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太飽」成為了很多中產白領的日常:午間的輕食咖啡、沙拉能量碗,定位上海陸家嘴或是香港中環,小紅書中產精英曬出的午餐,看上去總是又貴量又少。
Wagas、gaga、各種輕食品牌的生存之道便是聚焦中產人群。以至于被戲稱為不坑窮人,只收割中產。它們一份近百元由「混合生菜、小扁豆、圣女果、四季豆」組合的輕食沙拉,搭配美式咖啡,一度成為中產白領的提神健康餐。
在中產白領的食譜中,適當饑餓是更高級的養生,也是追求精神飽足感的過程。
一方面,已經有研究表明,適當的饑餓感更加健康,長期維持7分飽狀態,血糖血脂血壓、甚至情緒和激素水平都會更加穩定。且高碳、吃得太飽的飲食,也會影響工作時的精神集中。
但回歸到現實,更多年輕白領追求饑餓感的同時,用一天3杯冰美式達到食欲控制、只吃貴價沙拉滿足必須營養物質。其實并不健康,卻符合中產階層對精英人設的刻畫,堅持健身、維持體重、以及保持饑餓感。
中產如何飲食,其實反映了他們對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渴望。社會學理論家gabriel trade認為,“下等階級會試圖模仿上等階級的文化。因此,炫耀性消費誕生了。”
這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保持饑餓感」、「不吃碳水」、「追求昂貴但稀少的外國料理」、「購買昂貴但自己收入可以承擔的有機食品」。
更多年輕中產收入可觀,卻缺少一個真正營養的飲食常識。「保持饑餓感」應該是每餐少吃一點,而不是「徹底不吃」或是「饑一頓飽一頓」,用暴食和斷食來平衡日常。
保持饑餓的中產精英
「只吃七分飽」的生活狀態,在人人都能吃飽的現代社會,重新開始流行。「輕斷食」、「低碳飲食」不再是為了控制體重,健康是很多中產保持饑餓感的理由。
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在70歲仍然看上去活力滿滿,因為她的三餐主要由全麥谷物面包、蔬菜水果和白肉組成。每餐攝入7分飽,則能夠讓她時刻地保持精神上的飽滿。
梅耶馬斯克
而活到96歲的英女王,保持一日六餐的飲食方法數十年,但每餐定量,比一日三餐的飲食方法能夠減少約25%的每日食物總攝入量。
適當的饑餓感更加健康,在一項 對218 名參與者進行了為期 2 年的熱量飲食限制研究中,必須保持每天只吃所需 75% 的能量的食物,維持七八分飽的狀態。
2年后他們不僅體重下降,而且血糖血脂血壓都得到了改善,甚至情緒和激素水平都更加穩定了。
餐食價格也在遵循這一規律,昂貴的日料、法餐、中式私房菜,往往會選用最新鮮的食材,但是量少且價高。而社會發展下出現的工業化食品:辣條、螺螄粉、精肉烤腸,都在努力追求更足的量,以及更平易近人的價格。
加工食品 vs 天然食品
而延伸到中產白領的日常,近百元的wagas或許只能獲得2個小時的飽足感,周末的自制料理也會刻意地控油控鹽控制碳水攝入,不讓自己吃撐,顯得更健康,也更有「階級感」。
在外企工作的白領kiki告訴GymSquare,最近經常自制「白人飯」。不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烹飪,符合自己的996的工作狀態,而且這樣的飲食方式有助于她更加專注于工作,下午也不困了。
白人飯走紅
kiki自制白人飯的過程簡單,食材購買卻并不簡陋。50塊以上每斤的蔬菜,能夠確保新鮮和足夠豐富的營養素,而她常去的超市售賣的肉類,甚至有上千元每斤的海鮮,幾百塊每斤的肉類也在常態。
這也是社會學調查中,體現出中產和普通收入差距的一項消費行為。根據2023年的一項調查,61.5%的受訪者認為健康食品是一種奢侈品。而與低收入地區相比,高收入地區更容易買到新鮮農產品,因為出售有機食品的商店和超市數量更多。而更多的高收入人群表示愿意為此買單。
價高、量少,食物劃分階級的所謂「富人超市」
但另一方面,為了保持健康他們少吃,卻又會飲用過量的咖啡,甚至有時用美式代替早餐,用過度空腹達到「饑餓感」的狀態。
“我們公司很多同事都是這樣,早餐和午餐都不怎么吃,有時候晚上下班后會一起吃頓好的。彌補白天的饑餓狀態。”kiki分享道。
饑一頓飽一頓,用餓肚子追求健康的中產白領,真的健康嗎?
