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部分消費者已對代糖產生憂慮,“阿斯巴甜”風波會給代糖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圖片來源:unsplash
阿斯巴甜終于迎來了世衛組織的“審判”。
7月14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世界衛生組織和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發布評估報告,將阿斯巴甜正式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之列。
具體來說,阿斯巴甜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癌癥及致癌機制的證據也都有限。但報告依然重申了阿斯巴甜的建議攝入量,即“每日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以內”。這表明,體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飲用9至14罐以上的無糖汽水,才會超過安全限額。
當日,多家機構對該報告進行了回應。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表示,不同意IARC的結論。隨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也發文稱,阿斯巴甜按照中國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實際上,關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爭議,數十年來從未間斷。FDA甚至稱其為“被研究最徹底的食品成分”。這一切爭議的背后,隱含的是飲料江湖的“話語權之爭”。
在社交媒體上,已有博主對含有阿斯巴甜的產品一一列舉,以便于“避雷”。更有消費者對36氪直言,“沒必要以身犯險。”
顯而易見,部分消費者已對代糖產生憂慮。本次風波,究竟會為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當無糖戰事走到中場,從上游工廠到品牌方,競爭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
阿斯巴甜會被拋棄嗎?
阿斯巴甜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現已成為全球最廣泛的人工甜味劑之一,中國是最大生產國。
資料顯示,阿斯巴甜目前的全球年產量約2.55萬噸,中國市場的年產量在1.92萬噸左右。曾有業內人士擔憂,阿斯巴甜受到質疑,會對上游廠商產生影響。不過,飲料巨頭們似乎并未放棄對阿斯巴甜的使用。
報告落地的前一天,百事可樂高層對媒體表示,公司不打算改變產品組合。截至發稿前,可口可樂未對此次事件作出回應。在赤蘚糖醇更風靡的中國市場,元氣森林、奈雪的茶等品牌,更早就與阿斯巴甜做出了切割。
從結果看,此次事件未對代糖行業產生沖擊,抑或是影響還未顯現。
業內普遍的感知是,代糖可分為人工代糖與天然代糖。前者為人工合成,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后者或從植物提取、或從生物發酵中獲得,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糖苷、赤蘚糖醇等。
相比人工代糖,天然代糖的價格更高,安全性的爭議也較小。
以赤蘚糖醇為例,元氣森林研究院科創部食品科學家周寧對36氪介紹,該類糖醇基本不參與人體代謝,很容易通過被動擴散被小腸吸收,由于不能被機體內的任何酶系統消化降解,90%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赤蘚糖醇耐受量更高,副作用相對小。
資料來自觀研天下;36氪制表
然而,人工代糖仍占據當前市場的主流地位。
據尚普咨詢數據,人工代糖占據68.5%的代糖市場份額,阿斯巴甜在人工合成代糖市場份額達到36.2%。
從“甜價比”的角度來看,相同的單位價格,阿斯巴甜能帶給人們的甜度是天然代糖的數倍。周寧也表示,不同代糖給人們帶來的甜感有細微差別,阿斯巴甜與安賽蜜的甜感比較靠前,甜菊糖苷和羅漢果糖苷的甜感靠后。一般情況下,高倍代糖都要與其他低倍代糖根據需求復配使用。
不過,天然代糖已成為明顯的行業趨勢。且在中國市場,赤蘚糖醇的聲量越來越高。
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市場赤蘚糖醇的消費量在過去5年中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從2016年的2500噸到2020年的4.1萬噸。其中,元氣森林的市場教育,頗為關鍵。
氣泡水的攻守戰
從消費端看,代糖飲料的發端,始于公眾對糖危害性的認知提升。
百度百科顯示,早在1995年,可口可樂就率先推出了首款以人工代糖為原料的健怡可樂,后又在2005年推出了零度可樂。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款產品的發展并不順利,至少在中國市場,無糖可樂的銷量難以比肩常規可樂。
直到元氣森林的出現,無糖消費的潛力才得到驗證。飲料巨頭與新茶飲紛紛加入這一賽道,也為后續的原料之爭埋下了伏筆。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2021年,三元生物在暑期突然對元氣森林斷供,導致后者銷售旺季停產供不上貨,損失近十個億。也有消息稱,2020年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曾內部放話,要消滅元氣森林。
