按摩穴位的藥丸貼、益氣補血的新中式保健品……,就連爆紅的司美格魯肽“減肥神針”都是降糖、抑制食欲的。
這頭消費端瘋狂,那頭供給端也乘風而起。當“0糖0卡”成為零食選擇的首選,旺旺、徐福記、洽洽等老牌零食品牌們紛紛推出低卡、0糖健康系列產品,并將該品類作為重點產品推進。當大多數年輕人加入艾灸大軍,企圖用去濕氣的方法解決自己減不下來的體重時,倍輕松、小熊電器等小家電品牌推出了電子艾灸盒,方便年輕人便攜艾灸。還有益生菌,因其能夠幫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被當代減肥人奉為了“心頭好”,由于品類相對小眾,也給了WonderLab、每日的菌等新品牌順勢而上的機會。
潮汐商業評論在《“那天開始,我拒絕了油鹽糖”》一文中分析道,“健康概念”在食品領域的創新,讓消費者和品牌走向一場“雙贏”。但事實上,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割“健康”韭菜的商家攪局市場,驅逐良幣。
在商業市場上,劣幣總會迭代出新的“馬甲”與消費者博弈。而減肥市場還會不斷地有新概念蜂擁入場,市場上也永遠不會停止廝殺。不論是低卡零食,還是艾灸盒,亦或是益生菌,這些新產物的誕生無疑是對我們漫長減肥路上的一絲寬慰。
但換個思考,或許減肥產品存在的意義,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不斷提供支持你減肥下去的動力。
“我最近打算去試試喝中藥減肥,中醫說我濕氣寒氣重,不容易瘦下去。我先謹遵醫囑少吃寒涼的,少熬夜,多吃蔬菜水果粗糧,再堅持喝中藥調理,感覺很快就能瘦下去。”Lily充滿期待地說。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
本文轉載自潮汐商業評論(ID:daily-case),已獲授權,版權歸潮汐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