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旅值得學習的,并非在于單純的“對標復制模仿”,而在于學習“慢工出細活”,長期主義、精細化運營的心態。

圖片來源:pexels
很多人問,文旅商業能不能直接“借鑒”日本?
來看兩個數據,2025年1月,訪日游客達378萬人次,其中48%來自于中國,人均消費達到1.3萬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去年全年訪日游客3687萬人次,隨旅游政策進一步開放,2025年預計將會突破4000萬人次。
可以這么說,除汽車外,旅游業是日本第二大外匯來源。國土面積這么小,能拎出來說的景點城市可不少,日本文旅商業,也是把自己的資源盡可能地開發。
從自然、地理、文化 、氣候,到北海道的猴、丹頂鶴、奈良的鹿、節日,花火大會,各種祭...都是出圈的文旅符號。
圖源:小紅書 @珍珠奶茶不加糖
圖源:小紅書@yuyui
我們把視線轉回到國內,這幾年熱門的文旅商業,突然也成了老天賞飯吃的賽道。除了那些歷史人文、自然資源,流量來了到底該怎么接?參考日本文旅商業,還能抄嗎?
今天就拿北海道,沖繩和京都,這三座有代表性的日本文旅區域,聊聊他們背后的商業邏輯,是如何把天生優勢,甚至是政史基因,城市傷疤,通過商業化去發揮出更大價值的。
北海道兩招:一把風景講好,二把基礎設施做好、把服務做好
有多人去北海道,就是沖著雪去的,一片雪真的有這么多魅力嗎?當然不是。除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基因外,北海道文旅最擅長做的就是風景敘事,讓你能想象,有聲音,有故事,還有畫面。
來看看北海道是如何風景敘事的:
圖源:小紅書 @黑毛不緊張
1. 雪
像電影《情書》里的女主一樣,拍一組雪地大片,踩在干凈的雪面,留下一排腳印,聽著被壓緊的雪聲,想象自己就是電影中的女主。
可以說,北海道有全世界最美的雪,這句話,不一定對,但大家似乎都愿意信,因為這是一副能讓人置身想象,還帶有ASMR的有聲畫面。
圖源:Pinterest
圖源:小紅書 @三橫一豎
2. 冰
乘船穿越過流冰,每年僅二月才能有的極限體驗。
北海道網走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北極圈之外看到流冰的地方,每年2月5300億噸淡水匯入鄂霍次克海,冰點上升,鹽度下降,海風一刮,形成流冰原,一票難求。
小紅書 @地瓜仔_
小紅書@CocoRun行楽日和
3. 霧
釧路沿線穿越的各種火山口旁,散布天然溫泉,和從西伯利亞遷徙過來的白天鵝一起在霧氣下享受溫泉。
一個坑5W塊起步,風光攝影師整上自己最厲害的設備,在釧路濕原上的鶴居村——丹頂鶴的自然棲息地,凌晨蹲到6點,就為了拍上一張鶴與霧交織的動態水墨畫。
不過是風景好罷了,為什么這么多人搶著去?因為在你出發之前,就已經給足了你預設,給足了你想象空間。
拍美麗的大片,的確是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但這也不夠啊,人們來了,總要吃喝玩樂,所以北海道除了講風景,就是把這些旅游的基礎建設做足,把客人接待好,保證他們行程順利。
小紅書 @ 蓮子醬の旅行箱
來看看北海道怎么做基礎服務:
小紅書 @米修
日本做商場還是那套熟悉的配方,從內容到品牌到服務,都在盡量讓你挑不出毛病。更何況這樣一種標準也被放到了機場里。
北海道新千歲機場,沒有愛馬仕禮盒,也沒有香奈兒化妝品,暖光燈搭配琳瑯滿目的商品和主題區,幾乎集齊了所有北海道知名店鋪和本地特產。
“HelloKitty”和哆啦A夢樂園、ROYCE巧克力工廠博物館,“拉面道場”堆著11家本地拉面館,還有二次元街區、電影院甚至還配了溫泉酒店。選擇多還沒溢價。讓人很容易忘記這里是機場。
2. 專業的服務意識,不是標準動作,而是讀心術。
在日本,服務像空氣,不見,但舒服。雨天札幌百貨商場店員遞購物袋時一定會套上遮雨層,試衣間永遠備好頭繩、拖鞋,廁所干干凈凈。
小樽運河邊的老鋪子,200日元的手工餅干被包成藝術品,絲帶顏色按季節更換;洞爺湖纜車站,游客下車后,工作人員會仔細擦完每一寸玻璃,就為下一批客人能看清雪山。
所以服務不是討好客人,鞠躬必須90度,微笑必須露8顆牙,而是預判你的需求,但絕不打擾。
小紅書@甜甜圈??
