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何維持生存?與農戶是怎樣的合作關系?他們的商業模式緣何具有復制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審 | 簡藝、Melinda
作者 | 藺桃
排版 | 溪子
最早接觸農場商店,是在宜蘭縣深溝村,在這個新農人集聚的村莊里,農夫的菜地里每天成熟的菜都不一樣,少量、多樣,不適合送到大型超市和菜市場。還有一些新農人喜歡自己做腌黃瓜、豆腐乳和自制辣醬、梅子醬,因為手作同樣產量有限。新農人黃郁穎在當地的知名書店——以書換菜的小間書菜,開了一個店中店,取名“慢島直賣所”,搜羅來農夫們自用之余的產出,放在店里直賣給村民和探店的顧客。
2018年底,慢島直賣所結束營業后,后改名深溝共同店由另一位伙伴農夫經營。2020年,小間書菜轉至線上,小間書店老板彭顯慧和深溝村另一位種菜農夫、蔬菜直送品牌嘟嘟配主理人陳幸延一起合作,擴大經營,搜羅來宜蘭本地友善環境種植的小農產品,放到曾經的小間書菜里售賣。外縣市的小農產品也可以直送到這里。這里不僅是全臺灣生態有機食材的集散地,也是剩食再生、廢物利用、鄉村智慧傳承的演習場。通過一間小小的鄉間小店,傳遞的是美好、在地、可持續的生活理念。
再一次走進農場商店,是2018年夏天,我們在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市短居期間,為了尋找新鮮有機食材,我們探訪了阿格斯農場商店(Argus Farm Stop)。自2014年8月開張以來,生意紅火,2017年還新開了一家兼帶咖啡館的農場店。
阿格斯農場商店
他們的模式說起來非常簡單:周邊農戶定期運送新鮮蔬菜、蛋奶等農產品到店,保留產品所有權,店家只抽取營收的25%,維持運營。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幫助有興趣的人,在全美各地建立類似的在地農產品直賣店。還依此建立新業務,開始收取個案商業咨詢費用。
阿格斯的模式很簡單
他們如何維持生存?與農戶是怎樣的合作關系?他們的商業模式緣何具有復制的可能性?我帶著這些問題,多次探訪阿格斯農場商店,并采訪了創始人之一Kathy Sample及經理Laura Barch。
生產者:在地的、有機的、非轉基因的
阿格斯商店頂部種著玉米
明黃色的阿格斯商店在藍天下特別醒目,屋頂種著玉米,還置放了一只奶牛雕塑。推門進入商店,就遇上收銀員的微笑與問候??臻g不大,挑高設計,并不覺擁擠。
進門左手就是蔬菜冷柜,我很驚喜地發現了豆苗、青江菜、各種新鮮菇類,尤其是美國遍地難尋的平菇。每份蔬菜的下方銘牌上寫著生產農場、地點,蔬菜名稱、價格以及有無有機認證。
在阿格斯商店買到難得一見的平菇和青江菜
阿格斯商店的所有供貨農場,都位于安娜堡周邊5-20英里范圍內。有一些有有機認證,有些是比有機更嚴格的嘗試,但沒有一家采用慣行農作方式。這意味著,沒有一家合作農場使用轉基因技術、化學殺蟲劑、除草劑和化學肥料。
產自安娜堡本地的有機香草
可以看到蟲眼的友善種植蔬菜
新鮮牛奶用玻璃瓶而不是塑料瓶裝著,銘牌上寫著:如果歸還玻璃瓶可以返現1.5美金。另有一個冷柜存放冷凍肉禽。除了基本牛羊雞魚、培根香腸,還有美國超市中不常見的豬、牛內臟。
玻璃罐裝著的本地牛奶,回收奶瓶可獲得返現1.5美金
雞蛋鴨蛋專柜,介紹母雞為什么會褪毛,為了讓輸卵管休養生息
收銀臺右側一溜,是護膚品專區。有許多農場用自己生產的植物制作精油、肥皂和護手霜等。旁邊一個貨架滿是在地產的豆子、面粉、玉米粉、面條及咖啡豆、茶葉、油和其他日用香料。貨架上別著一篇文章,介紹復興密歇根在地豆子的Arbogast-Carlson家族農場的故事。
專售本地谷物的貨架上,別著一篇文章介紹生產的農場
商店正中的展示臺上,放著各農場生產的加工醬料、蜂蜜、楓糖漿及干面條、Taco餅和手工餅干、蛋糕。甚至有一處專門售賣安娜堡在地種子。
2014年開業時,阿格斯農場商店只有40家合作農場。Laura說,現在有約80家農場只在冬天或者鮮花季節供貨,常態性提供產品的生產者有170家。
咖啡館里擺放著農場供應的鮮花
