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飲料這一品類,是如何從資本寵兒變成價值洼地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江浙滬這段時間太熱了,我每天都得吸兩口檸檬茶降降溫。
不過一個安慰是,雖然我檸檬水消耗量激增,但今年各家檸檬水價格戰打得確實兇。
古茗最近推出活動,把原來10塊錢的檸檬水打到4塊錢,而且用的是綠色的香水檸檬,成本比黃檸檬還要高一點,這一波,算是直接往蜜雪冰城老家發起沖鋒了。
書亦燒仙草也把自家「金桔檸檬水」價格打了下來,也不多便宜,三塊九,就比兩位大哥便宜一毛錢。
滬上阿姨自己沒參與價格戰,但是子品牌茶瀑布倒是走了超低價路線,對標蜜雪冰城,只賣4塊錢。
這些還是門店價,在各大電商平臺上,你甚至能找到價格更低的到店券。
蜜雪冰城甚至發了一批一分錢一杯的檸檬水到店券,不管你們卷到什么程度,我都要穩坐低價之王的位子。
檸檬水降價了,直接把隔壁檸檬茶也卷爆了,只能跟進降價。益禾堂和檸季紛紛推出低到六七塊,七八塊的單品,維持市場份額。
一夜之間,檸檬賽道變成了價格戰的風暴中心。
有趣的是,就在兩三年前,檸檬茶還被各路投資機構視為餐飲界下一個明星賽道,會誕生下一個瑞幸或者蜜雪冰城。各種種子輪天使輪AB輪的消息也是頻頻發生。
但今天,消費者對檸檬茶、檸檬水的心理價位越來越低。
那么檸檬飲料這個品類,是如何從資本寵兒變成價值洼地的呢?
01
檸檬飲料作為一種商業品類,在中國其實發展很久了。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在茶餐廳飲用下午茶成為香港市民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我們熟悉的港式奶茶之外,檸檬茶也被譽為香港「流動的血液」。
香港氣候濕熱,因此,港式茶飲口味比較重,茶湯濃郁澀口,咖啡因拉滿,加上冰塊和清爽的檸檬,再搭配菠蘿包之類的茶點,在昏昏欲睡,饑腸轆轆的下午,既提神醒腦,又補充體力。
有統計,香港平均每年要消耗6000萬只檸檬。檸檬茶作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對整個華南地區以及臺灣地區,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而對內地消費者來說,很多人最早接觸到的「檸檬茶」,并非港式凍檸茶,而是中國臺灣的兩家公司:統一和康師傅的產品。
1995年,統一啟動飲料業務,將冰紅茶率先推向了華東地區,一舉引爆,隨后康師傅迅速跟進,形成雙雄局面。后來靠著一輪一輪的明星代言營銷戰,冰紅茶迅速成為中國飲料市場上最重要的品類之一。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無論是統一還是康師傅的冰紅茶,都是主打「檸檬口味」的,包裝上也會印上檸檬。
我之前在農夫山泉那期內容里聊過,早期的冰紅茶品牌,營銷重點不是「茶」,而是「冰」,廣告套路也都是讓大牌明星代言人喝冰紅茶,然后露出一個非常爽的表情,突出飲料的冰爽。在這個策略下,大部分人購買冰紅茶,只是買一個帶點檸檬和紅茶風味,夏天能解渴消暑的糖水罷了。
這一點,深刻影響了后來檸檬飲料的消費者心智。
可以說,冰紅茶成為統治級飲料這20多年里,不僅給檸檬飲料做好了市場教育,更給了檸檬一個核心定位:冰爽解暑。
這個定位既成為了檸檬品類崛起的最大契機,也限制了這個品類的上限。
再往后,時間來到2006年,這一年,快樂檸檬創立,成為國內現制飲料領域,第一家以檸檬茶為主打的品牌。比后來爆火的什么手打檸檬茶泰式檸檬茶之類的,早了十幾年。
只不過和后來者不同,快樂檸檬并非單一的檸檬茶品牌,在2010年前后,國內的茶飲還是臺式奶茶的天下,快樂檸檬也推出了大量和檸檬無關的產品。
以上海為主戰場,快樂檸檬一度也開出了上千家門店,成為早年茶飲界的主要玩家之一。
02
但當下這個檸檬茶專門店的時代,其實是近幾年的事情了。
眾所周知,廣東之于中國茶飲行業,地位相當于耶路撒冷。像喜茶、奈雪這些新茶飲代表品牌都來自廣東。而在檸檬茶界,林里、撻檸、林香檸這些品牌玩家,也都是廣東出身。
但很長時間里,檸檬茶都很難走出廣東。一方面局限于供應鏈建設,另一方面則是沒有好的契機。
2017年,喜茶爆火,新茶飲出圈,2018年,瑞幸席卷咖啡行業。