經過多年的市場經營,“兩樂”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2004年,保齡寶就已經是可口可樂中國的果葡糖漿供應商,三元生物也同時為元氣森林、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等多家品牌供貨。元氣森林只能通過投資的方式,深度綁定一部分產能較小的廠家,來保障關鍵原料的供給。
在品牌打響“氣泡水戰爭”的同時,赤蘚糖醇的火熱也催生了新一輪的擴張狂潮。
咨詢機構“觀研天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國內主要赤蘚糖醇生產商合計產能為18.5萬噸,計劃新增產能高達26萬噸。據天風證券預測,到2025年,赤蘚糖醇的市場需求量才接近30萬噸,遠低于行業的儲備產能。
供需失衡很快到來,赤蘚糖醇的價格也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5月3日,東曉集團的赤蘚糖醇報價跌至每噸9500元,而赤蘚糖醇2021年的行業價格普遍在每噸3萬元以上。這也使得,供貨商與品牌方之間的話語權再度逆轉。
財報顯示,2022年,三元生物赤蘚糖醇業單項收入同比減少63.3%至5.7億元,產品毛利率由41.56%跌至10.5%。保齡寶糖醇類產品收入同比減少46.8%至3.6億元,毛利率也降至14.9%。
雪上加霜的是,開始有聲音質疑赤蘚糖醇的安全性。
今年2月,一篇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研究顯示,赤蘚糖醇可能會加速血栓形成。該篇文章建議:有凝血、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風險的人,比如心臟病或糖尿病患者,在完成更多的研究之前,遠離赤蘚糖醇。
元氣森林也很快作出回應,指出該研究僅表明赤蘚糖醇和心腦血管風險或有相關性,但非因果關系。此外,研究對象主要以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主,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對明顯健康受試者在更長期的隨訪中是否能觀察到類似結果。
博弈還在繼續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代糖最主要的應用場景,各品牌對于無糖氣泡水的競爭還在持續。阿斯巴甜事件給市場帶來的焦慮情緒也從側面說明,消費者對配料表的重視性日益增長。
天風證券研報稱,代糖行業2030年有望取代傳統糖消費近30%市場空間。《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則預計,中國無糖飲料的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227.4億元。
數據來自《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36氪制圖
消費者“既要甜,又要健康”,甜味劑的更新換代也越來越快,赤蘚糖醇還處在產能消化的階段,廠商就又開始追逐新的風口。
今年5月,D-阿洛酮糖-3-差向異構酶,獲得國家衛健委安全性評估通過,被視為阿洛酮糖即將獲批的信號。據統計,A股上市公司中,保齡寶、百龍創園、金禾實業和福洋生物均已實現阿洛酮糖量產。
金禾實業董事長、愛樂甜創始人楊樂告訴36氪,阿洛酮糖的特殊之處在于,可以與蛋白質或氨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同時兼具低GI值、口感好、安全性高、健康功能、提升產品品質等優點,未來有機會被廣泛應用在飲料、烘焙和糖果等食品中。
周寧則表示,如果阿洛酮糖通過國家審核,元氣森林也可能會應用。
另在艾格產投合伙人劉曉東看來,無論可口可樂還是元氣森林,頭部的品牌方一直在對各種代糖做測試,有豐富的配方儲備。“無論離了阿斯巴甜還是赤蘚糖醇,行業都有替代方案。”
究其根本,代糖的生產門檻并不高,行業深受供求變化帶來的周期性影響,上游廠商也易陷在擴產、降本、研發,新品再擴產的循環里。
36氪根據公開資料制表
截至7月19日收盤,三元生物報價30.84元每股,較上市后最高點跌去56%,總市值62.40億元。此外,進入2023年以來,金禾實業、保齡寶、萊茵生物等上游企業,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跌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完全無代糖添加的“真無糖”產品正成為新熱點。
早年間被吐槽難喝的東方樹葉,開始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在元氣森林燃茶、纖茶等更多產品的配料表中,也不再出現赤蘚糖醇等代糖的身影。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曾預測,2024年,不添加代糖的無糖茶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消費風向轉變的同時,產業鏈上下游或迎來又一輪洗牌。
當然,健康都是相對的,歷史又總是重復。在食品加工近百年的光陰里,“糖”經歷了曲折離奇的發展過程,與過量攝入蔗糖相比,包括阿斯巴甜在內的代糖產品,的確對血糖影響較小,也不易造成齲齒問題。
相信在未來,對于阿斯巴甜的爭議,還會在其他代糖品類上演。
(文中周寧為化名)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