同樣的,處女座式的服務細節,不玩抽象,直給具體的建議,安心的體驗,幾乎每個酒店前臺都堆滿《周邊攻略》(地圖、交通時刻表、景點導覽)
小到各個中轉站都有周邊禮品,手冊介紹,甚至做民宿的老板都有接待意識,會告訴你早上幾點鐘可以在民宿附近看到松鼠。
這就是基礎建設的意識,和基礎服務的意識,所以你能get日本文旅的底層邏輯是讓旅游不冒險,是對未知有安全感。
“琉球”沖繩,把混血記憶,做成商業符號
琉球,沖繩,兩個名字,三段歷史,構成沖繩島的文化基因。(出于用語習慣,后文簡稱沖繩,命名不構成立場。)
可以說,沖繩文旅商業,就是在歷史的傷疤上繡花,一邊是源自中日美的“混血文化”,歷史疤痕,一邊是“東方夏威夷”的風情,海島看??傣L的度假文化。
提沖繩,不得不提琉球,與中國有500多年的藩屬關系,早在隋朝時期,琉球與我國便有緊密往來,明朝時期,琉球正式成為藩屬國,每年向朝廷進貢、世代受皇帝冊封,接受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影響。
后淪為日本殖民地,改名沖繩,廢漢語興日文,期間戰亂不斷。二戰后,淪為美國軍事基地,開始永久性軍事建設。
小紅書 @油麻地辣子雞
海島面積只相當于日本領土總面積的0.6%,卻有著74%的駐日美君基地。這就是沖繩的“文化基因”,自帶疤痕和傷痛的基因。
而沖繩文旅商業,就是把自身的“混血基因”,做成商業符號,用一種輕松的沖繩式度假感,讓人一秒上頭,離開時卻后勁十足。
所以,沖繩做文旅商業,就是做混血特色,做度假治愈系,盡可能的把自己的“長版”發揮徹底。
1. 瀨長島UMIKAJI TERRACE
第一個案例,是瀨長島UMIKAJI TERRACE,在那霸機場旁邊,自2015年開業,直到今天開了十年,依然很火,沒有東京的精致,大阪的喧囂,而是一種獨特和松弛感。這個案例是典型的借景造景的代表,將迷你海島和機場的氣氛作為項目的背景板,又通過露臺式商業群來做目的地,吸引大家到訪。
具體看看,首先問題來自于機場。噪音那么大?怎么辦?定位就是要年輕,年輕人不怕吵,年輕人喜歡各種度假聚會式的生活方式,喜歡各種小吃甜品和異國料理,喜歡打卡文化,于是在一個20分鐘就能走完的小島邊上,34棟純白建筑沿著山坡次第鋪開,形成退臺式的商鋪群,有點像圣托里尼,很出片。
你可以邊喝果汁,邊看飛機起飛降落,這構成了這里的文旅“封面”。
由各種角度的扶梯形成的Z字形垂直動線,讓每個轉角都有好看的店和景,而且每個商鋪和外擺露臺,都能直接看一線海景,雖然是上坡,但有連續不斷的店和風景,不會讓人覺得累,坐在這兒,看著年輕情侶在海邊散步,發著呆數著天上飛過的飛機,看大家圍著貓拍照,這不,度假感就來了。
而這里品牌組合,也是甜品和飲品業態占主導,這家幸福松餅店,大家動不動排隊1小時,只為在露臺吃一口現烤現做的舒芙蕾,海風+飛機+日落+甜品,這個項目玩的就是這種文藝海島氛圍感。
港川外人商店街小店門頭
小紅書 @Keiko
2. "外人住宅商店街"
接著說說港川的“外人住宅商店街”,美軍留下的房子雖然是“屈辱象征”,但也被物盡其用,被當作文旅商業集群打造。
這里原本是1950年代最早的駐日美軍宿舍,停車場邊有美國風景照,路牌上每條街還是用美國省份命名,一共20棟美式小住宅,舊門牌、銹郵箱、手寫菜單,每一處破損都是歷史包漿,這種“反精致”,“反購物中心”,又附帶歷史記憶的購物體驗,也能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就是這些看著破舊的小店,卻孵化出了不少優質的沖繩本地“主理人品牌”,風格樸素,讓逛夠了大商場的游客,好好感受下家庭式小店的親切感,沖繩很有代表性的本地手沖咖啡品牌:BeansStore,最老的店就在這,這里現場就在烘豆子賣豆子,再發給全島零售店;
紅書 @芒狗mango