這兩件事,不僅帶來了中國現制飲料行業的狂飆突進時代,也為其他現制飲料品牌甚至整個餐飲連鎖品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這個思路包括三點:借助資本的力量迅速擴張,借助強大的供應鏈打造爆品,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展開營銷。
在這個思路下,品牌可以快速得到催熟。
此后,許多現制檸檬茶品牌開始試圖走出廣東,而在廣東之外,一批全新的檸檬茶品牌也陸續創立。檸檬茶賽道的增速,逐漸把整個茶飲大盤甩在后面,新的浪潮呼之欲出。
而資本也很快注意到檸檬茶這支潛力股。在連鎖餐飲投資熱潮下,檸季、丘大叔、林里等品牌紛紛完成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融資。有了資本加持,短期內多個品牌都將門店數在短期內擴張到了大幾百家。
2021年,檸檬茶真的走起來了。
借著「手打渣男」、「原諒綠」這些噱頭,手打檸檬茶爆火,成為現象級大單品。順勢將「香水檸檬」,這種香氣更重,酸度更低,和傳統黃檸檬風味差異度很大的品種帶成了網紅水果。
有媒體統計,2021年上半年,檸檬茶的百度指數同比上升了9886%。而整個2021年,檸檬茶賽道的增速接近40%。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夏天,「蜜雪冰城甜蜜蜜」也在社交網絡上爆火出圈了。作為全國最大的檸檬飲料品牌,蜜雪冰城最重要的品牌心智,用戶好感度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它4塊錢的檸檬水。
所以說,2021年的夏天,是一個屬于檸檬的夏天。
03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分析一下,為什么這一波爆火的是檸檬呢?
我還是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天時。
在我看來,中國消費者對食物的審美,在過去十幾年經歷了一次飛躍式的進步。在飲料領域,早年的市場偏好還是以高糖的甜飲料為主,以及帶牛奶的厚重口感。凡是不符合這套審美的,比如東方樹葉,就都容易被歸為「難喝」序列。
但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越來越不看重甜度,反而開始重視飲料的果味、澀味、香氣、口感等更豐富的風味。甚至能容忍怪異的,苦澀的風味。即使是代糖飲料,也會偏好味覺曲線更接近天然糖分的配方。
這就是味覺審美的進化。而這樣的進化,對檸檬茶這種本身就以酸澀為特點的飲料,自然是一種利好。消費者的進化,這就是天時。
至于地利,就要提到餐飲領域的大變化。
隨著餐飲市場走向連鎖化,標準化,一部分更符合當下趨勢的品類率先跑了出來。比如標準化難度比較低的火鍋和燒烤,比如普適性比較強的重辣、重鹽、重油的口味。
而當主餐連鎖化的口味開始變重,作為佐餐品的飲料,就必須去對沖這樣的口味,需要更加清爽解膩而不是厚重甜膩。檸檬茶恰好接住了這樣的趨勢。
最后是人和,也就是品牌的主觀努力上。
這批新晉檸檬茶品牌,普遍堅決貫徹了奶茶爆品思路。他們找到了一個很成熟的基礎產品:港式檸檬茶。
然后在茶底上做了一定的微創新,把紅茶粉換成綠茶、茉莉花茶等各式茶底,還有鴨屎香這個極具標志性的茶底類型。
為了做出差異化,他們拋棄傳統黃檸檬,選擇了獨特的檸檬品種,比如香水檸檬、青檸和子彈檸檬。
為了提高辨識度,他們用食用色素,或是黃瓜、苦瓜等原料來強化綠色,甚至用墨魚汁創新黑色檸檬茶。
為了增強價值感,他們強化了「手打」這一工藝的重要性,甚至在我看來,多多少少有一些表演的屬性在里面,為的就是突出飲料的現制感和原料的天然新鮮感。
為了更強的社交話題屬性,他們想出了「暴打渣男」「原諒綠」「檸檬精」等一系列噱頭。
可以說,這批檸檬茶品牌把能從喜茶、瑞幸、茶顏悅色那里抄的作業都抄到了精髓,才有了這一波檸檬盛世。
04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核心原料:香水檸檬。
如果沒有香水檸檬的大規模普及使用,就不會有檸檬茶一個品類撐起一家專門店的故事了。
