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什么角度,重新上架YEEZY都是Adidas不得不走出的一步。

圖片來源:pixabay
因Kanye West(后改名YE)的出格言論,Adidas在去年10月宣布與YE分道揚鑣,并下架了合作鞋款YEEZY。4月,Adidas在捐贈-銷毀和打折清算之間反復橫跳了半年之后,終于決定重新出售YEEZY,不過獲得收入的一部分會捐給慈善組織。日前,Adidas中國官方小程序已經上架了15款YEEZY的抽簽,新老款式都有涉及,5月26日抽簽,31日正式開賣。
無論從什么角度,重新上架YEEZY都是Adidas不得不走出的一步。
25萬和12億
Nike和Adidas利潤對比 來源:公司財報
這句話已經是美國“白人至上”種族主義的宣言 來源: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難以持續的增長
2016年,時任Gucci首席執行官的Bizzarri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我想我們習慣了增長和獲利,更多的增長,更大的利潤。我不能說這是錯的,但是說到底,利潤無法穩固品牌價值。盡管品牌價值一直在流失,你的生意還是可以實現兩年、三年甚至四年的增長。到了行業內的意見領袖都認為此品牌不再有價值和影響力的一天,它就會下跌,大幅下跌,20%~25%這種程度的下跌。”
彼時,Gucci的業績正因為新任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的“年輕化”措施生效而蒸蒸日上。但后來幾年,Gucci的走向與Bizzarri的預言幾乎一致——盲目追隨潮流讓Gucci失去了當初追捧自己的年輕人,也失去了品牌的核心消費者,讓本該迎來穩定增長的轉型后第五年,業績罕見掉頭下滑,時至今日仍無法止跌。
之所以將Gucci和Adidas相提并論,因為兩者的成功或多或少都歸功“人”所代表的潮流和創意,而非系統性的商業決策。尤其是,當品牌實現跨越性增長之后仍仰賴“人”的因素來刺激增長,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直到今天,開云集團仍舊把Gucci的失速歸咎于Alessandro Michele后期設計幼稚而缺乏想象力,卻忘了把一個百億生意壓力給到單獨個人,本身就是商業決策的錯誤。
好在,Adidas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Bjørn Gulden是個罕見的直腸子,他在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的發言顯得很“渣男”。他說Adidas的利潤會恢復到10%,但不保證具體時間——“也許是2025年、2026年或2027年”。同時他承認除了YEEZY風波之外,Adidas問題出在 “產品周期管理”上——他認為Adidas“無法像Nike那樣”保持少數核心鞋型的活力和推陳出新,而只能在流行中穿梭,無法掌控潮流的起落。
Adidas經典設計并不少,休閑鞋款Stan Smith、Supertar、YEEZY和專業運動領域的NMD、Boost都曾經熱賣,但它們總是在熱門(或者翻紅)時候斷貨,而在量產之后又乏人問津。NMD系列和Ultra boost就因為技術迭代不利,沒能繼續扛住增長大旗。實際上,Adidas在2018年決定量產YEEZY之后,后者營收表現也一直不如投資者預期。對比核心鞋型并不多但總是能夠齊頭并進的Nike,Adidas經常因熱門鞋款無法接棒,業績過山車式下跌。
停售Stan Smith之后Adidas增長明顯下滑 來源:Sporting Goods Intelligence
但今天潮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難以預測。也有人認為,拋開商業決策的失誤,或許創意的集體性匱乏才是癥結。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闡述了流行對創意的扼殺。他認為現代藝術不能稱之為藝術,因為它難以脫離任何時間點而存在,是“美學的飽和”而非歷久彌新的靈感來源。他舉例安迪·沃霍爾、杜尚等人所代表的波普藝術(Pop Culture),就是典型的代表了過去而非未來,不具有傳承價值的藝術。但波普藝術之所以流行而長盛不衰(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潮流品牌的祖師爺),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特征:充滿易于復制和傳播的符號,而沒有可供提煉的內核——除了印在T恤上的logo之外,你能說出Supreme代表著什么嗎?
時尚界迅速走紅又落寞的logomania(符號狂熱)本質上也是創意的匱乏 來源:Fendi
換句話說,Nik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Nike在喬丹還未成為文化符號之前就選擇了他。以至于今天的Air Jordan可以代表一種樸實的人生信條:堅韌、勇敢和一點點的自負,雖然這些詞語已經過時,但他們至少代表了一種普世的價觀值。
一些歐洲奢侈品時裝屋品牌同理,他們在一些生活方式尚未流行之前就占據了話語權,比如周游世界的旅行。再往近一點說,Lululemon在瑜伽還是小眾愛好時就開始生產彈力褲了。
好在活了百年的Adidas,檔案庫里有足夠多的鞋款來預備將來可能的翻紅,比如最近突然又走紅的Samba鞋,原型就來自于60年代Terrace的鞋型設計。不過這雙鞋的中國營銷部門似乎不打算向消費者普及Terrace背后的英式足球文化,而是簡化為“T頭鞋”的稱呼,這當然方便它在小紅書上的二次傳播和“種草”,但對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構建文化聯系的希冀,似乎將再一次化為泡影。
本文轉載自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已獲授權,版權歸36氪未來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