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大背景下,幼兒教育是最早明顯感知到“寒冬”的行業。

圖片來源:pexels
前言
老人早晨送孫子孫女上幼兒園后,自己便到隔壁的老年大學上課,舞蹈、書法、形體等多樣化課程應有盡有,一天課程結束后,剛好到了接孩子放學的時間……
如今這種“老幼同學”的模式,正成為銀發教育新常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902萬,比上年下降約54萬。與之相對應的,從2023年開始,我國60、70后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規模退休。
生源下滑的現實問題,困擾著當下多數幼教機構,而在退休潮來臨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幼教從業者開始將目光轉向銀發教育。
“我們的400多家老年大學校區,約有三分之一此前是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在這其中既有完全轉型為老年大學的,也有同時兼顧幼教和老年大學業務的。”心智青創始人李東梅告訴AgeClub,面對生源下降、運營成本上升等瓶頸問題,許多幼教從業人員都在積極尋求轉型。
(圖源:心智青)
本文AgeClub與多位資深企業代表展開對話,從我國銀發教育市場現狀出發,并結合企業實戰案例,分析幼教轉型老年大學后的商業運營模式,以及轉型過程中的優勢與難點,為從業人士提供參考。
幼教尋求第二增長曲線,轉型老年大學成趨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量為4093萬人,同比上一年減少534.5萬人,已連續三年下滑。
“幼兒園生源集中在3-6歲年齡段,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幼兒園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受影響最靠前,已經對經營造成了很大困難。”馬鳳超告訴AgeClub,自7年前創立園長安心公社品牌以來,已經累計服務培訓了上萬名園長和投資人,但從未像現在這樣感受到危機和挑戰。
馬鳳超透露,面對行業變局,從業者正不約而同尋求轉型。園長安心公社在現有業務基礎上全面布局銀發經濟,成立了實體服務品牌中康安悅,首家樣板實體服務中心已建成運行,圍繞智慧健康、智慧養老、文娛社交、營養保健、康養文旅五大核心模塊進行運營模型的打磨和服務體系探索。未來中康安悅將立足山東,面向全國,立志打造成中國有影響力的智慧康養文娛全價值鏈綜合服務實體連鎖品牌。
(圖源:園長安心公社)
對于存活下來的幼教行業從業者而言,如何在維持現有業務基礎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成為能否擺脫經營瓶頸、實現持續營收的關鍵。對此,一些從業者紛紛將目光轉向了銀發教育領域。
“過去兩年主動上門咨詢的潛在客戶里,大約有一半都是幼教或者教培行業從業人員。”心智青創始人李東梅告訴AgeClub。自2020年成立以來,心智青的定位便是為3億活力老人提供全方位文娛服務,截至目前心智青旗下學員超過10萬名,以50-65歲的銀發女性為主。心智青的加盟商中,不乏許多曾在幼教行業深耕多年的從業人員。
(圖源:心智青)
1. 政策牽引,官方大力扶持銀發教育
自2019年起,國務院、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陸續發布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多個文件,提出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建立健全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同時實施發展老年大學行動計劃,鼓勵職業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等。
今年1月國辦發布銀發經濟1號文,再度將銀發教育事業擺在重中之重。其中第六條提到豐富老年文體服務,包括建設國家老年大學,推動面向社會開放辦學,依托國家老年大學搭建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老年教育資源庫和師資庫等。
在政策的層層加碼下,我國老年大學規模得到顯著提升。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的消息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已達7.6萬所。
2. 服務便民,緊跟銀發人群需求痛點
過去,老年大學面臨教學模式單一、學習環境簡陋、配套服務落后等問題,讓不少潛在客戶望而卻步。如今隨著老人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校區服務也進行了配套升級。
李東梅談道,許多老人來老年大學,除了有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需求外,還有很強的社交需求:“老人們來到老年大學,更多的是為了完成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夢想,而在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過程中,又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聊天。”
與此同時,學習環境、校區建設也是許多老人選擇老年大學時的重要參考。南昌市的一所老年大學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了讓報名的老年朋友有更好的體驗,校方對學校環境進行了維修改造,進一步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圖源:新華網)
3. 多樣化選擇,不止于常規課程
除了服務升級外,目前不少老年大學還開設了更多樣化的課程,滿足老年人對于文化娛樂的多層次需求。
-
