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本質,提供了一種展現,生活的多樣性,看見,嘗試與觀察。?

圖片來源:unsplash
撰文 | 顯微鏡
編輯 | SCity Team
過去大家總開玩笑,中國14億人口,每個人給我1毛錢我就發達了,這似乎也是從前大家拼命看規模、復制、壯大的發展軌跡。
而在當下的消費覺知和市場競爭中,找到100個,愿意每月給我花10塊錢的人,似乎也是繁榮開花的一條,欣欣向榮之路。
身邊的商業品牌和創業者,都開始摸索更小,更垂的內容,消費者也開始津津樂道自己獨一份發掘的小快樂。
正如《孤獨社會》中提到:“第四消費時代重新接受、認可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喜歡去獨立商店購物;用買來的東西或自家院子里采摘的原材料腌制泡菜、制作梅子酒、制作味噌…商品在變小,店鋪也在變小,小規模非標商業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小森林》片段節選 ©圖源小紅書薔薇放映室
我們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小店品類冒出來,專門做自然發酵調味的、專門做四季果蔬和果蔬延伸食品的,專門賣鞋底兒的,專門賣手機繩的,專門串珠子串一切的,專門給自行車坐墊改材質的…
這些圍繞我們衣食住行展開,但又總看起來規模“長不大”的需求,正在不斷冒出新的內容,悄悄地持續地滿足一部分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一群品牌,和他們背后表達的社會期待。
消費者要在細分中,重拾生活的希望和熱情
“噢,還可以這樣”,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如果說,如今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實體商業空間、購物中心還有什么前瞻性的意義,大概就是我去享受司空見慣的服務和目的性消費的同時,看到新鮮感的品牌和內容正在發生。
因為這些新鮮的內容,能夠幫助困囿于眼前茍且的消費者,重新在某個瞬間,激發出生活的新靈感,同時打開對未來和自我的想象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命力過程。這也成為我們熟悉的小眾賽道品牌必須提供的價值。
南召食麓湖CPI二期 ©圖源小紅書品牌官方
先說食品賽道。
從流行的各種干凈、健康配料表的果醬、凍干粉開始,So Acai從小眾走到了大眾眼前,走到線下,2025年我們看到了更多這樣小眾的品牌開始發展,比如線上只采用新米制作年糕的手工無添加品牌南食召,也在麓湖CPI二期開出了首店嘗試。
你以為的小眾品牌,其實都是默默在垂類賽道,完成粉絲群沉淀十余年的老牌貨。
還有最近很流行的油浸蔬菜系列做法,特別是好吃又好做的油浸小番茄,從網上的教程,已經迅速在一線城市的各個西餐店突然排到了首推的位置。
油浸番茄©圖源小紅書鄭小錢Cells
隨著繁復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另一面,人們對手工制品、純天然、無添加的概念開始著迷,開始關注“拙”,關注“本來”,又回到簡單、內求,重新理解和規劃自己的小生活。
成都最近視頻流量很高的網紅水餃余晚晚,且不論人設和高端食材的餃子,打開小程序,你會發現,高端食材水餃銷售背后,是順便賣著一箱箱出鏡率最高的羅格花瓣番茄。
除了吃,就是用。
身材焦慮和大女主話題下,大碼系列開始興起,大碼女裝晶咕、大碼內衣奶糖派…...從小眾賽道漸漸步入線下空間實體。
個性Snap風加持,韓國大頭貼品牌Haru Film、人生四格紛紛下場,雖然這是80后古老的玩意,但顯然這一波客群不是吃懷舊風,而是當下個性化、二次元、自我肯定的年輕人。
還有牛馬上班族,我想每個人的辦公室里,都至少會有一個人買過花朵護腰坐墊,也至少一個人端著STANLEY大水杯,還有至少一個人腳下踩著墊高的凳…...這些細分的產品,你很難按照常規的分類界定,辦公用品?家居設施?雜貨?情緒價值?好像都不完全是。
©圖源小紅書FISSION
還有給一切電子產品穿衣服,戴首飾。
耳機、手機、手表只是入門,電子煙、像素屏、音響燈光、拍攝裝備等等,這些隨著新時代變好崛起的內容,年輕消費者都會想要加上新衣服和新首飾,簡單的保護膜、進階的包和掛繩,還有個性化的掛飾和疊加Buff。
產品的疊搭,也是生活的填充和豐富。
我們看到,在消費品細分的賽道中,分的是關愛的細節,不一定是生活品質升級,但一定是生活幸福感加分。
還有專業功能的產品,也在看到細分服務的偏好,有人喜歡色彩、有人喜歡耐用、有人喜歡故事、有人喜歡手感。
MIYUKI FACTORY©圖源小紅書銀河系千金魚魚醬
比如小時候很多女生都喜歡串珠子串手鏈,在東京看到MIYUKI FACTORY的時候,仿佛看到了終極串珠夢的地方。大概和文具愛好者必須去itoya是一個道理,這種手工細分體驗的市場或許有大有小,但不變的是這種偏愛不會因為代際變化,而消退。
©圖源小紅書IDENTITI
看回到國內,杭州天目里的IDENTITI,算是國內唯二的火漆專門店,可能很多人會在景區看到一些入門體驗,但真正把這一垂類做全做深的也是他們,從百元入門到萬元家族信托定制,十年品牌的周期,有多少品牌能夠超越呢?
