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水香氛為主體的“嗅覺經濟”正在彎道超車,新興職業調香師,也正迎來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

圖片來源:pexels
以香水香氛為主體的“嗅覺經濟”正在彎道超車。據CBNData的預測,2021年至2026年,中國香水香氛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21.78%,遠超化妝品行業絕大多數子類目。
新興職業調香師,也正迎來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據了解,國際調香師年薪高的能達千萬元人民幣。在國內,據小紅書博主調香師拾一介紹,中國調香師的月薪普遍也在2萬到3萬元。
“奇貨可居”的另一面是“鳳毛麟角”。如果按國際調香師的標準計,全球僅有約400位香水調香師,比宇航員還要稀少。在全球視野下,中國調香師只能叫做調香工程師,很可能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的卷入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調香師的“鼻子”帶來更多挑戰。
成為調香師比想象中難
成為調香師并不容易。
除了在法國還存在從十幾歲開始在某個調香師名下做學徒成為調香師的途徑外,如今大部分調香師都必須經過專業院校的學習成為調香師。
因為稀少,對于任何香精香料公司來說,調香師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調香師付出的學習時間和在實驗室里動輒數年的孤獨煎熬,難以用金錢衡量。一位成熟的調香師需要至少7到8年的學習成長,有的甚至要超過10年的打磨。
Kira本科就讀于上海某211精細化工專業,大四的時候拿到了獎學金,在英國Belfast做交換生。在一次同學聚會上,Kira開始了解到香精化妝品,并對法國香精化妝品產生強烈興趣,便申請了法國ISIPCA學校的相關研究項目,系統學習調香。
法國的調香學校歷史最為悠久,在香水業界最負盛名。法國認可度最高的兩所私立調香學校為ISIPCA和格拉斯香水學院。這兩所學校畢業的調香師在全球范圍內被追捧,它們也成為世界各國學生學習香水、化妝品、食品香料專業知識的首選。
反觀國內,唯一系統開設調香課程——輕化工程(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的學校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06年4月29日勞動保障部公布了調香師的職業名稱,符合相應條件后,通過相關考試,便可拿證。但在國際范圍內來說,國內的證書權威性并不算高。
調香師的鼻子要承受魔鬼式訓練,專業調香師一天工作完,經常完全喪失嗅覺。
據Kira介紹,前兩年的重點是原料,學習了800+個合成和天然香原料,近200個經典香水,這些都需要通過盲測考試(通過試香紙識別原料的香氣類型和名稱,香水的名字/品牌/分類)。接下來一年是對一些香型和產品香精(香水、日化品)模仿練習,通過不斷試驗,調配出一致的味道。
順利畢業后,Kira獲得在IFF(美國國際香精香料公司)實習機會,并跟隨兩名資深調香師實習培訓,實習結束后,作為一名見習調香師入職了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瑞士家族企業。
按照業內常規流程,大部分人在入職之后,還需要在大型香精香料公司內部的學校繼續學習培訓。他們通常需要花費三到五年的時間熟悉數千種香料,學習市場上的經典、流行的產品,培訓結業后,才能成為初級調香師。
國內某香料公司的內部文件曾透露:一名合格的調香師要能清晰分辨1200多種香型,培養一名資深調香師一般需要15年以上。
“道阻且長,作為調香師,也許永遠沒有畢業的那一天,每天都能發現一些新東西,是這份工作的魅力。”Kira說。然而,能否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又是調香師職業生涯的一道重要門檻。
市場與藝術結合調香師受限
在湯姆·提克威的電影《香水》中,格雷諾耶在天賦異稟的嗅覺的指引下開啟了瘋狂的制香之旅,他追求的那瓶獨一無二的香水被同時賦予欲望、貪婪和美好的象征意味。
調香師雖被稱作“氣味的作家”,但因香氛的商品屬性,調香師的創作空間也往往受制于市場。
根據小紅書博主@調香師和她的花園的分享,如果從一個大的行業框架來看,通常香水調香師可以分為商業調香師和獨立調香師。這些分類基本上根據一些權威機構的認證和標準,比如國際香水協會(IFRA)、法國香水工會(FGPA)等。
商業調香師主要服務于商業品牌或公司,負責研發和推廣產品,通常在大型的香精香料公司工作,他們的客戶包括了市場上眾多主流品牌。
香精香料行業是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不論從資源還是行業地位來說,商業調香師們面對的客戶和需求會更加復雜一些,在開發的時候他們需要與研究員、技術分析師、評香師、項目經理等通力配合,調配的香型需要符合客戶的需求,或者是需要有足夠的包容度來滿足大部分市場的需求。相對來說調香師的個性會被弱化,但這并不妨礙優秀香水作品的誕生。
與此相反,獨立調香師則選擇了一條更為自由和個性化的道路。他們往往自己成立工作室或者與品牌合作,或者自己創立品牌。由于創作的動機一般基于自己的靈感和生活,因此他們的作品會更具有個人色彩,就像氣味作家,他們最終需要通過作品去打動別人,而不是根據別人的需求去設計作品。
獨立調香師的創作較少地受到預算和市場限制,因此可發揮的空間更大。相對地,由于缺乏完善的項目跟進和對接體系,在創作上產品往往又和市場趨勢存在分歧,因此獨立調香師必然會面臨更嚴峻的生存考驗。
實際上,調香工作是一個團隊協作的過程,最終呈現給客戶的方案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評香師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客戶和調香師。
