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的支出預算將會投向何處?

圖片來源:pexels
記者|李益文
來源|時代周報
如何花掉28.5萬億元?
隨著《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為預算報告)的公布,備受矚目的“國家賬本”也浮出水面,新一年的財政重點與施力方向也得以明確。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達28.5萬億元,增長4%。赤字率則按3%安排,全國財政赤字規模4.06萬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此外,還將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
巨額的支出預算將會投向何處?
毫無疑問,往年占比在70%以上的民生仍占“大頭”。根據預算安排,今年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安排均超過4萬億元,衛生健康、農林水、城鄉社區等支出安排均超過2萬億元。而近些年重點提倡的科技創新也得到了有力保障,科學技術支出預算約1.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6.63%。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國務院舉辦的新聞吹風會上表示,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專項債都比去年有所增加,而民生保障便是其主要投資方向之一。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突破4萬億元
盡管每年財政支出的聚焦重點都在民生領域,但側重亦略有不同。
根據預算支出安排,2024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將達41384億元,同比增長3.76%,成為繼教育支出后,又一項財政支出超4萬億元的項目。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的增長背后,有著就業形勢逐年嚴峻的原因。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22年首次突破1000萬人,達到1076萬人,2023年突破1100萬人,達到1158萬人。而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高校畢業人數預計將創紀錄的超過1170萬人。
作為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加突出了就業優先導向。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達到1200萬人以上。與2023年1200萬人左右的就業目標相比,似乎只是一個副詞的不同,但黃守宏在吹風會上強調,去年是用“1200萬人左右”,今年是“以上”,這就體現了黨和政府做好就業工作的力度、決心和鮮明的政策導向。
實際上,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5%左右,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范化解風險等需要。而在2024年政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十大工作任務中,“多措并舉穩就業促增收” 也位列第一項。
“這體現了對民生的高度關切,也是基于現實考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2024年經濟運行風險挑戰增多、重點人群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必須把解決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出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
除了就業外,社會保障也是今年社保和就業支出突破4萬億的另一重要原因。
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在“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的目標下,其社保支出正不斷增加。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在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同時,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
而公開信息,現今全國有1.7億老年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今年將最低標準提高20元,增長了19.4%,是近年來上調幅度較大的一次。
財政力度明顯強于去年
除了關注“如何花錢”外,作為宏觀政策的重要風向標,赤字率的升降歷來也是各方關注焦點。
在政府工作報告公布前,外界對2024年赤字率的預測普遍在3%以上。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均預測赤字率將設定在3.5%左右。而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則認為,赤字率最好維持在3.8%左右。
實際上,此前我國財政赤字率基本穩定保持在3%以下,但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化影響,近年的赤字率波動較大。2020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達3.7%;2021年保持在3.2%,2022年則回落至2.8%。
2023年年初,中國財政赤字率按3%安排。但在去年第四季度,為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中央財政增發了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于災后恢復重建。由此,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由3.88萬億元增至4.88萬億元,財政赤字率也由3%提高到3.8%左右。
在部署2024年財政任務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而今年財政赤字率與去年調整后3.8%的赤字率相比有所下降,這是否意味著今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所減弱?
“這是一種誤讀,”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指出,2024年的赤字率擬按3%安排,與去年年初赤字率持平,但赤字規模為4.06萬億元,高于去年1800億元;專項債擬按3.9萬億元安排,高于去年1000億元。
更重要的是,未來幾年將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赤字、專項債與超長期特別國債合計8.96萬億元,超過去年赤字與專項債合計的7.68萬億元,也超過去年赤字、專項債與特別國債之和的8.68萬億元。”
“還要考慮到去年四季度發行,用于減災防災建設的1萬億元特別國債,將主要在今年使用,今年的財政實際支出力度將明顯增強,債務可用資金多出2萬億元左右。”羅志恒補充道。
那么財政實際支出力度的進一步上漲,是否會影響到財政健康?
對此,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并不低,要達成目標是具備有一定挑戰性的,財政力度的上揚有其合理性。“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財政可以適當地更加積極一點,沒有必要強制遵守以收定支,現代的財政理念是財政要逆周期形式,通俗點講就是經濟越差財政越要多花錢,經濟好的時候財政要少花錢。”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同樣認為,當前財政支出力度并無不妥。
在他看來,我國財政政策空間充足。“2023年,中國政府債務余額約67萬億元左右,占2023年GDP比重約53%左右,處于國際中低水平。其中,中央政府整體負債率21%左右,處于國際較低水平。整體看,我國財政政策空間還是充足。同時,我國財政負債對應的資產中,不少基建項目是具有現金流收入的。”
轉移支付再破10萬億元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據黃守宏在吹風會上透露,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安排了“10萬億元多一點”。這將是自去年以來,轉移支付總量第二次突破10萬億元。
實際上,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預計為14.4萬億元,增長2%。其中,用在中央本級的支出只有約4.1萬億元,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為10.2萬億元,同口徑增長4.1%。轉移支付已占據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70%。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年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
2013年,中央轉移支付不到5萬億元,但到2023年已突破了10萬億元,十年間,轉移支付總量翻番。而部分地區基層財政運行也較為依賴轉移支付金額。
轉移支付為何規模龐大且逐年遞增,又能否持續?
“這種大規模的轉移支付是必要的。”徐高認為,轉移支付的規模之所以逐年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GDP擴張、財政收入整體上升的原因。
“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其實是平衡地區間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在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后,中央拿了稅收的‘大頭’,因此中央原本就需將部分稅收收入返還地方,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針對性,特別是對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傾斜。”他說。
在徐高看來,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各省份之間資源稟賦不盡相同,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因此正需要靠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來保證地區間相對平衡。
這在預算報告里也有提及。預算報告認為,要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兜牢基層“三保”底線,轉移支付需保持一定力度。政府工作報告里也要求,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省級政府要推動財力下沉,兜牢基層 “三保”底線。
“部分地區財政近些年確實遇到了困難,”周茂華認為,受環境變化,部分地區服務業、中小微企業、房地產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在降稅減費等政策下,部分地區財政收入出現壓力。而通過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地方能得到一個暫時性的支持。且隨著經濟活力的恢復,房地產有望逐步的企穩,地方收入自然會有增加。
不過,周茂華也提醒道,應規范地方舉債,提升地方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把錢用在刀刃上提升效率”。
預算報告里也明確要求,把財政資金用好、用在刀刃上,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統籌把握財政收支政策,做好跨年度預算平衡;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持續抓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促進財政健康平穩可持續運行,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本文轉載自時代周報(timeweekly),已獲授權,版權歸時代周報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