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積極深化“折扣化”改革的盒馬,和著重推進低價策略的拼多多,美團的“小象”何以抓住消費者的心?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公布三季度財報后,美團緊鑼密鼓宣布將美團買菜全新升級為「小象超市」?!读闶廴Α纷⒁獾?,12月1日起,用戶可通過小象超市App、美團App、小象超市微信小程序三種渠道繼續使用原有美團買菜業務。
從此前開城杭州、更換買菜業務負責人,到11月下旬開始自主預熱相關話題,再到「小象超市」火熱出爐,如今的美團買菜早已不止于”買菜“,其背后更彰顯著美團布局大零售的”野心“。
為何是「小象超市」?
根據官方公告,更名為「小象超市」原因在于,近5年來,美團買菜早就不止于“買菜”,其商品已擴充至1萬多種。除生鮮外,還包括休閑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多個品類。
此外,美團買菜腳步從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廊坊、佛山到武漢、蘇州,再到剛剛和大家見面的杭州等多個城市,美團希望未來不僅是消費者的“菜籃子”,更是能夠幫助解決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好伙伴。
基于前置倉這一模式,「小象超市」延續30分鐘快送,保證用戶下單后即時高效送達。此外,在公告中還特別強調為美團自營,原有賬戶權益如會員、余額、買菜幣、優惠券等都不會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升級后的「小象超市」定位從”生鮮“變為”超市“,其一,品類全面擴充;其二,即時配送服務不變,合并在一起即此前美團一直所宣揚的“萬物到家”。
《零售圈》注意到,在宣布此次升級動作之前,美團將原本負責快驢業務的王若沖調任至美團買菜,替換此前負責人張晶。人員調整變動的同時,擴張也正在進行,杭州業務已經全部準備完畢在12月初正式開城上線。
根據剛剛公布的三季度財報數據,也可以發現,涵蓋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快驢等在內的新業務方面,收入同比增長15.3%至 188億元,經營虧損同比收窄24.5%至51億元,經營虧損率改善至27.2%。
早前,美團曾透露快驢業務最先實現全國范圍城市端盈利,或許,此次調任王若沖負責「小象超市」業務,也是希望其能夠帶領該板塊盡早做出成績。
未曾熄滅的“生鮮零售夢”
事實上,「小象」這一IP頗有淵源,且始終貫穿于美團的生鮮零售版圖之中。2017年,美團在北京望京開出第一個生鮮新零售項目「掌魚生鮮」,運營1年之后,2018年5月,美團將其正式更名為「小象生鮮」,此后,這個憨態可掬的小象IP就成為了美團生鮮的重要元素。
相比于「掌魚生鮮」,「小象生鮮」在門店裝修,產品品類上進行了全面迭代和升級。同年,第二家「小象生鮮」在北京萬莊開業。當時的美團對于線下實體雄心勃勃,并對外宣稱2018年要開出20家門店,2019年計劃50家。
那個時候,熱火朝天的「小象生鮮」曾與阿里旗下盒馬鮮生,京東旗下7FRESH、永輝超市旗下超級物種、蘇寧旗下蘇鮮生并稱為新零售五極。然而,直到2018年底,「小象生鮮」僅僅開出8家門店。
隨后,受線下門店投資回報周期長,生鮮品類損耗高,難以管理等因素影響,「小象生鮮」難以招架,于2019年4月關閉常州和無錫等地5家門店,堪稱“壯士斷腕”之舉。
籌措關店的同時,美團買菜于2019年3月份低調上線,10月22日,「小象生鮮」發布公告稱,將于2020年10月29日起更名為“美團買菜生活超市”。至此,原小象生鮮APP將停止使用。
美團買菜業務試運行一年之后,美團于2020年7月成立優選事業部,與買菜事業部并列,由陳亮直接負責,而他正是當年接手小象生鮮后進行戰略收縮的關鍵人物。
有了「小象生鮮」這一前車之鑒,美團買菜以“生鮮電商”和“社區化服務”為切入口,通過App線上下單,為用戶提供足不出戶的蔬果配送服務。其核心在于通過前置倉自建模式,借助線上平臺和線下配送團隊,打通最后一公里消費。
美團買菜在前端刷新認知度的同時,背后的「小象」也在默默前進?!读闶廴Α纷⒁獾?,近年來,美團陸續推出「象大廚」、「象優選」、「象劃算」等多個自有品牌,涵蓋日用百貨等多個品類。
回看美團走過的路徑,從“掌魚”到“小象”再到“買菜”,如今,又選擇重回「小象」IP,或許正是美團難以放棄生鮮零售版圖的重要體現。
不只生鮮,美團要做“大零售”
《零售圈》認為,雖然美團頗為重視生鮮,但不止步于“生鮮”,這一點在其公告中也有提及。從其舉措來看,美團更想做的事情是:完成“大零售”布局。
其一在于,此次升級拓寬至全品類更利于消費者選擇。轉型至涵蓋休閑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多個品類在內的全品類超市,于消費者而言利大于弊,一站式購物外加30分鐘送達能夠有效提升其“萬物到家”體驗。
其二在于,此次升級有效降低生鮮損耗,提高標品毛利。這一變化不難理解。相比于生鮮品類,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品類的損耗率更低,客單價也相對更高,可以有效提升坪效收益。
其三在于,此次升級意在搭建「全品類戰略+即時零售+閃電倉+直播電商」的美團大零售新四駕馬車。近年來,美團依托于本地生活業務實現了用戶人數、商家人數、交易單量層面的多方增長,尤其是在即時零售業務板塊更是表現優異。
根據美團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年活躍交易用戶數、年度活躍商家數和用戶購買頻率均創下歷史新高,即時配送總訂單量達到62億筆,同比增長23%。
其中,前置倉漸成即時零售業態重要趨勢,美團閃電倉作為線下供給的有效補充,也于本季度突破5000家。除此之外,美團進軍直播與多方平臺搶奪流量,成為了其新利器。三季度,美團餐飲外賣日訂單峰值突破7800萬單,美團閃購日訂單峰值突破1300萬單,均維持強勁增長勢頭。
一系列良好數據之下,美團交出了一份穩健的財報。然而,穩,不代表被高度認可。對比業界認為堪稱“炸裂”的拼多多財報,美團的穩似乎成為了一種“退步”。財報公布后,美團港股大幅下跌,其CEO王興認為美團價值被嚴重低估,稱股價只反映了外賣單一業務的估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內在價值,正考慮推進一筆價值1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
相比于積極深化“折扣化”改革的盒馬,和著重推進低價策略及跨境電商板塊的拼多多,美團的「小象」何時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還需要等待更多時間驗證。畢竟,對比于美團自身閃購及優選業務,「小象」的優勢似乎不算太過明顯,而萬物到家背后的一系列成本依然是影響其盈利的重要因素。
本文轉載自零售圈(ID:retailsphere),已獲授權,版權歸零售圈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