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交出阿里子集團上市第一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多少出人意料。在今年Q1季報時,阿里公告強調的是云智能集團的拆分信息、國際商業對外開啟融資,其次才是宣布啟動菜鳥及盒馬的上市進程。
按照規劃,盒馬的上市流程周期為“6-12個月”,遠短于菜鳥的“12-18個月”,這一度影響了市場對子集團上市先后順序的預判。再加上云智能集團由當時的集團CEO張勇管理,外界普遍認為云智能集團和盒馬將率先登陸資本市場。
但不少阿里員工都認為,從財務表現、組織獨立和穩定性來看,菜鳥都是三大業務中最符合上市標準的。
由于履約成本高昂,物流一直是個苦行業。但從招股書看,菜鳥去年Q3就實現了經營利潤轉正,今年Q2菜鳥更是錄得5億經營利潤。內部員工透露,過去2年里菜鳥的業績打分一直是3.5+,屬于前列。
拆分之前,菜鳥已在厘清和集團的關系。例如,菜鳥員工期權很早就從集團股權變成業務線期權,并且無法訪問阿里內網。
此外,自2017年起萬霖擔任CEO至今,菜鳥業務一把手的位置從未更換,萬霖本人也從未轉崗去往其他業務線。這在頻繁進行組織調整的阿里集團很是罕見,“阿里大部分子業務的一把手都是三年一換甚至更快”。
一部分員工認為,萬霖職位穩定反映了菜鳥此前高度依賴集團境況。“他的重心是把業績做得好看,但在戰略布局和預判,更多由集團把握。”
萬霖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他于2014年回國加入菜鳥,此前為亞馬遜全球物流戰略總監,領導了亞馬遜分撥中心、末端優化和全球購等戰略,本人獲得了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運籌學博士學位,數學強人加上國際大廠的物流背景令其與菜鳥的適配度很高。員工紛紛評價其“極其勤奮”、“不眠精英”、“智商很高”,他本人無論對內對外都常常強調“努力”二字。
10年間,菜鳥已經構建起了一張全球化的智能物流網絡,幾乎覆蓋了行業的各個鏈路,這也是集團創始人馬云一直以來對菜鳥的定位和規劃。未淡出業務一線時,每年的智能物流峰會上都能看見馬云的身影,早在2016-2017年間,他曾數次強調菜鳥的全球化屬性。
事實上,囿于港交所如今流動性不夠,菜鳥的融資規模很可能受到影響——已從今年6月的20億美元縮減至10億美元。
不過,菜鳥盡快登陸資本市場意義重大。
一方面,能為阿里子集團上市規劃打響第一槍,展示集團的分拆效果;另一方面,則更有利于在競爭中獲得更多主動權。走向資本市場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加速擴張。
據多位菜鳥員工的說法:“菜鳥本想先于極兔啟動上市,成為全球智慧物流第一股。”
國際化業務“扛大旗”
菜鳥主要財務數據,圖片來自招股書
這與去年的境況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外部因素——地緣政治、疫情和歐盟增值稅等影響,2023財年菜鳥的國際物流收入增速僅為5%,遠低于國內物流的33%。
目前,跨境業務在菜鳥營收中占比最高,2023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的收入占比已經達到47.4%。菜鳥的跨境電商物流包裹量排名全球第一,在2023財年運送了超過15億個跨境電商包裹,服務超過10萬個從事跨境貿易的商家和品牌。
菜鳥三大業務板塊及其占比,圖片來自招股書
今年以來,菜鳥一直將資源向國際化業務傾斜。據接近菜鳥的消息人士的說法,今年初,菜鳥已經在海外成立歐洲、北美、東南亞大區,業務范圍涵蓋海外倉、分撥中心、本地配送。此外,菜鳥內部鼓勵員工調崗去國際化板塊,并給予工資最多翻倍的優厚條件。
翻看招股書可知,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菜鳥的員工數量仍在增加。36氪了解到,增加的人員主要去向了國際化業務,而國內的菜鳥驛站、菜鳥裹裹和鄉村物流的人員則均有一定程度的收縮。菜鳥也在招股書中“優勢及策略”部分將“全球電商物流服務”和“國際業務”都放在了最前面。