在這間約120平方米的商店,消費者幾乎可以買到每日所需的所有品類。我們大約每周去一次,每次看到的蔬果種類和擺設都不盡相同,說明商品銷售很快。
阿格斯的運營模式很簡單:農夫定期運送新鮮蔬菜、蛋奶等農產品到店,自由訂價,商店從中抽成20%,剩下的80%銷售所得全部歸生產者。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傳統超市等通路每售出1美元的農產品,只有17美分進了農夫的口袋,而剩下的83分則留給了超市和中間商。
Laura介紹,商品抽成占整個阿格斯收入的1/3,另外2/3來自隔壁咖啡屋的收入??Х任菔圪u的是在地RoosRoast公司的咖啡和農場自制馬芬、蛋糕等輕食。
這種農產店加咖啡吧的經營模式,直接復制自俄亥俄州Wooster小鎮一家名為Local Roots的農場商店。
阿格斯創始人Bill Brinkerhoff 和Kathy Sample夫妻,2013年送兒子到當地上大學,碰巧看到這家什么都賣的在地農場店。他倆原本就熱衷有機和在地食物,是安娜堡農夫市集和幾家CSA農場的固定支持者。然而囿于市集一周只開放兩天,單個農場提供的食材有限,想要全部采用在地有機食材做一頓飯,并不那么容易。這樣一家全年開放、品類齊全的農場商店,剛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當了解到,20%的抽成加咖啡店的運營,就可以讓一家店正常運轉。他們覺得安娜堡也需要這樣一家店,并決定自己來創建。
使命:支持中小型在地農場,建立在地食物生態系統
Bill和Kathy年過半百,建立阿格斯以前,Bill在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任職,而Kathy分別在工業氣體和汽車公司任高管。兩個人都沒有農業背景,但都有很好的商業訓練。開店之前,他們找了超過100位在地農民、開發商、城市領袖和其他社區成員做調查,卻沒有收到任何反對意見。
他們把店址選在了安娜堡市中心西側的自由路上,這里距離市中心Kerrytown的農夫市集只有11分鐘路程。周邊還有好幾家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附近有相當數量的居民更愿意優先選擇在地食材,這部分人正是他們想要爭取的。
他們的策略是對的。2014年8月,阿格斯開業9天,銷售額就超過了22000美金。許多品類產品不得不臨時提高訂購頻率。自開業以來,阿格斯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美金的收入交到了在地生產者手中。
2017年,他們在密歇根大學東南部開了一間新店。與此同時,他們與各農場商議,將抽成比率提高到了25%。Laura說,兩家店目前雇員超過40位,提高抽成是為了讓這兩家商店可以維持得更長久。
Bill和Kathy認為,阿格斯快速而穩定的發展,主要應歸功于市民正在改變的消費習慣。不像傳統的美國家庭,總是開著車到幾家大超市購買一周甚至兩周的食材,然后塞進冰箱慢慢消化。這里的居民更喜歡一次買少一點東西,一周多去購物幾次,往往也對在地食材充滿熱情。
兩人曾估算過,Local Roots所在的小鎮只有28000人,都能運營起來。安娜堡市約有人口12萬,至少可以接受三家類似的農場商店。但他們并不準備都自己來做,而是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根據他們的模式來創建。
阿格斯新店內部
阿格斯的第二家門店位于Burns公園附近,原本是當地一位居民提議,這樣一片有生氣的社區卻有一棟被廢棄七年的建筑,值得好好利用,于是找到了Kathy夫妻。
Kathy和Bill把他們的經營理念、細節和盤托出,指導他如何建立一家類似的農場商店,還幫他聯絡了當初幫他們裝修第一間店的公司。但最終這個人沒有下定決心辭職來開店。Kathy夫妻覺得他們已經投入了這么多努力,不應該就這樣浪費了。
阿格斯新店內舒適一角
阿格斯是一家低營利的有限責任公司(注1),無法從運營中獲得額外收益。因此,他們面向市民發起眾籌,以籌集15萬美金啟動資金。眾籌最終收到12570美元,不足的部分以公司名義申請社會影響力貸款。(注2)
