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產業作為糖的“替身”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被“吃”成全球近6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圖片來源:pexels
人類食糖,已萬年有余。糖分的攝取不僅能為人體供能,還能刺激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而產生愉悅感,是食物美味的“根基”。
但隨著物質需求逐步被滿足、食品工業不斷精細化,高糖飲食所帶來的“皮膚衰老、肥胖、蛀牙、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不斷引發社會關注,此勢之下,代糖產業作為糖的“替身”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被“吃”成全球近6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在繁雜的代糖品類中,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已歷經六代發展,卻仍存在安全性爭議,而天然甜味劑雖然市場占有率相對還較小,但潛力巨大。本篇文章,食研匯將聚焦2023年上半年天然甜味劑市場的新動向,以窺天然甜味劑發展趨勢。
市場擴容,仍以人工合成甜味劑為主
1879年,美國科學家發明糖精鈉,“替代糖”概念應運而生。
隨著提取合成工藝的發展,這種甜味劑的種類日益豐富,以蔗糖甜度為“1單位”計算,不同甜味劑的甜度、風味如下表所示。
食研匯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制圖
在過去的十年間,食品市場中天然甜味劑的添加比例增加近兩成,但整體甜味劑市場,仍以人工甜味劑為主。據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甜味劑產量約為25.3萬噸,主要以人工甜味劑為主,排名前三的產品分別為甜蜜素(44%)、糖精(28%)和阿斯巴甜(12%)。
承載著甜味劑產業增長的核心行業就是無糖飲料,據統計,我國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在2014年至2020年間翻了十倍,年復合增長率達38.69%,預計2027年將達到276.6億元。
此前“阿斯巴甜被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即2B類致癌物)”事件,不僅讓全球消費者再一次高度關注甜味劑市場,也讓天然甜味劑借勢迎來一波大漲。其中,以赤蘚糖醇、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和即將在國內獲批的D-阿洛酮糖最受關注。
赤蘚糖醇:“頂流”危機
赤蘚糖醇(Erythritol),是四碳糖醇,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于真菌類蘑菇、瓜果類水果、動物的眼球晶體和血漿中。
作為甜味劑領域曾經的“頂流”,曾因口感優勢讓赤蘚糖醇價格與需求一路走高,而就在一眾產品還未進入到規模化量產時,赤蘚糖醇已在激烈競爭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從今年三元生物和保齡寶兩大赤蘚糖醇“巨頭”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財報來看,受制于赤蘚糖醇市場供過于求,三元生物赤蘚糖醇收入同比下降63.33%、保齡寶赤蘚糖醇收入同比下降46.82%。
雖然兩家企業都有其他產品線作為業務補齊,但赤蘚糖醇擁有競爭優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資本大量注入,從業企業增多,產能過剩只能打“價格戰”,曾在2021年單價沖上4萬元/噸的赤蘚糖醇在2023上半年跌破萬元/噸。
早在今年年初,赤蘚糖醇就因被《自然醫學》雜志“點名”而頻頻登上熱搜。文章稱,通過對總數超過4000人的三年健康狀況隨訪,揭示了赤蘚糖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風險關聯。
但后續的諸多科普文章均呼吁理性看待此次事件,該實驗所采用的樣本數據中,讓受試者在2分鐘內攝入近30g赤蘚糖醇,約等于短時間內喝5瓶300ml無糖飲料的含量,遠遠超出正常飲用標準,而“適量”食用代糖才是重中之重。
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非糖甜味劑(NSS)指南》呼吁正確食用代糖,赤蘚糖醇等“營養型甜味劑”不在警惕之列,但仍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
D-阿洛酮糖:入“食”在即,我國企業潛力巨大
D-阿洛酮糖(D-Psicose/D-Allulose),為D-果糖三號位碳所對應的差向異構體,發現于甘蔗糖蜜、水果及葡萄干、無花果、獼猴桃和紅糖等食物中。
D-阿洛酮糖具有蔗糖70%的甜度,但其熱量僅相當于同等質量蔗糖的0.3%,由于其有與蔗糖相似的甜度曲線,被譽為“最具潛力的蔗糖替代”。
截至今年上半年,阿洛酮糖已被美國、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新加坡、韓國、日本等 10 多個國家和地區批準為食品。在相關申報中,除用于食品添加外,D-阿洛酮糖還展示出調節血糖、抗氧化、神經保護等多項功能。
其中,D-阿洛酮糖能夠抑制腸道α-糖苷酶的活性,從而降低小腸對糖的吸收,抑制脂肪堆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國家衛健委2023年5月6日發布公告,“D-阿洛酮糖-3-差向異構酶”被列入食品工業用酶制劑新品種,該酶制劑獲批將加速推進阿洛酮糖國內銷售的合法化進程。