菜鳥對其優勢和戰略的描述,圖片來自財報
但菜鳥如今面對的市場競爭格局卻相當兇險。極兔自進入國內市場以來,通過“低價”和并購策略瘋狂掠奪市場。在中高端市場,京東物流和順豐也異常兇猛。
這使得菜鳥必須加大跨境業務的投入。多年來,菜鳥一直設法擴大跨境快遞服務的覆蓋范圍,包括360多個國際倉庫的租賃服務、在歐洲等地建立ehub物流樞紐(貨運、清關和分揀)、開設27分國際分揀中心、鋪設2700條干線覆蓋200多個國家、加強覆蓋網絡鋪設菜鳥驛站和自提柜等末端服務等等。
基于全球跨境網絡的建立,菜鳥在履約時效上表現突出,將中國到全球主要國家之間普遍的物流時長從30至60天縮短至10天甚至更短。近日,菜鳥還和速賣通合作推出“全球五日達”服務,首批落地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和韓國5國,后續還將覆蓋北美、南美和亞歐等地區的國家。
對物流企業而言,國際業務是一片新藍海,但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菜鳥在招股書里花費了大量的篇幅詳細描述國際化業務存在的諸多風險,包括法律、監管、貿易摩擦、匯率波動等,列出了近80頁的風險因素,占據招股書最多的篇幅。
來之不易的盈利
菜鳥在這一季度實現了凈利潤轉正。在更早之前,菜鳥已實現了經營利潤轉正。
作為物流企業中的平臺型玩家,菜鳥的資產模式相對輕,尤其在下沉市場,菜鳥采取了“共配模式”——大部分訂單環節都交由其他快遞公司完成,這也影響其營收規模。
再加上,菜鳥此前主要服務與阿里核心電商業務,其營收增速較大程度受淘天業績起伏的影響,尤其近年來,淘天電商增速放緩,也一度影響菜鳥的增速。
為了擴大業務基本盤,今年起,菜鳥加速對海外業務的布局,并首次向市場開放自營業務。例如,今年6月底,菜鳥宣布菜鳥速遞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提供高性價比的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更高品質的快遞服務。
做自營是典型的重資產玩法,但市場競爭環境和上市的壓力下,菜鳥必須跨出這一步。事實上,由于以平臺模式為主,相比于京東和順豐,長期以來菜鳥的服務質量和效率都偏低,導致其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還被服務價格更低的極兔進一步擠壓生存空間。
菜鳥也希望能夠降低對阿里電商的依賴。自2021年起,菜鳥開始向快手提供履約服務,并大力發展品牌和商家服務。不過,目前阿里依然是菜鳥最大的客戶,占其收入比重30%左右。
隨著菜鳥地盤不斷擴大,營收增速明顯上漲,2021-2023財年,菜鳥的營收分別達到了527億、668億和778億,同比增速分別為26.8%和16.4%。加上疫情影響減弱,干線運輸成本逐漸下降,Q2菜鳥的毛利率從10%提升至13.7%,也高于京東物流的平均水平。
菜鳥、京東物流、順豐營收增速、經營利潤,制圖:36氪,數據:財報
菜鳥成本構成,圖片來自招股書
不過,物流行業難賺錢是公認的事實,除了順豐和中通,其他物流公司都尚未具備穩定盈利的能力。京東物流于今年二季度扭虧為盈,雖然其季度營收規模是菜鳥接近2倍,但由于其資產模式較重,盈利一直困難。
同樣屬于較輕的資產模式,極兔雖然圈地很快,但由于其在中國市場的低價策略,產生毛損、經營虧損及凈經營現金流出,三年虧掉260多億元。
履約成本太高是主要原因,例如,菜鳥的履約成本仍然高達86%。而隨著自營業務、海外業務的不斷鋪開,菜鳥仍然需要采購及管理倉庫、干線運輸、配送和末端服務,成本控制依然不易,能否維持穩定的盈利水平還需要打上問號。
無論如何,在運營10年后,菜鳥終于長大,徹底離開阿里集團的懷抱,走向更為開放的市場,為阿里子集團上市打了個樣。
本文轉載自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已獲授權,版權歸36氪未來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