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系的慢社交和養老院的兜底感,才能在漫長的競爭中穩定的穿越周期。

圖片來源:pexels
以前房產銷售的話術是“買到就是賺到”,現在呢,“人,只活一次”。
這個變化的背后,除了時代經濟屬性,其實還有人文價值屬性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20+年輕人和35+中年人,開始更早的關注和討論自己的“退休”、“后半生”問題,什么“賺的多不如退的早”,什么“辭職博主上岸”,什么“老年大學興趣班”…
現象背后的本質可能很難溯源,所有被攤開的社會問題,都是時間空間的立體累計組合。
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今的退休、養老、后半生服務話題熱潮的背后,是不是有著更多的商業可能性?
以前養老是康養照應,現在更多是心靈除塵
上一輩人退休的生活都很傳統,帶孫子或者自己玩都是60+以后的事情,大家不會過早的去焦慮這個問題,因為前途的穩定性和"社會兜底"的確認性是存在的。
時代變遷,出現了很多年輕人經營的養老院,讓很多較開明的老年人能夠除了自己的家人,有其他方式參與年輕人互動。
但總的來說,之前的退休養老,都是一種社會性的被動退出,是身體機能減退后需要被照料的階段,消費主義和體驗并不是重點。
但對于當代人來說,養老焦慮的是安全感,是去班味,是心靈除塵。
28歲一口一個老阿姨,35歲喜提中年危機,晚婚晚育的年齡在如今變成超級早結婚早懷孕。
這一切或許都是當代人心靈早衰的不堪重負,或許有少年強說愁,但未必沒有時代紅利下的拔苗助長,催熟的果子內心或許真的沒發育完整,而人的生存本性總是趨利避害,特別是生在切換又沒切換的檔口,信息和感受鋪天蓋地,每個人冷暖自知。
有的人埋著頭繼續走,有的人停下來思考,有的人放慢腳步張望。
思考養老,并不是真正的技能退化焦慮,而比起按部就班的上一代人,每個人都會提前開始思考養活自己,再成為自己。
不過,與其困在談論兜底焦慮,不如制造平行宇宙的"間歇式養老"。
比如阿那亞,這幾年從北戴河也走了出去,去崇禮、去金山嶺、去三亞…馬老師強調的候鳥式養老,是圍繞北京青年中產的夢。
收入水平當然會決定你的生活方式和養老質量,但阿那亞就在那里,不斷涌入的年輕人可以先感受"間歇式退休",因為他們還有時間去判斷去掙錢,這是不是他們要的養老社區。
我們在后面也會再次講到這種類似于CCRC養老模式的商業內容,但總的來說,提前感受是這種房產大件買賣最重要的環節。
商業是菜,一道道的,要不停的上,還要不停的換。
還有上海的INS新樂園(復興公園),最近在成都也開了新店,顯眼的圍擋上,寫著“大兒童碰頭”。
是呀,年輕人可以朋克養老,掙了錢卻沒玩夠的大兒童們,也可以繼續電子養老。
從上海INS樂園每層樓的設置和消費價格看,真正普通年輕人能玩轉三層樓嗨一整夜的機會并不多,某種程度上,這里仍然是販賣一種上海錢柜遺址的夜店記憶,以及集中年輕態的時代需求,就像是服務中年少女的配飾品牌,興趣歸屬或者精神退休才是他們經營的內核。
這種和年輕人的互動關系,類似于祖孫隔代親的概念,很多老年人要的不是孫子,只是一個能夠重新接觸世界慢慢成長的窗口。
很推薦大家去看一部電影《Youth》中文名:年輕氣盛,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的故事,和INS樂園商業邏輯有相似性,都是養老渴望的另一種解答。
所以,當代人口中念叨的退休和養老,不是按照身體機能,不是按照實際年齡,而是按照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退休和養老,其實都是想過沒有KPI的生活
上海600萬的老年人正在成為上海大眾購物中心的消費定海神針,有任何的場子開了,少了誰都少不了他們。
他們大多數沒什么壓力,只有時間和穩定的養老金,才培養了對"美好生活"的好奇心。
一句玩笑話,卻藏著社會不同年齡層背后,同樣的養老焦慮和期盼,穩定的兜底,持續的無壓力。
是的,之所以越來越多年輕人會去探討和關注退休、養老,本質上和上一代老年人的追求都是一樣的。
上海的爺爺奶奶算是同輩認知水平較高的群體,辛苦一輩子做回自己,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到當今年輕人和中年人,同樣是希望有一天從996社畜、從離職博主、從大廠狗住,能輕松的,有那么一點保障的,做回自己,過上沒有KPI的生活。
表面上看,是以前的人怕沒朋友,現在的人怕被打擾。
但湊近了看,都是對被動圈子的逃離,對主動圈子的向往。
帶娃帶孫的老一輩放飛自我,和朋友們似乎打卡聚會,積極融入社會擁抱各種新鮮文化,他們在逃離傳統個人軌跡和長者身份的KPI….
年輕人們個個說自己老阿姨社恐,躲進小社群,重新篩選圈子,他們想逃離的是生存內耗的職場人設和無效螺絲釘命運….