巴厘島小包Ticket To The Moon©圖源小紅書品牌官方
還有持續火熱的戶外領域,衣服品牌還在卷,還在挖掘小眾牌子,但另一個賽道上,細分專注,成了越來越多消費者關注的談資。
大家開始討論這雙戶外鞋的底是不是Vibram;會去關注攀巖品牌PETZL攀索grigri龜龜保護器能有何不同;還有最近火出圈的巴厘島小包Ticket To The Moon,做吊床起家的品牌,用邊角料做了五顏六色的包,誰知道消費者買的是色彩、輕質感、小眾,還是故事。
但不管怎么樣,這些產品在沖入市場,這些變化在人群中分流,都意味著消費者在變化,在從眾和群體彰顯自我中,重新找平衡。
當大商場還在追求無效流量,小社區已經走向了和而不同
跳出生長中的小概念、小品牌,我們看另一種模型,是絕對粉絲支撐起出發重塑市場的勇氣。
購物中心里都能看到的兩個牌子,蕉內和蕉下,這倆容易讓消費者分不清的品牌名字,一個賣內衣,一個賣傘和防曬帽,都是從細分垂類市場,慢慢坐到了一定的絕對值開始發展壯大。
輕量化戶外和科技感面料,避免不了融入了資本和市場需求的故事推動,但本質上的演變,是撐場面的那個細分根基足夠穩固。
消費者最后,在購物中心平臺的背書和規劃下,會漸漸習慣用更加模塊化、工具化的方式去看到每個品牌,價格、級別、明星代言,最后才是面料、款式。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品牌走入購物中心,又在離開購物中心,又或者自己開始造某種大店“購物中心感”,都是圍繞流量和篩選垂類人群的平衡展開。
比如越來越多,不同賽道的傳統服裝品牌,新店都要賣咖啡,為什么呢?
賣的是消費者還沒完全感受到的Chill、時尚、生活方式,更是渴望加持傳統服飾品牌不具備的輕松、愉快、開放印象。
KALAS凱樂石©圖源小紅書品牌官方
運動品牌如迪卡儂DECATHLON、UNDEFEATED、KALAS凱樂石…...箱包品牌如DISSONA迪桑娜、FION菲安妮、古良吉吉kunogigi…...非要問大眾如何判斷這些品牌適不適合自己,多半還是會回到最客觀的價格,代言人以及傳播中的輿論反饋,去考量。
事實上,希望通過零售店里增加一個咖啡吧臺,或者手工柜臺,就可以馬上塑造出另一種氣質其實也不一定,但咖啡、手工、天然環保等概念和內容,確實能增加一種街頭、社區的交流輕松感。
一家店,不斷開在哪里,店鋪內制造的溫度、色彩、氣味、設計甚至人群才是關鍵,這些內容會共同激發人更深層次的心理偏好,以及放松(非理性思考)機制。
我們偏愛小社區里、街道里、獨棟小樓里,三三兩兩組團的品牌,這些店鋪里有售賣咖啡、擺植物、或者是擺廚具、乒乓球臺、高低排排座椅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設置了一個Trigger。
就像被過度討論的Brompton和Freitag,以及首店剛關閉的Aesop,未嘗不是曾經細分賽道的受益者,但是之所以會被看到,正式因為圈子,是要一群人,不要一群人。
“長不大”的品牌,要守得住邊界感,才守得住市場份額。
為什么那么多可愛的品牌,都開在了奇奇怪怪的街道、公園、山野、工廠,除了回避標準化侵蝕之外,也是渴望回避掉80%不是真愛的順路客戶。
生產力一邊是連鎖的加速提檔,一邊是繼續慢悠悠,繼續等待中開始快樂享受,這本質上,還是二八原則。
從如今的趨勢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人們的需求被產品打磨和培養進步得很快,從AZUMA、Ball&Chain、BOLSOS BERLIN到Topologie、Shupatto、PLECO by kna plus…