用餓肚子追求健康的中產 真的健康嗎?
“但是適當的饑餓感確實對我的工作效率有幫助。”在投行工作的Nico肯定了保持饑餓感的優點。
他的三餐份額通常定量且穩定,早餐是檸檬水和咖啡,運動后會喝一杯蛋白飲料;午餐堅果加一小塊無糖蛋糕,晚餐會吃足夠的優質蛋白,煎牛排、日料或是魚,搭配蔬菜,偶爾吃點糙米飯。“在工作時間我會盡量的避免吃的太飽,因為會讓我精神倦怠,無法集中工作。”
對于大多數的中產白領,他們一天的工作狀態都主要集中在久坐和腦力消耗,不同于體力活動工作者。這種生活方式的調整,需要緊跟著出現飲食習慣的結構性調整。
不同于高強度體力工作需要大量的能量攝入,缺少體力活動的腦力工作者,身體也需要攝入相對更少的能量。
2010年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就已經發現,適度饑餓可以幫助人戰勝疲勞,保持大腦清醒。人在饑餓時,大腦會忽略睡眠需求;而在肚子很飽時,睡意則更容易襲來。
因為進食后,血液會涌入消化系統,從而降低大腦工作效率,讓人容易疲憊、想要休息。而適度饑餓的好處還有很多。比如說饑餓可以有效地消除機體里的各種廢物和毒素,消除機體積累物等等。
但很顯然,當下的大部分「打工人」,他們收入相對較高,但還沒有明確,該如何正確地保持饑餓感。
早前GymSquare一篇中產與碳水攝入的文章中指出,更多人保持饑餓感的方法,是斷碳、或者斷食。這是一種相對極端的飲食方法,對于想要通過保持饑餓感來追求健康的原始理念來說,或許背道而馳。
在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已經有不少的案例出現,因為大量飲用冰美式成為了很多中產白領的日常,一方面咖啡中還含有膳食纖維,適量飲用咖啡可產生飽腹感,從而減少其他熱量食物的攝入。因此這也是很多腦力工作者用以提升注意力的主要手段。
但另一方面,過量飲用咖啡會引起腹痛、腹瀉、頭暈、乏力等不良癥狀。特別是網上已經出現案例,高頻率的冰美式還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理期問題。
而早餐不吃,午餐沙拉,但結束一天工作后,晚餐加夜宵的暴食,或是在周末犒勞自己,饑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狀態,也是很多白領人群的加班日常。
如果每天按時進食,身體激活腸道免疫系統的動作就會規律;但饑一頓飽一頓,腸道免疫系統會紊亂,該活躍時不活躍,該休息時過度緊張,從而可能造成腸道慢性炎癥,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跟著受影響。
自詡中產,追求健康的白領,正在陷入一場以「饑餓」為名的健康陷阱。
保持饑餓感 應該選對方法
「適當的饑餓感」一定是有好處的,7分飽是中國傳統的養生觀念及方式之一,是指每餐進食只吃七分飽,自我感覺饑飽適中即可。
在社會學研究中,中產階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它可以是一種社會經濟地位,也可能只是一種自我認知的心理狀態。同樣,中產階級的飲食也受到同樣的模糊性影響。
可以說,中產階級飲食的定義特征不如高階級和低階級群體那么明顯。在美國,中產階級是美式快餐的最大消費者。但他們卻在追求與上層階級相似的營養質量。
或者說,中產如何飲食,其實反映了他們對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渴望。社會學理論家gabriel trade認為,“下等階級會試圖模仿上等階級的文化。因此,炫耀性消費誕生了。”
這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保持饑餓感」「不吃碳水」「追求昂貴但稀少的外國料理」「購買昂貴但自己收入可以承擔的有機食品」。
但上述行為不等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上百元幾兩的貴價有機食品,也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吃,進行合理的搭配,才能夠真正展現其營養價值。
更多年輕中產收入可觀,卻缺少一個真正營養的飲食常識。「保持饑餓感」應該是每餐少吃一點,而不是饑一頓飽一頓,用暴食和斷食來平衡日常。
本文轉載自精練GymSquare(ID:GymSquare),已獲授權,版權歸精練GymSquar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