該背景下,我國百龍創園、保齡寶、三元生物、金禾實業等企業已展現出生產實力。一方面,目前制備阿洛酮糖的方法主要以生物轉化法為主,部分企業已與江南大學、中科院天津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國內知名高校深度產研合作,生產粒徑均一、理化性質穩定的阿洛酮糖晶體。
同時,國內企業也在不斷提升產能。金禾實業計劃2023年完成1000噸阿洛酮糖中試項目建設并投產;百龍創園作為去國內主要的阿洛酮糖晶體出口商,其阿洛酮糖2023年年產能有望突破1.5萬噸。
甜菊糖苷:復配趨勢增顯
甜菊糖苷(Stevia),是從菊科植物甜葉菊的葉子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糖苷,口感與蔗糖相似,熱量卻只有蔗糖的1/300。
常見的種類有甜菊苷、瑞鮑迪苷A-F,M-O(Reb A-F、M-O)、杜克苷A、甜茶苷和甜菊雙糖苷等。其中,萊鮑迪甙D(Reb D)、萊鮑迪甙M(Reb M)具有高甜度、無熱量和近似于蔗糖口感的優點,也因此特點被期待為“下一代甜菊糖苷”。
據Ingredion分析數據顯示,到2028年,全球甜菊糖苷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甜菊糖苷市場的增長、創新主要圍繞在擴大優異品種規模及優化復配配方上。
今年5月,甜味劑品牌Splenda及其母公司Heartland Food Products宣布將斥資5000萬美元在美國開設甜葉菊農場,并將全面提升從作物繁殖到甜菊糖苷提取的全流程農業技術,通過種植更高質量的甜葉菊,來生產品質更好、味道更甜的甜菊糖苷。
另一家天然甜味劑生產商Icon Foods推出甜菊糖苷Sweet RM95,這是一種瑞鮑迪甙M且濃度不低于 95% 的甜菊糖提取物粉末,口感接近蔗糖,可用于乳制品、飲料、烘焙食品等。
同時,甜菊糖復配能夠進一步修飾甜菊糖苷中的不良風味,也成為一大主流研制趨勢。
·甜菊糖+索馬甜:索馬甜是來源于非洲竹芋果的一種甜味蛋白,甜度高且沒有苦澀味,與甜菊糖復配能夠使甜味更加飽滿、純凈;
·甜菊糖苷+赤蘚糖醇:赤蘚糖醇可以改變甜味的時間曲線,如三元生物公司把甜菊糖苷和赤蘚糖醇以共結晶技術進行復配后可以同時獲得赤蘚糖醇和甜菊糖苷原有的功能;
·甜菊糖苷+阿洛酮糖+羅漢果甜苷:美國Icon Foods公司將甜葉菊苷、阿洛酮糖、羅漢果甜苷三者結合后得到“適口性”更強的甜味劑產品,并應用到飲料、冷凍甜品、糖漿的制作中去。
此外,日本、韓國等國較早布局的葡萄糖基甜菊糖苷,通過將葡萄糖基選擇性引入甜菊糖苷分子中,來改善甜菊糖苷中天然的苦味、提升溶解度等問題。
羅漢果甜苷:“草本”屬性加持
羅漢果甜苷(Mogrosides,Mog)是羅漢果的甜味成分,甜度高、熱量低,相比于人工甜味劑后苦味少、安全性好, 現已被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國列入食品添加劑名單。
研究發現,羅漢果甜苷提取物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胰島素抵抗,表現為胰島素抵抗指數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指數升高;而羅漢果皂苷預處理可以減少乙醇損傷細胞活性氧和自由基的過量積累,從而達到抗氧化效果。
而作為草本果實,羅漢果還特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的藥食同源功效,從而成為奈雪等一眾新茶飲品牌的首選。
今年,嘉吉推出 Truvia® 臻唯恬® 羅漢果系列新產品,包括:Truvia® 臻唯恬® 零卡路里羅漢果代糖罐裝、Truvia® 臻唯恬® 羅漢果多用途代糖;而萊茵生物持續推進與江南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加速推進羅漢果苷等天然甜味劑微生物合成技術的開發及產業化。
廣西作為我國主要羅漢果生產地區,坐擁萊茵生物、華誠生物、吉福思等頭部羅漢果甜苷生產企業的生產基地,年羅漢果甜苷產能約為1100噸。
此外,在包埋技術創新上,美國Batory Foods與NutraEx Foods合作推出的新系列產品SugarLike采用了全新的干包埋技術,可使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阿洛酮糖、赤蘚糖醇等均勻分布,并穩定聚集體的粘附等。
結語
人類對糖,“又愛又恨”。
于消費者而言,需要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甜味劑,無論任何種類“糖”的攝入都要適量 。代糖服用過多會擾亂腸道菌群,引發腹脹、腹瀉,還可能向大腦傳遞錯誤信號,導致胰島素分泌失衡。
同時,全球市場都在不停尋找對身體負擔更小的甜味劑,以緩解消費者恐懼影響健康這一根本性原因,基于此,D-阿洛酮糖在國內獲批,或成今年最值得關期待的糖界大事件之一。
參考來源:
[1]肖素榮,李京東.赤蘚糖醇的特性及應用.《 CNKI;WanFang 》 ,2008.
[2] 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Wilcox, J., Gupta, N., Nimer, N., ... & Hazen, S. L. (2023).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ure Medicine, 1-9.
[3]吳惠娟.天然甜味劑甜菊糖的應用與發展前景 [J].食品界 ,2021(1):96.
[4]ANDRADE L,LEE K M,SYLVETSKY A C,et al.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human health: A rapid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J].Nutrition Reviews,2021,79( 10) : 1 145-1 164.
[5]王 晨, 張思聰, 王 健, 等. 羅漢果甜苷應用研究進展及發展建議[J]. 現代食品, 2020(14):61?65.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