同樣,甜品oHacorte的第一家店也在這里,它的水果塔堅持只用當天采摘的沖繩鳳梨,連包裝麻繩的捆法都傳承自琉球王朝;而其中最符合街區主題的,還是這個叫AMERICAN WAVE古著店,海報都是店主親自寫的小黑板,里邊擺滿了各種適合買走的帽子鑰匙扣和明信片這些小商品,堪稱整條街人氣最足的店,也和街區氛圍很打,老商鋪賣老物件,無形中故事就講全了。
這里沒有掃碼點單,沒有連鎖品牌,連餐位都是又小又擠又舊,墻皮都再掉,但就是這種樸素古早的小店,成就了港川獨一無二的商業氣氛。
3. 美國村
再聊聊加手納空軍基地旁邊的而文旅案例:美國村,這里曾經是服務于美軍基地的商業配套,做得像去掉游樂設施的迪士尼。
像是美國西海岸文化在沖繩的“飛地”,處處日美文化混合,海邊落日,棕櫚樹,遮陽棚,搭著酒吧餐廳的風景,你可以說,它把洛杉磯海邊的SantaMonica海灘氣氛,原封不動的移植到了這里。
美式復古霓虹招牌與日式燈籠門頭在這共存,墻面鋪滿色彩濃烈的大幅涂鴉彩繪,美式酒吧餐廳和雜貨店也塞滿了每個街區每個角落。
當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這家冰淇淋品牌BLUE SEAL,最早為美國大兵而服務,但60年后,卻成了沖繩的本地特產,散布全島,甚至還做成了各種T恤,而它最早的店就在美國村。
不得不說,美國村在沖繩帶來了一種穿越感,讓游客能快速的感受夏威夷,感受西海岸風情。
4. 沖繩奧萊
沖繩奧萊,這種在哪都是游客剛需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沖繩的奧萊叫做Ashibinaa,年接待游客超230萬人次,免稅銷售額占沖繩全島35%,客單價達4.8萬日元,遠超日本本土奧萊平均水平。
設計輕巧,全開放式鋼結構白色頂棚下,以集裝箱形式陳列,處處琉球傳統的紅瓦屋頂與現代工業風混搭,各種大牌店鋪混著本地沖繩特產的商鋪,能讓海風穿堂而過,而且中間的大廣場是藍白色柏油路地鋪,一家人走在這兒就是一種度假。
所以這就是沖繩文旅的“商業符號”,用一種輕松的沖繩式度假,讓你去銘記真實的故事,卻又不沉重,另辟蹊徑,實現稀缺商業價值的創造。
京都,如何把一條河、幾條街、山山水水,融合慢商業,做年輕
做慢商業,看京都。為什么這么說,來了就知道了,有軌電車、古樹,神社,百年老店...而且另我最難忘的,就是在壽司店買一盒便當,坐在鴨川邊上,感受京都這條沒有時間的河流。
鴨川這條河,承載了京都人從小到大的記憶,玩水,嬉戲,發呆,談戀愛...所以這就是京都生活的縮影,由本地人真實的生活節奏展開,你來就是慢下來、被這種節奏同化。
而京都文旅的秘訣,或許就藏在這份“鴨川式體驗”里:把好風景打包成文旅體驗包。
小紅書@Suzuki
京都文旅,最能干的地方就是,把文化價值,地理價值,最大大大大大大大化地發揮,做成一個文旅體驗包。
有個公式:“精神自然/建筑 + 游逛交通 + 特色限定IP集合+小而美業態組合”
小紅書 @蓋比
舉個例子:“嵐山 + 小火車/跑馬車夫 + 嵐山限定Miffy面包專賣店+小而美商業街”
還可以拆解,來嵐山,逛神社打卡是一條路線,吃限定小吃(冰淇淋、和果子)是一條路線,購物消費買紀念品又是一條路線。游逛體驗,拍照打卡(做小火車、體驗馬車夫)又又又是一條路線。
這個公式,可以被無限拆解得更豐富。
不是硬做,而是讓所有的資源成為素材來源;不過度開發土地,而是四兩撥千金,而這樣的好處就是,還原游客來玩的真實目的和體驗,就是來逛山玩水,拍照,休閑。
所以把原有的素材還原成產品,還原成服務,還原成體驗,才是這份文旅體驗包的核心。
京都還有個大招呢,是老里做新,是新舊融合,是傳統與年輕。
我們曾經寫過一篇京都文旅的文章,這里不展開,主要說方法論,從城市的角度來看京都怎么老里做新:
1. 用歷史做蛋糕胚子,用新商業做奶油,但口味一致。