阿格斯是全美國第一家營利性的農場商店。在此之前,絕大部分的農夫市集都是由政府或機構主導的非營利性組織,包括給他們啟發的Local Roots農場商店,當地政府甚至免費提供場地供他們使用。
Bill和Kathy在企業工作多年,他們更希望用商業的模式來發展這個新事業。非營利組織或消費合作社,任何決策都需要層層上報。企業模式更靈活,決策快速,更適合初創的公司。但他們就無法獲得稅收減免等福利。
自阿格斯創立第一家農場商店,就不斷有全美各州各個行業的人來網站或者現場詢問,如何在自己的家鄉建立一個類似的店。他們以個案的形式,輔助20多家類似概念店在全美推廣。
在地食物面臨的挑戰和阿格斯模式帶來的改變
阿格斯像是一個游戲規則的改變者,闖入了在地、有機農業市場。但是幾乎所有的在地通路都非常歡迎,甚至與他們深入合作。因為他們共同要對抗的是傳統通路不公平的分銷制度。要知道,全美超過99%的農產品是通過傳統通路售賣的。直接從農民或在地通路購買在地食材的消費者,仍然只有0.3%。
他們與阿格斯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努力提高在地農產者的收入,支持更多中小型農場的生存,從而建立對環境、對社區和在地經濟都更有利的食物生態系統。
阿格斯的生產者
阿格斯的合作農夫全部來自密歇根
2020年,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許多大型超市因為過度依賴長途供應鏈出現了面粉、酵母等生活必須品短缺。但這種貨物短缺并沒有發生在農場店里,因為直接與一定范圍內的本地農場合作,他們的倉儲和供貨鏈要更加穩健。阿格斯農場店與本地超過120家農場常年保持穩定合作。如果貨架上的面粉不夠了,只需要打個電話給長期合作的農友,立馬就可以送一卡車過來。其它的甘藍、生菜或者羅勒等新鮮蔬菜,也是幾天一換。相比于大型連鎖超市,他們的貨物從產地到商店,并不需要經過很多雙手的觸碰,病毒傳播的風險也更低。
此外,農場店還推出了線上預定到店取貨服務,“在疫情以前只有3個線上顧客,在疫情爆發的7天里,線上消費者就超過了1400人,一天有超過150個取貨訂單。完全改變了農場店以往的運營模式。”創始人Brinkerhoff說。
阿格斯新店公告,本地雞到貨了
社區:街坊店串聯起社區記憶和人情味
阿格斯對在地居民來說,不只是一家小商店,還成了社區中心。阿格斯老店所在的自由路社區居民對生活本身有很高的追求,但阿格斯的前身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加油站,后來還改建成了一座醫用大麻藥房。
Laura幾年前就住在這個藥房斜對面不遠的社區。她說每次出門要去市中心,都盡量低著頭,快速穿過這片地帶。“這個角落曾經是讓人沮喪的所在。”如今,人們不再是直奔附近的停車場,而是會坐下來喝杯咖啡或者跟鄰居閑聊一會。無論是在老店還是新店,都會看到有人路過走進來或者騎自行車停在門口,進來買點東西。“這就是一個街坊店,這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正是打動Kathy的點。她第一次走進Wooster小鎮的Local Roots商店,是一個工作日的早上,她看到一位藍莓農夫正在跟消費者解釋,第一天采摘的藍莓和之后采摘的區別。第二次再去,她看到一位生產雞蛋的農夫,剛剛到農場店里接了一個包裹,里面是一窩小雞崽。這些經歷都太有意思了,她說自己感覺到一種意想不到的連接感。正是這種感覺,讓她堅信,開這樣一家店是正確的選擇。
在阿格斯農場商店,消費者有機會跟前來送貨的農夫交流,農夫們非常樂意跟消費者聊聊自己的蘿卜、蕃茄是怎樣種出來的。阿格斯的店員們也非常博學,有些可能正好是某個農場的兼職工作人員。夏天剛好是蕃茄和櫻桃季,在分裝好的蕃茄和櫻桃攤前,寫著一條提示,“請和我們的店員聊聊蕃茄吧,會給你驚喜哦。”
有一次去,我很驚喜地看到日式紫蘇芽菜,忍不住用相機拍了下來。店員在結賬時主動跟我提到這是本地農夫的新嘗試,還詢問我在亞洲我們都怎么食用這種蔬菜。我很高興地跟他們分享了我媽媽的拿手菜譜——紫蘇剪黃瓜。這種像朋友般互動,在別的商店找不到,也正是吸引我們這些消費者一次次走進阿格斯的魅力之一。
