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的裁員和收縮意味著,字節對VR行業轟轟烈烈的大舉進攻暫告一段落,VR的發展進入了蟄伏期。
圖片來源:Pexels
200億投資打了水漂?
沒想到,裁員的風潮也刮向了近年來最豪的互聯網大廠——字節跳動。
最近一段時間,字節跳動旗下國內VR巨頭PICO陸續開始裁員。本周,字節正式公布了這一事宜。
令人唏噓。兩年前,元宇宙最火爆之時,字節、騰訊、快手等科技大廠紛紛下場押注;兩年后,AI大模型成為新的風口,曾對元宇宙趨之如騖的大廠們也漸漸歸于沉寂。
作為過去十年冒出來的超級獨角獸,字節跳動也沒能躲過寒流的侵襲。
不過,VR業務在字節龐大的體系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收縮并不會有太大影響。
11月8日,字節跳動開啟今年秋季期權回購,價格為稅前每股160美元,另外,離職員工也可以參與此次回購,回購價格為稅前每股128美元,約為在職員工的80%,相當于為員工提供了套現機會。
PICO只是字節發展歷史中的一朵浪花。而字節這家超級公司,也仍然在向著自己的目標突進。
震動
11月8日,PICO正面回應裁員傳聞,此次裁員將涉及300余人,整體占比約為23%。裁員完成后,PICO將保持1000余人的團隊規模,維持PICO運轉。
就在前一日,PICO總裁周宏偉召開內部會議,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PICO將對市場銷售服務、游戲、視頻等團隊進行大幅縮減。此外,移動OS團隊將并入字節跳動,由母公司統一管理。
有PICO內部員工表示,此次PICO只保留了核心團隊,以保證PICO業務持續進行,非核心部門大概率會收到人事通知。對此,字節方面表示暫不回應。
PICO此次裁員釋放了一個信號,即降低產品的市場預期,回歸到產品研發本身。
顯然,字節此前對VR市場的預期過于樂觀。
在內部全員會上,周宏偉坦承,過去對于行業和市場發展的預估過于樂觀,實際現狀并未達到預期。他表示,公司將改變以短期銷量為導向的目標,并把業務聚焦在硬件與核心技術上。
而從整個公司戰略層面來看,一直有上市預期的字節,砍掉虧損、看不清前景的業務,潤色財務報表,也是理性考量。
今年 4 月,字節跳動任命了新的首席財務官(CFO),挖來世達國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高準(Julie Gao)出任;5月,據香港注冊處查詢顯示,字節跳動(香港)有限公司已更名為抖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外界猜測字節此舉是為抖音等國內業務獨立上市做準備,但字節方面表示,沒有具體上市計劃,也沒有上市時間表。
撇開上市因素,字節本身、互聯網大廠也過了可以大肆燒錢的階段。
根據字節10月初發布的內部財務報告,2022年總營收為852億美元,同比增長38%,相較于2021年的80%大幅放緩。在經歷了快速擴張后,字節已然進入了調整期,對新業務尤其是邊緣性的業務投入也力不從心了。
PICO的裁員和收縮意味著,字節對VR行業轟轟烈烈的大舉進攻暫告一段落,VR的發展進入了蟄伏期。
落寞
相較于如今的跌落,PICO在巔峰時曾有過無限風光。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這一年張一鳴卸任了字節CEO,并退出字節董事會,他希望有更多時間去研究新事物,處于元宇宙風口的PICO被張一鳴盯上,字節出資90億收購了PICO。
隨后,字節派遣抖音“元老”任利鋒、抖音綜藝負責人宋秉華、抖音娛樂總監吳作敏等入駐PICO,其中,任利鋒任職PICO副總裁,負責內容生態相關業務。
字節對PICO的發展傾注了大量資源,既包括促成PICO與高通在芯片層面的合作,也包括在抖音平臺上的大量曝光。
在字節的全面加持下,PICO從200多人的創業公司膨脹為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科技公司,也因此成為字節在飛書和電商之外擴張最快的業務。
2022年9月,在字節收購PICO一年后,PICO發布了最新款 VR產品PICO4,并請來竇靖童和孫穎莎做代言人。
根據IDC數據,2022年PICO 4和PICO Neo 3的全年出貨分別為21.7萬臺和50.5萬臺,在VR頭顯市場中占比65.5%,國內市場份額第一。不過,這距離PICO的百萬銷量目標仍有距離。
進入2023年以來,VR市場急轉直下。根據IDC數據,2023年上半年,中國AR/VR頭顯出貨32.8萬臺,同比下滑44%。PICO也沒能例外,雖然沒有公布銷量,但公司大幅調低了銷售目標。
IDC中國終端系統研究部高級分析師趙思泉認為,AR/VR行業于2022年底逐步回歸理性,2023年,硬件廠商的策略重點將從營銷轉向產品和內容本身,從而實現新一輪增長。
VR市場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抖音所擅長的快攻打法雖然打開了PICO的知名度,但產品仍然局限在小眾范圍內,市場培育還需要時間。
兩年時間,元宇宙快速退潮,市場預期回歸理性,互聯網大廠也必須面對頭腦發熱后的殘局,重新調整未來的發展預期。
據華爾街見聞估算,兩年來,字節對PICO的投入在200億以上(含收購對價),但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回報,此時選擇收縮,也符合市場的趨勢。
事實上,字節之外,騰訊在2月解散了XR團隊,快手元宇宙負責人馬英武也在年初離職,百度“希壤”元宇宙產品負責人馬杰直接轉入大模型領域,元宇宙領域上演了一出集體大撤退。
國外情況也不樂觀,微軟解散了元宇宙相關團隊,Meta已經虧損上百億美元,即便是備受市場期待的蘋果Vision Pro,也被質疑售價過高,穿戴體驗有待提高。
11月7日,OpenAI 開發者大會發布了個性化定制的ChatGPT,即GPTs,令全世界瘋狂,有人說,人類歷史正在邁入一個新紀元。
一面是元宇宙和VR的落寞,一面是ChatGPT和大模型的火爆,潮流已經徹底轉了方向。
過去數年,中資互聯網公司習慣了用速度搶占市場,這種快攻的做法在過去十年屢試不爽,但這或許不適合硬科技領域。
昨天的元宇宙,或許也是今天的大模型,資本的追逐不會停止,這背后是逐利的商業本能,從這一點來看,防范風險本就是題中之義。
面對一個需要極大投入但又蘊含風險的熱潮,克制比進攻更重要。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