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飲出海,如何跳出“華人圈”,讓更多“外國胃”愛上改良版的“中國味”,挑戰似乎才剛剛開始。

圖片來源:Pexels
“一個中國胃,零食也必須是家鄉那個味啊。國內的零食入口,真的就像是回家了!”Polly說道。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最新數據,2023年我國休閑零食市場規模9286億元,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超過萬億。
數據來源: 中商產業研究院
零食賽道品牌萬千,熱鬧非凡。小小的零食正書寫著大產業故事,也記錄了時代與行業的變遷。
零食江湖出海求變
從休閑食品界兩大巨頭統一和旺旺到徐福記、大白兔、喜之郎再到達利園、洽洽瓜子。這些積累十余年的“零食大王”們相繼在2000年前后在各自細分市場里掘到了第一桶金。
面對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后來者紛至沓來,試圖分一杯市場的紅利。
2002年好想你補全了“棗系零食”的細分版圖;鹽津鋪子也正式踏上了漫長且辛苦的自研食品之路;“環繞地球兩圈”的香飄飄奶茶在此時高歌猛進;有友食品泡椒鳳爪也受到了追捧。
中國零食“走出去”
事實上,多個海外零食巨頭在我國已深耕多年,并在多個細分領域居于領導地位。而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更多海外零食品牌也紛紛進入國內,各種零食品類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賽道持續細分,國貨品牌在尋求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市場趨于飽和,流量瓶頸的問題,尤其是常見品類的零售產品更是在品類的同質化和價格戰中陷入尷尬境地。
在當時把瓜子賣到海外是一個大膽的決策,不過正是因為洽洽創始人對市場的敏銳洞察,使其海外業務大幅增長,不僅在全球擁有10大工廠,還建立起區域分布合理的外銷網絡,與100多個國外經銷商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產品遠銷亞、歐、美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洽洽外,良品鋪子等其他零食企業也紛紛邁入“出海”賽道。
2019年,良品鋪子帶來的綠豆糕以及靖江的豬肉脯、黃驊的脆冬棗、獐子島的蝦夷扇貝.....等中國零食,在有“食品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頂級美味大獎上亮相,征服了在場號稱“最挑剔的舌頭”的米其林星廚。
無獨有偶,早在2018年三只松鼠就已開始進行海外市場布局。目前已有100多款sku進入了美國、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市場,在主流跨境電商平臺Lazada、亞馬遜、JD.ID上也都建立了品牌旗艦店。
零食出海挑戰不斷
相對于其他品類來講,食品飲料類的出海是最難的。
對于食品類企業出海來說,地區間飲食文化差異導致口味的“非標化”是零食企業出海的最大挑戰。
所以在海外市場拓展上,與國內消費者口味相對接近的東南亞市場逐漸成為中國食飲品牌的出海高地。
海外華人最多的6個國家里有四個在東南亞,分別是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四個國家集中了海外華人的約31%。其中單印尼一個國家的華人就有1000多萬人。
以泰國市場為例,洽洽就對瓜子口味進行了改良,除了國內市場有的山核桃味、原味外,洽洽在泰國加入了椰汁原料,推出了椰香口味,甚至還可以看到紅棗味和咖啡味的瓜子。
人口紅利與未成熟的市場產業現狀蘊含著無限的商業潛力、與中國鄰近的地理位置使國內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強大的供應鏈優勢、政策互惠以及關稅優惠為中國企業出海帶來了政策利好,所以東南亞成了國內零食企業進入海外市場優先會考慮爭搶的關鍵戰場。
如,勁仔布局新加坡市場,并且正在加速東南亞其他市場的開拓,目前仍以華人超市為主;白象目前也是覆蓋了70%的東南亞地區,全面拓展當地的渠道資源……
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風味零食受到外國人的喜歡,但對國內零食品牌而言,出海仍然還處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
由于全球各地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文化,且零食品牌出海不像傳統制造業、3C等這些品類一樣,具有較高的標準化程度。各國的食品法規不同,中國品牌需要在生產、配方合規和保持產品原本口感之間找到平衡。
于是,合規便成為擺在中國食飲企業出海面前的又一挑戰。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有很多中國零食的標準可能不適合也不匹配歐盟、美國、日韓的標準,這需要零食品牌真正步入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之后,才能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場。”朱丹蓬舉例說明,現在國內堅果類零食產品多是吸取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但像蜜餞這類具有我國特色的產品,就存在著標準上與海外國家標準難以匹配的問題。
供應鏈則是另一大難題。
據了解,目前中國快消品牌出海大多有傳統貿易、海外代工和海外建廠三種方式。對于出海品牌來說,想要在海外市場深耕并擴大市場份額,生產在地化仍然是一個必要的途徑。
海外建廠可以通過本土化生產降低物流成本和相應的“隱形”成本,某種角度來說,還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海外市場的口味和變化。但“說易行難”,供應鏈的打造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他需要企業持續性的投入與戰略定力。
吃,從來都是一件“人生大事”,因為它不僅關于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食飲出海,如何跳出“華人圈”,讓更多“外國胃”愛上改良版的“中國味”,挑戰似乎才剛剛開始。
“假期從國內帶來的零食吃完了,剛從中國超市買了兩袋瓜子,打算做小組作業的時候給外國同學帶去,讓他們感受一下嗑瓜子的快樂,這算不算傳播中國文化???”Polly笑著道。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
本文轉載自潮汐商業評論(ID:daily-case),已獲授權,版權歸潮汐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