適老化定制課程:此類課程針對中老年人的現實生活需求,如健康養生知識、基礎計算機運用、旅游英語等;
-
文娛特色課程 :此類課程針對中老年人多樣化的文娛需求,如舞蹈形體、模特走秀、手工藝制作、傳統文化體驗等。
此外,李東梅也表示,除了基礎的興趣課程外,目前心智青的老年大學還會定期為學員準備種類豐富的活動,如旅游游學、寫真拍攝、團體唱K等,讓老年大學化身“托老所”,為銀發一族打造精神家園。
(圖源:心智青)
幼教轉型老年大學:三大優勢與兩大難點
相較于電商、消費等賽道,教育是銀發產業中發展較為成熟的賽道之一。
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于1983年在山東成立,歷經40年發展,目前全國老年大學數量已超7.6萬所,這一數字同比2017年增加22.6%。與此同時,參加老年大學學習的學員(含線上線下)從初期的900余人,增至目前的2000多萬人。
伴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發展銀發教育無疑成為創造“二次人口紅利”的重要方向。然而對于處在轉型岔路口的幼兒園而言,在探索老年大學業務時,也需要考慮諸多現實性問題。
“很多從業者都忽略了一點,對于幼兒園的投資人來講,從原本幼兒園的主營業務,轉型做老年大學,這里面可能會有一個心理落差。”馬鳳超告訴AgeClub。
在業內人士看來,幼兒園轉型老年大學業務,首先需要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1. 確認轉型模式
目前市場上由幼兒園轉型而來的老年大學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在幼兒園主營業務的基礎上疊加老年大學業務,另一種是放棄原有的幼教業務,徹底轉型為老年大學。
“對于投資人和園長而言,首先需要對轉型方向有清楚的認知,”馬鳳超表示,對于第一種模式,即在幼兒園主營業務基礎上疊加老年大學業務,那么首要問題是確保幼兒園能繼續正常運轉。
“生源下降的問題導致幼兒園的運營成本無法被覆蓋,主要原因在于幼兒園的場地成本非常高,如果試圖指望疊加老年大學業務來補充成本需求,難度其實非常大。”馬鳳超表示,如果要實行“老幼同學”的模式,首要前提是在確保幼兒園能夠正常運轉、主營業務可以覆蓋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再拿出空余的場地開展老年大學業務。
對于第二種模式而言,即徹底轉型為老年大學,那么投資人和園長所需要負擔的成本風險則相對較低。“選擇放棄幼教業務后,只需要重新找一個運營成本更低的場地,去開展老年大學業務。”馬鳳超補充說道。
2. 調整運營思路
馬鳳超坦言,傳統幼兒園的利潤率、客單價相對于其它行業而言處于較高水平,當轉型為老年大學,面對中老年這一新的客戶人群后,由于付費意愿和剛需度出現了較大變化,一開始的盈利效率和規??赡苓h不及幼教業務。
針對于此,從業者首先需要正面這一心理落差,并逐步轉變運營模式。
李東梅也告訴AgeClub,幼兒園和老年大學運營模式的差異,首先體現在招生渠道上。目前多數私立老年大學主要依賴線上新媒體渠道招生,而傳統幼兒園則仍然以線下招生為主:“幼兒園通常坐落在社區等人口密集區域,在招生時,往往只需要等待潛在客戶上門,而老年大學則需要主動通過新媒體引流獲客,兩者有著顯著差別。”
“盡管如此,幼教和銀發教育兩者在服務流程、服務邏輯上并不存在太大差異,”李東梅表示,一旦幼教從業者能夠及時調整運營上的思路,在轉型過程中會比常規老年大學更有優勢。
(圖源:心智青)
由此得知,幼教轉型老年大學的難點,主要體現在運營思路和轉型模式的選擇等維度,解決上述兩大難點后,對于幼兒園以及幼教從業者而言,在探索布局老年大學業務時實際上也有著自身的優勢:
1. 得天獨厚的社區屬性
馬鳳超表示,幼兒園的社區屬性是許多其他實體業態所不具備的,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入口:“幼兒園不只是服務周邊的適齡兒童,更是在服務適齡兒童的家庭,這種天然的社區屬性是最大的優勢。”
由于大多數年輕家庭都屬于雙職工,接送孩子的任務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這類人群與老年大學的主要客群有著高度重合。
此外,許多社區幼兒園都有著數十年的經營歷史,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每個適齡兒童的家庭情況都有充分了解,與家長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和信任關系,“就這一點而言,當幼兒園疊加老年大學業務時,宣傳和運營成本一定會低于傳統老年大學。”馬鳳超補充說道。
(圖源:園長安心公社)
2. 豐富的場地資源
傳統幼兒園通常擁有豐富的教學場地資源,除了室外空間外,還配備有教室、圖書館、休息室、娛樂設施等多樣化空間。這些資源可以直接用于老年大學的教學活動,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與此同時,對于幼兒園來講,在打造適老化和特色課程上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
“一些中高端的幼兒園都會配備舞蹈房、多功能廳等功能室,簡單改造后便可以作為老年大學的教學和活動場地,并基于此開發適老課程。”馬鳳超告訴AgeClub,幼兒園本身具備的場地條件是市場上很多傳統老年大學所不具備的,為打造適老課程、豐富老年活動提供更大便利。
3. 高契合度的教學服務理念
傳統幼兒園注重啟發式教育、情感關懷等,這與老年大學強調的生活化、實踐性教學相契合。就這一點而言,使得幼兒園轉型為老年大學更具有可行性,教學和服務理念的統一能夠讓老年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融入和接受。
“目前的幼兒園課程主要針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這與老年人的防認知障礙、防癡呆培訓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馬鳳超表示,基于幼教課程,開發諸如益智健腦課等面向銀發人群的針對性培訓課,正是幼兒園另一大優勢。
