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電商的興起,消費交易方式和服務方式正在經歷顛覆性變化,以實體店為主的商超品牌也正經歷一輪轉型。

圖片來源:unsplash
線下商超,遭受“內外夾擊”
近年來,受到疫情、租金和電商等多重沖擊,超市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利潤下滑、增速放緩、甚至閉店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縮影。
首先是實體商超的固定成本高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價值星球,線上電商的沖擊主要是對成本的沖擊,一般來說,線下商超的成本包括房租、人力、水電和倉儲,倉儲可以通過供應鏈優化盡量節約成本,但是房租和人力是比較大頭的成本支出,而且租金、裝修和人力成本是商超經營不可避免的成本。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此前也提到,對于線下門店來說,即使客流有所減少,但是它的商品、位置、儲存能力和商品儲備都是固定成本,客流的多寡不會影響固定成本。
其次是經營模式“守舊”。當前,不少商超企業仍未擺脫傳統粗放經營的模式,整體經營效率仍然偏低。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零售商門店綜合毛利率平均為19%,生鮮綜合損耗率整體平均在7%,而存貨周轉率為9次。
組織經營模式上,目前大部分零售商仍然處于傳統的組織經營模式,人效水平提升不顯著,且人員流動率較高。裴亮表示,當前國內零售企業在組織力建設方面相對薄弱。在紅利全面釋放的時候,大家通過發展解決問題;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型的時候,企業要依靠高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組織能力就成了試金石,決定誰能在競爭中勝出。
相比之下,電商平臺在成本轉化上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依靠海量數據分析和聰明的算法推薦,更能“讀懂”消費者的購物心理,為之提供個性化推薦。
隨著人群需求分化,消費者已不再追求商品琳瑯滿目,而是更青睞優質精選的差異化商品。以前,一家大型商超幾乎可以滿足“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所有人群的需求,但是當前商超企業的商品差異化不足,大部分仍主要依靠大品牌商帶動銷售。同時,電商出現后,大大分散了實體店的客流,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線上購物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內外夾擊下,人們以往熟悉的大賣場模式開始漸行漸遠。網絡購物、會員店、特賣店、便利店等多樣化業態開始顯出優勢。
迎接數字化,商超的自救之路
今年是疫情放開后的第一年,消費市場和零售業都在逐步回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739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4%。但同時,消費環境也“今時不同往日”。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多渠道分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競爭激烈的市場情況下,商超企業的轉型之路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不少商超企業也在積極尋找出路,通過拓展業態和改進經營模式來適應現代消費市場的變化,主要是從供應鏈和產品鏈兩個方向入手。
第一是在供應鏈上尋找新價值點。
一方面,近兩年,很多商超開始嘗試,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將數字化應用融入到消費者到店、購物、消費、服務等各個場景中,以期提高經營效率。
例如萬家MART,主要是滿足商圈里的家庭生活日常高頻次消費的品類和生活服務需求,而Olé則定位體驗式精品超市,探索中高消費市場。如果是大賣場模式的商超,也可以針對每個門店的消費者進行需求分層,在有限的線下空間,差異化的管理區域門店的貨品供給和個性化服務。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表示,過去大賣場的優勢體現在與中小型超市相比,品種豐富,能夠讓消費者一站式購足,但現在消費者到實體超市購物的原因大多是“離家近”,購買生鮮后買完即走。在此情境下,大賣場的租金、用工、鋪貨成本使得其收益非常困難,當年的核心競爭優勢反而變成了包袱——消費者到離家門口近的小型生鮮賣場買了就走,十分方便;而轉一圈面積較大的大賣場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以一站式購足為核心價值的大賣場沒了生存空間。
一位長期觀察零售行業的資深人士對價值星球表示,即使是發展線下零售,目前商超選址的邏輯也應改變,要考慮拋棄以往在大商場開店的模式,可以多開到居民區,以適應用戶的新的消費需求。
同時,各家商超也在探索發展即時零售,與其他企業合作,利用線上平臺為線下超市導流,增強物流運力,提高經營效率。比如永輝通過定向增發引入戰略投資者京東,就是一個線下企業與線上企業競合共贏、開創新零售業態的一個嘗試。對于永輝來說,生鮮電商存在損耗大、物流成本高的難關,而京東深諳物流多年,對物流的研發以及建設更為成熟,雙方進而能夠形成優勢互補。
第二是從產品鏈入手,迎合當前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習慣。
總的來看,過去數年商超賣場業態受到沖擊,無論企業是選擇賣身還是擠入新賽道,求變都成為行業共同認知。
總結
實際上,傳統賣場失勢是全球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均面臨的問題。
在進駐中國的早期,家樂福憑借自身外資的背景及品牌影響力,借助超市賣場強大的線下流量支撐起周邊物業的客流熱度,從而可以與當地的政府或房地產公司簽訂下長期的低價租賃合同。
隨后,占據流通渠道的它再將超市賣場內固定的貨架以入場費或上架費等形式拆零“出租”給各大品牌商賺取利潤。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賣場零售額占比均呈下滑態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麥肯錫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零售數字化白皮書》指出,中國人均商超面積已超過英國、日本等發達市場,考慮線上零售占比,傳統賣場供給已趨近飽和,因而零售商在拓店過程中已難以獲取銷售增量。
蘇寧易購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對家樂福中國運營計劃進一步確定了必須“瘦身、求變”的未來發展基調,對于虧損區域必須堅定的閉店和退出,同時降低各項運營成本投入;保留門店縮小經營面積,加大與電器業態的融合,加快社區生活業態的招商。
更早前,蘇寧易購公告稱“公司現階段的資金狀況無法在短期內向家樂福注入資金”來改善家樂福的流動性不足、庫存不足。言外之意是家樂福必須想辦法自己養活自己。
科技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加之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進一步加速了線下商超的衰落,商超行業轉型正當時。以家樂福為代表的大型超市能否重新振作,未來還要看能否挖掘市場新需求、回應顧客新期待。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