評香師需要將項目的背景、需求、目標市場和法規要求等細節準確地傳達給調香師,還要對調香師創作的樣品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以確保最終呈現給客戶的方案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和法規的要求。因此,調香師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協作。
但是,由于價格、法規、性能和穩定性等方面的限制,最終產品往往與調香師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在調香的過程中,大約70%到80%的嘗試都可能遭到淘汰。
因此,有許多調香師由于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選擇了放棄。
資本卷入“鼻子”遇挑戰
目前,中國雖然不是一個香氛大國,卻是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隨著中國香水香氛品牌正在快速崛起,中國調香師的挑戰愈發加劇。
調香師拾一曾透露,“調香師最掙錢的是商業開發部分,有幾千到幾萬不等。”她只有四年半工作經驗,資深調香師的商業開發會更值錢,甚至可達幾百萬。蓬勃的掘金潛力,讓調香師炙手可熱,也加快了市場的增速。
調香師初入調香界的日子,仿佛置身于一個“創作圣地”,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華。因為市場上每年推出的新品數量有限,消費者在選擇時還能從容不迫。
然而,時過境遷,資本加快了市場的速度,如今的市場每年推出的新品數量已經飆升至幾千甚至上萬個,消費者在選擇時如同大海撈針,這無疑給調香師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調香師手中的項目數量成倍增長。每個項目的創作時間也被大大壓縮,往往只有兩三個星期,甚至可能需要同時操作多個項目。這種變化在近幾年尤為明顯,2017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據數據顯示,2011到2016年,國內使用香氛還未成為普遍的消費習慣,市場規模始終處于7億美元左右。2017年,市場規模突破至9.83億美元,增速達16.94%。隨后幾年,市場呈爆發式上漲,到2020年,市場規模已達15.75億美元。
市場的增長意味著財富的新機會。新公司不斷涌現,資本開始入局。
據公開數據顯示,從獲投公司來看,中國香水香氛行業目前共有 20+家公司獲得投資,有 7 家公司獲得 2 次融資,3 家公司獲得 3 次融資,這 11 家公司承包行業投融資事件總量的 66%。
如觀夏在2019、2020年分別獲得兩筆融資,御梵在2020年底完成新一輪融資。2021年,Scentooze三兔、Plustwo普拉斯兔等香氛品牌獲得了上千萬元的融資,氣味圖書館更是完成了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調香師的工作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近年來,調香師開始更多地接觸市場,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才能將創作的靈感和故事有效地傳達給消費者。
以氣味圖書館的網紅產品“涼白開”香水為例,其成功之處在于通過營銷手段將產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與消費者產生連接。官方介紹中提到,靈感來源于中國家庭鋁壺煮水的情景,喚起了人們對家和某個特定人的記憶和味道,讓這瓶香水成為“一杯有故事的水”,促使消費者為情懷買單。
然而,一些公司過于注重營銷和概念創造,卻忽視了產品的研發和創新。這導致了許多新晉品牌在品質方面出現問題,如留香時間短、氣味單薄等。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調香師的“鼻子”帶來更多挑戰。香氛巨頭們紛紛開始嘗試智能調香,數據驅動正在成為行業趨勢。
博主@杜芒芒曾表示在德之馨的上??萍佳邪l中心體驗過一次AI選香。需要戴上智能設備,機器會根據人的腦電波及對其一些問題和畫面的判斷來進行調香。盡管人的嗅覺器官在短期內依然無法被取代,但AI創香則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工具。
面臨大環境下的種種挑戰,或許也是國內調香師真正獨立的開始。正如爭相被資本投資的中國香水香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國產力量的崛起。
CBNData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香水滲透率高達50%,歐洲42%,而中國目前僅為5%左右。這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對于中國品牌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市場紅利。在資本、創業者和消費者創造的美好景象中,這個賽道被賦予了無限的想象力,刺激更多調香師的涌入。雖然機會很大,但路還很遠。
與國外相比,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的調香師,更多只是工程師的角色。據一位香水企業主分享,調香工程師的主要工作是調配產品的添加比例,中國品牌大多只是和香精公司合作,從國外購買好的香精,比如品牌需要一款木質的香水,就會從香精公司購置5到6款木質概念的香精。
嗅覺消費逆勢而上,新興職業調香師的熱度,也體現了消費者更內化、更隱秘、更悅己的消費需求。一場關于氣味與嗅覺的樂章,才剛剛在內地市場彈奏得有些味道。在國貨漸受歡迎的時代,嗅覺經濟下想要誕生出一個國產超級大牌和一位頂尖調香師,仍需時間。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