越來越多個性化的買菜包、環保包、手工包品牌開始呈現,更多細節的穿戴配飾、戶外技能細節開始流行,這不是單純的消費降級升級,品牌多樣化;而是細節、不解釋、不聚焦、做自己。
環保健康的慢生活,也包括放棄扮演松弛感
正如《孤獨社會》一書中提到,科技的進步會讓小眾商品和慢生產的內容變得有機會存活,且更容易找到真正的忠實客戶。
而這種購買關系的建立,本身也跳開了特別高效的算法、功能機制,而是會強化更具有個性探索的,主理人個人性格、溝通方式、包裝審美、偏好細節,以及偶然性觸發的故事和真實情感,都在實體,或者非實體的空間里,營造一種生活化的社區愉悅感。
人們正在努力實現慢速的(slow)、小規模(small)、軟性的(soft)、社交的(sociable)、可持續的(sustainable)生活。
可能,本身我們在理解和演繹這種生活方式上,用力過猛,甚至因為資本和市場化的角逐慣性,把明明輕松、愉快、返璞歸真的自然發酵,演繹成了更多種模塊、成功學、方法論。
某書上松弛感的人設,一定是咖啡、綠色植物、不看鏡頭、偽素顏,又或者離職賽道的松弛,一定是和遠方有關,而不僅僅是懶,就是想休息。
沒有爭端,沒有好壞,純屬生活、人味兒的節奏,應該被更多的允許存在和調整。
如今的消費內容,仿佛也被這種莫名的情緒裹挾,可以去貼松弛標簽,健康是自律,自律是自由,誰說的呢?
如果一件睡衣,讓我很舒服的就在家蓬頭垢面地躺一天,難道不是真實的快樂和享用人生嗎?
曾經在家具城購買的按摩床墊,以及幾大千的功能辦公座椅,也開始在線下開店。
傳統的很多垂直渠道,比如家居、醫藥、寵物動物,其實是一種既定生活規劃的引流和時間空間規劃,而如今的細分需求及消費觸發,是帶一點迷茫,又帶一點期盼的生活肯定式消費。
去主動接觸“溜達”的消費者,是一種新的觸感交流,對很多消費者來說,這是一種引導在對抗另一種引導。
當我們很累卻睡不著,可能一次偶然的逛街逛店體驗,會讓我們發現,其實不是我焦慮、不是我內耗、就是枕頭不好床墊不好。
觸摸了,體驗了,消費就帶動心情轉向了。
而開設線下店,就意味著更多不同的人有機會看到,然后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需求,之前是沒有這樣的信息,也沒有這樣的真實觸達。
體驗過,我們才知道“原來可以這么輕松的入眠,原來我愿意花錢在這種享受的松弛上”,而不一定是話題中的咖啡餐酒松弛感。
后記
想起美劇《艾米莉在巴黎》中,很有趣的一段對話,艾米莉在法國和當地同事交流,聊起來,法國同事說我們工作是為了生活,你們生活是為了工作。艾米莉則說,我喜歡工作,我覺得很快樂。法國同事笑一笑,你不懂真的快樂。
《艾米莉在巴黎》©圖源小紅書格陵蘭流浪者
很難評,但這似乎是我們很多人的處境,不工作你真的快樂嗎?停下來,我們有那么多地方想去,那么多愛好想要體驗嗎?
如果沒有觀眾、如果沒有分享,我們可以獨處嗎?又或者我們向往的熱鬧社交背后,人和人直接有面具和標簽的加持嗎?
商業的本質,提供了一種展現,生活的多樣性,看見,嘗試與觀察。
即使無法花錢體驗,但你會知道有點感覺:“那個沒什么興趣,這個我想試試,我要計劃一下,那個我不需要,所以我也不用因此努力…”。
本文轉載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獲授權,版權歸感性城市SCity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