李東梅也告訴AgeClub,幼教行業與銀發教育在招生轉換、針對不同學員的個性化服務等方面都很相似,降低了轉型過程的難度。
在AgeClub看來,幼兒園轉型或疊加老年大學業務,是教育領域在社會結構變遷背景下主動轉型的生動體現。通過充分利用幼兒園自身的資源優勢促進銀發教育發展,推動跨代交流,已經成為當下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而以老年大學為入口,還將引領銀發產業擁抱更多樣化的商機。
以老年大學為入口,鏈接后端多樣化商機
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銀發教育已經形成了具有15大門類、61個專業、298門課程的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在官方層面的推動下,我國銀發教育課程建設得以迅速發展。對于一些公立老年大學而言,由于有國家財政支持,不以商業化盈利為主要目標,高品質、強需求的課程體系打造已經可以覆蓋日常運營成本。
然而在60、70后退休人群規模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目前優質的銀發教育服務仍然十分稀缺,商業潛力巨大,僅依靠公立老年大學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為此大批民營銀發教育機構和品牌應運而生。
李東梅告訴AgeClub,老年大學的盈利潛力遠不僅限于學費課程收入。“一間占地200平、擁有2間教室的老年大學,僅依靠課程本身,單間教室年利潤可達到30萬-60萬。在以課程為主要載體的同時,心智青不斷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打造形式各樣的商業板塊。”李東梅表示。
(圖源:心智青)
比如,以老年大學為底座,心智青還引入了旅游養生、線上直播、私域電商等多個板塊。李東梅談到,老年大學是在當地打開中老年市場的前端,創辦一間老年大學,等于同時擁有了旅行社、美容院、養生館、寫真館、百貨公司等,實現后端多維度變現。
像心智青這樣圍繞課程建設,在后端形成一系列產品鏈,已經成為多數私立老年大學拓寬商業模式、增加營收來源的重要渠道。
據AgeClub統計整理,目前多數銀發教育品牌在日常授課外,均圍繞旅游產品、養生服務、電商等進行了多維布局,利用線上流量、線下場地優勢,進一步引導促進消費升級,拓展商業變現渠道。
對于幼教機構而言,在探索后端多樣化變現模式時,同樣有著獨特的優勢。
“除了旅游、康養外,在老年大學的后端層面,也可以結合幼兒園本身特有的一些優勢,去拓寬盈利渠道。”馬鳳超告訴AgeClub,多數幼兒園有著悠久的經營歷史,與當地社區建立了長時間良好的聯系。
相較于其他民營企業,幼兒園在當地擁有更豐富的資源與人脈,同時證照齊全、廚房設施可重復利用,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激發出這一方面的優勢,與社區建立合作關系。對此,可以從以下思路著手:
-
老年配餐
據《2019-2020中國食品消費趨勢及創新白皮書》顯示,銀發人群的人均消費水平為22600元,其中39%是食品相關消費,占比極高。針對中老年人群的餐飲服務,一直都是銀發產業一大藍海。
通常來講,幼兒園對于食堂和廚師有著更高的質量要求,在食品安全管理、食堂設施等方面有著良好基礎。
利用這些現有資源,開展社區范圍內的老年配餐服務,不僅能夠確保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擴大服務范圍,增加社區影響力,同時老年配餐服務也可以成為老年大學的另一項盈利來源,通過合理定價,為校區的運營和發展提供支持。
(圖源:搜狐網)
-
上門服務
馬鳳超表示,在幼教服務人員方面,除了多才多藝的老師外,幼兒園的保育員都受過一定程度的專業培訓和愛心精神熏陶。隨著當前幼兒園新生數量的萎縮,對園內保育人員的需求度下降,在向老年大學業務轉型過程中,為拓展多樣化上門服務、滿足銀發人群個性化需求提供人員保障。
如定期為銀發人群提供清潔、洗衣等家務服務,并在上門服務過程中注重對中老年人的社交陪伴,緩解他們的孤獨感。此外,園內老師還可以定期為老年人提供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如手工制作、影視放映等,促進與銀發人群的交流和互動,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
結語
商業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銀發教育市場正以34%年增長率的速度發展,到2027年,整個市場規模將增至1209億元。
隨著退休潮的來臨,銀發人群對文娛教育的需求持續上升已成趨勢,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鏈接目標人群、承接龐大的市場需求,成為相關企業機構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在這其中,幼兒園憑借自身區位優勢、豐富的社會資源,在向老年大學轉型的過程中走在了排頭兵的位置。
幼教行業主動尋求轉型的背后,既是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從業者生存壓力使然,也是行業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積極應變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相關企業品牌主動探索商業模式,持續豐富課程內容、優化運營模式、拓展變現渠道,在為銀發人群提供更多元化、高質量服務的同時,也為推動我國銀發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轉載自AgeClub(ID:AgeClub),已獲授權,版權歸AgeClub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火熱預售中,限時直降140元!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正式開啟預售!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