首先你可以把京都的每一次歷史發展,朝代更迭,想像成不同的歷史地圖,疊加起來,就成了一個有曲面,有高低的“千層蛋糕”。然后,來看京都如何老里做新:
小紅書 @Léon_LEE
首先用頂流品質先做中心,在這些濃度高的區域做商圈,你看四條河原町商圈做新,就是京都的宇宙中心,國際奢品,本土高端百貨(大丸、高島屋)撐起了這里的地位。
當然街區、建筑仍是當時的尺度。你在這里逛街,是真的在逛街,不像在逛商場。而這反差感,恰恰也是游客的記憶點。
然后用主題、用特色、用年輕再做延伸,沿著中心商業體發散出來,在一些重點街區,重點歷史建筑里做年輕新商業。
比如舊京都電話局改造出來的Ace Hotel&新風館,年輕友好,融合新潮牌,把時尚與生活方式零售、特色餐飲融進和風庭院,Ace Hotel的一層大廳,做成國際游客大客廳,能看展,能休息,還能辦公,又古典又年輕友好你說是不是。
隔幾條街的BAL開了50多年,法式靜奢,高端買手商場,能把年輕人最精致的審美做進商場,陳列級別的實體教科書,逛起來舒服、高級、居然還無壓力。
小紅書 @Michael民宿研究所
曾經藝伎生活的老花街,被一個主力店SOU?SOU盤活成游客必打卡的特產街道,并且品類開發都是遵循日本特色啊,便當包,分趾鞋,浴衣...把品牌不同系列開成不同小店,融進街區,逛著逛著很難不忘記時間。
再發散,當然還有各種百年特色商店街,新京極商店街、寺町京極商店街、出町桝形商店街等等等等,這里往往就是去挖百年老店,特色伴手禮,古著孤品,和紀念品的地方。
小紅書@miki在日本京都
所以這就是京都老里做新的思路,要尊重歷史的沉淀,也要往年輕里做,用不同主題,讓一個城市,有豐富的體驗。
2. 和城市融合,讓品牌“京都化”
在京都逛逛街你就會發現,在京都的品牌莫名的和這個城市的氣質是一致的,本地品牌不用說,但外來品牌都選擇入鄉隨俗。
如藍瓶子、LELABO等的入駐,在尊重本地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藍瓶子咖啡鉆進百年町屋;LELABO呢,選擇和日式庭院融合,用“抹茶拿鐵”招待客人。
所以,品牌們都在默默遵循這種邏輯,年輕化≠推翻重建,而是如何能和城市融合成一種氣質,保持這種京都式的審美。
京都文旅,就是借著歷史,借著自然,把城市做成一塊符號年輕人口味的“千層蛋糕”,讓你“慢慢品”。這就是京都文旅的魅力,老帶新,新帶老,城市越活越年輕,年輕人不就都扎堆了么。
后記
所以能借鑒嗎?
人文基因、風景敘事,商業進化,似乎是當下每個文旅都正面臨的必答題。
可是,單純的“對標復制模仿山寨”是沒有意義的。別和北海道比雪,我們原本有更好看的雪景,想想該如何去在風景上做人味做內容做擠一點;別照搬沖繩島混血,我們沒有外國駐軍,值得學習的,是如何在歷史沖突中找到故事,融合商業消費打造“獨一無二”記憶點;也別模仿京都慢,我們也有數不清的古建筑遺留,需要的是:慢工出細活“,長期主義,精細化運營的心態。
我們不缺自然,不缺文化,不缺故事,缺的是,能踏實下來做文化,有耐心做慢商業的項目、團隊和決策方向。
或許日本文旅對于我們的啟發,就是把“人”當目的,而非“我在XX很想你”,不是那些花活和流量,文旅商業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往往是那些發生過的歷史,和真實流淌的故事,人對人之間的用心與善意。
做好文旅商業不是直接“借鑒”,不是圍個圈收門票,而是果斷的走入內容和經營的深水區,你的風景,你的體驗,你的沉淀,你的長期主義,你的創造創新,就是你最好的產品。
本文轉載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獲授權,版權歸感性城市SCity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