但被動久了的人,并不能一下主動起來,甚至有人主動和你搭訕也會害羞。
如果這時候有人出來組織一個群體活動,只是叫你了解,甚至就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出現,或許被動的人也能主動靠近,也就多了一分認識自己的機會。
比如“遠家”就是這樣含蓄的組局選手。
遠家創立在2010年,很長一段時間,它更像是一個組織,伴隨著成都近郊“明月村”鄉村振興出現,開設草木染工坊并聚集了一批“女朋友們”設計師社群,不知不覺十年間已經超過40萬活躍會員,延伸出戲劇節、藝術家駐留計劃等等內容,這很圈子很慢熱,但不太商業。
直到今年初,遠家在鐵象寺水街開出近1000㎡的獨棟時,才覺得這就是賺慢錢的品牌力量,獨棟內包含了餐廳、服裝零售、咖啡書店等生活方式,完美地融入了蓄水十年的顧客理解和粉絲圈子,自然呈現。
不用擔心淘寶同步銷售被影響,也不用卷網紅投放,和品牌呈現的風格一樣,不驚艷但安心,能治療各種焦慮,而不是制造焦慮再幫你假裝解決問題。
當然,不管是含蓄的組局還是更成熟的社群游戲,我們都并不陌生。
最早lululemon帶著大家做瑜伽,后來On跑帶著大家跑步,從媒體號山系文化從帶著大家出去玩,到開了GOEASY實體店賣貨+定制旅行,再到國潮第一籃球襪品牌UZIS有志者每個城市都有簽約籃館能帶著粉絲打籃球,還有跳海500人大群,開到哪就原地帶著大家嗨到哪…
社群我們懂,但進一步的問題沒人問過:你能不能區分,哪些品牌社群是“被愛好吸引”的朋友,哪些又是“被經濟水平劃分”的勢利圈子?
或許都有,看比例,沒有對錯。
又或許,當下“養老和退休熱”的時代語境,能夠加速去分辨,所謂社群品牌的持續性和他們到底走的是那條路。
養成系慢社交和養老院兜底感,或許是一種新的商業啟發
養老院模式里有個CCRC模式,全稱是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續照料退休社區,是先吸納能夠自理的健康老人過來居住。
就像我們去一個度假村,然后等這些老人進入后續的衰老階段,再接著享受醫療康養,更傳統和細致的養老一條龍服務,不用去習慣新的環境以及新的朋友。
這讓我想起了住香港鬧市區酒店養老的蔡瀾,外加八個助手負責衣食住行,見朋友依然方便自在,這或許五星級酒店版的VIP持續照料社區。
回到我們熟悉的存量一線,步行10min的社區商業和一站式一整天的龐然大物或許需要更多養成系的慢社交和養老院的兜底感,才能在漫長的競爭中穩定的穿越周期。
比如上海的西岸夢中心GateM。
最近第二批招商品牌露出,在今天的市場上顯得特別耀眼,但其實這個項目也是經過了兩年的沉淀和不斷養成。
在這個外地人覺得藝術感滿滿黃浦江邊,本地人覺得鳥不拉屎任重道遠的地方,西岸夢中心從一開始就篤定的展示著養成系的慢社交手法,感受派的系列影片,運動社群的各種裝置和空間,然后甚至項目也都看不完整的情況下一場場濱水草坪集市活動,第一波看起來很生活很文藝但不太傳統的主題店品牌,然后是依托于這些主力店場景的劇場演出、運動嘉年華、香水展…
回歸這些操作,某種程度上和當初前灘太古的"Wellness"有那么點異曲同工的思路,只是這里從體驗嘗試,到最終落成,似乎保持了更好的一致性,是養成系的受眾們,更touchable的生活內容。
這和我們之前聊公園商業一樣,雖然看起來商業邏輯不強,但有了長期流動的人,鮮明的人群,消費的可能就會是無限了,這就是養成系的關鍵。
另一個例子講兜底感,麓湖生態城。
麓湖很大,很多塊慢慢開發,最新開放的CPI旁邊還有很多正在籌備的樓盤,似乎在釋放一種信號,沒關系,先感受,來看看也可以。
是的,最初傳統的島集,到后來的"天府美食島"更像是服務來訪者的美食街,到更社區更完整的麓坊中心更像是服務社區的配套商業,再到荒野之國又像是住戶與游客同樣可以享受的帶娃圣地,再到嘗鮮的國潮海浪公園是不擔心時間成本的年輕玩家聚集地,再到如今的CPI又像是文藝氣質選手的游逛公園社區。
這一切是不同時間點的多觸角,切開我們不同的生活樣本讓你感受,如果需求的觸角鏈接多了,時間占用多了,或許你會更希望住在這里,這就是兜底的邏輯。
因為開發商總歸還是賣房,回歸社區營造,所以麓湖并沒有去強調酒店旅游感,而是希望漫長的養成中,不同階段的人在能夠買房的時候覺得這里可以共度余生。
這也是羅總一直想要創造的"熱帶雨林",一個MIX之城,一個真正充滿活力的城市商圈。
后記
每天念著精神離職大法的人,其實常常在失業感和茍活感中反復折磨自己,搶著要保留老社區的人,都是從來沒住過筒子樓的人,被貼上早C晚A的精致白領或許只是因為端一碗自己更愛喝的稀飯不好趕地鐵…
時代下的人們,似乎總是在期待又焦慮的,對待未得到的生活。
商業始終是生活的服務者,但一切不必然圍繞生活的本質,也可以是生活的想象和猜測。
但不管怎么樣,請一定記住,如果我們無法真正的享受現在,何談把希望寄托在安度晚年呢。
本文轉載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獲授權,版權歸感性城市SCity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