阿格斯想要勾連的不只是失落的人情,還有曾經緊密的社區文化。阿格斯新店在1930-1960年代曾是一家社區雜貨店。店內,有兩張黑白對比照,一張是剛開張不久的阿格斯農場店,另外一張是1960年代的Clague's歷史照片。這是阿格斯刻意想去復制的傳承。
2017年開業的阿格斯新店和1940年代建于此地的雜貨店
每個周三晚上,店鋪打烊,會有一個詩歌團體在這里讀詩、寫詩,每周日傍晚還有免費的瑜伽同好練習,這里甚至還舉辦過多場婚禮。
待晚上打烊,阿格斯的玻璃房就成了念詩和練瑜伽的好去處
Laura說,這些事情都不是他們主動計劃去做的,都是有人找上門就自然而然發生了。主辦詩歌俱樂部的他們的華裔員工翟航。翟航一邊在密歇根大學兼職教書,一邊在一家叫白蓮花的佛教農場工作。有一次他幫白蓮花送農產品到阿格斯來,看到他們有一個很大的陽光房,就問能否借來舉辦詩歌集會,阿格斯分文未收就同意了。后來他看到阿格斯招人,就從白蓮花辭職來應征了。來開瑜伽課的也是住在周邊的一位女士,夜晚借用陽光房和同好一起練習。
陽光房是他們在2017年買下這棟房子后擴建的。原本擺在外面的桌椅放在陽光房內,桌上擺著農夫們自己種的多肉,還有農夫們手作的陶器、手作藝術品,再擺上一張沙發和茶幾,充滿生活的美感。有兩位顧客在買完菜后,主動來問,能否在這里舉辦婚禮。雖然從沒有過這種經歷,但是阿格斯很樂意成全這樣的美事。
阿格斯的新店附近是大學生聚集區。他們有很多需要組隊學習和社團交際的需要,而阿格斯剛好有一個很大的咖啡休閑區,供他們使用。與大學生們相熟后,店員會在周末給他們留出專門的聚會時間。在每日事宜的黑板上,寫上他們的聚會時間和主題,比如我們7月去,就看到他們的第二個周日編織俱樂部活動剛剛結束。
阿格斯新店是大學生們聚會的好地方
“大學生們在這里聚會我們很歡迎,因為他們總會消費,而且我們也很希望他們更了解我們的理念。”在新店工作的Sherley曾經在一個有機農場工作多年,退休后就到阿格斯來工作,她說阿格斯的每個員工都對他們的理念、模式非常熟悉,隨時可以向顧客介紹。
他們還把社區感連接到了學校。阿格斯的老店和新店周圍都有小學,每次小學邀請他們到學校展示,Kathy都會邀請一位農夫同去,現場演示他們如何種植作物,養?;蛘唣B雞,還會帶上新鮮的蘋果等農產品分享給孩子們。
到了冬天農閑季節,他們邀請農夫在室內舉辦工作坊。密歇根大學的不同系和其他中小學也經常會帶著學員來店內參觀。任何一位店員都可以作為導游,詳細地介紹阿格斯的理念和運作模式。
他們的理念很清晰地寫在進門的小黑板上:我們的未來根植于在地。他們的憂慮也很清晰地寫在上面:全美國只有0.3%的食材是直接從生產者手中購買;新農場在五年內的存活率小于50%;店內93%的產品自1950年代就消失了,目前小農場正在努力找回。
阿格斯的理念寫在小黑板上
僅僅是胡蘿卜一項,阿格斯的貨架上就有11種不同品類。Laura提到,密歇根曾經盛產一種名為pawpaw的水果,后來因競爭不過外來的木瓜,一度消失。最近幾年,他們的合作農場復育出了這種水果,很受本地居民歡迎,因為有很多人對這種本地瓜還有印象。而青江菜、紫蘇這些亞洲蔬菜也很受本地居民歡迎,因為安娜堡是密歇根大學所在地,有世界各地不同風味的餐館,人民愿意去嘗試新的食材和食物。
“如果你把你口袋里的錢當做選票,把它們投給了在地產品,你就支持了生產在地產品的農夫。” Kathy說,“我們喜歡這種驅動力,也很珍視這種農夫市集帶來的社區感。”
購買本地食物對本地經濟的影響示意圖
注1:A low 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簡稱L3C。在美國,這是一種以追求某種社會福利為目的,而不是最大化收益的營利性社會企業。
注2:social impact loans,是為了刺激和鼓勵專注于社會和環境影響力的營利性社會企業設立的貸款項目。針對這些企業,銀行會提供更靈活的債期和更低的利率。
本文轉載自何以為食(ID:WFDinner),已獲授權,文中所有文字及圖片版權歸何以為食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