傳統檸檬茶使用的黃檸檬,特點在于酸澀味比較重,因此只能搭配非常濃郁的茶底,才能讓飲料變得適口好喝,因此綠茶茉莉茶之類的飲料都不合適。
這樣一來,相當于是把檸檬茶綁死在紅茶這個品類上。產品無法做到多元化,也就不能像其他新茶飲品牌一樣做各種各樣的創新。
而且因為檸檬太酸,必須加很多糖去中和酸味。而高含糖量,在減糖無糖的大環境里,本身和檸檬茶所追求的清爽、健康就是相背離的。糖越多,消費者購買檸檬茶的時候負罪感越強,沖動消費的門檻也就越高。
而香水檸檬解決了這個問題,它酸度更低,苦澀味也弱一些,口感適配性更好,能搭配各類茶底和水果,也就有頻繁推出新品的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香水檸檬相比黃檸檬,香氣會更足一些,而通過捶打,可以進一步把香氣激發出來。
因此就衍生出了「手打」這個玩法。
前面提到,「手打」是一種表演,而在當下的餐飲行業,預制菜被廣泛使用的情況下,在觀眾面前進行「現制表演」,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營銷手段。
比如袁記云餃,讓大媽在明廚亮灶的檔口現包餛飩,就是一種現制表演。
再比如最近上海很火的肉肉大米,主營漢堡肉,雖然是快餐,但在顧客面前用煎爐現場煎制,也是一種現制表演。
還有之前我聊過的現炒蓋碼飯,當后廚火光四射,熱氣騰騰辛香鮮辣的碼子端上桌,某種程度上也完成了一次「現制表演」。
至于在各種干鍋砂鍋,鐵盤燒烤品類里,現制表演就更加普遍了。
現制表演的重要性在于,它能給到用戶足夠的情緒價值,而情緒價值是可以賣錢的。無論是袁記云餃,還是肉肉大米,在同品類里,都屬于客單價比較高的,一頓能貴個五六塊錢。這就是表演帶來的溢價。
而手打檸檬茶也是如此,本來香水檸檬的香味就很強,在門店里三個店員同時捶打,整個店都香味撲鼻,哪怕制作效率低一點,人多的時候,在門店等個十幾二十分鐘都是常態,但表演是到位的,情緒價值是給足的,那等一會就等一會吧,價格貴一點就貴一點吧。
而且有的門店還要把檸檬茶做得特別綠,因為香水檸檬是綠的嘛。飲料綠了,消費者就感覺你用料更扎實了,視覺上價值感也就出來了。
只不過,食用色素也超標了。
05
前面我們講了這么多檸檬飲料崛起的優勢,最后還是要落到我們開頭的那個問題。
曾經的資本寵兒,網紅品類,怎么就變成價值洼地了?
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天賦問題。檸檬飲料縱然有千萬種優勢,但有一個劣勢是很明顯的,就是它是個季節生意,四五月開始起勢,七八月達到頂峰,九月十月就開始下滑,到了冬天就少有人問津了。
而這里的關鍵在于,檸檬作為核心原料,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和冰、水、茶的適配性很高,但和奶、淀粉就很難適配,牛奶加檸檬,直接就結塊了。所以在市面上,我們也看不到「檸檬奶」這樣的東西。
但奶在現制飲料市場,又是半壁江山一樣的存在。
我前段時間和一個乳企的朋友聊天,她和我說,牛奶這個東西的供應其實是比較穩定的,但市場是有季節波動的。夏天天氣熱,人們不喜歡口感濃厚的東西,更多選擇清爽的飲料,所以夏天的時候,乳企的市場部就會很忙,想方設法把牛奶給賣出去。冰淇淋就是最重要的,消耗牛奶的方式。
但到了冬天,人們的喜好會反過來,喜歡有熱量的,濃郁的東西。于是牛奶又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緊俏,這在B端渠道是很明顯的。
況且,檸檬還有一個核心心智是補充維生素C,很長時間里,提到自己補充VC的食物,都得出個檸檬味,檸檬味的食物也都喜歡給自己貼個營養的標簽。
但是這個事情,和熱飲熱食也不太沾邊,VC扛不住熱啊,這也不符合人們冬季消費的習慣。
而且到了冬天,人們在吃火鍋烤肉的時候,往往就不那么在乎清爽解膩的需求了。大冬天的吃個鍋,本來要的就是熱乎,高熱量能貼膘,食物膩一點,反而更應季。
與冬季的消費市場不適配,直接導致檸檬飲料丟掉了一半的市場,資本的想象力自然是要打個對折的。
另一個原因,則是檸檬本身作為農產品,無法成為品牌護城河。
在賽道內,大家都是手打,都是香水檸檬,你能說各家的檸檬飲料之間,真的有什么大區別嗎?談不上吧?
在賽道外,喜茶也能做檸檬茶,一點點也能做檸檬茶,蜜雪冰城更是能做四塊錢的檸檬水,這些檸檬茶專門店有什么非喝不可的理由嗎?也沒有。
回過頭來看,這些檸檬茶品牌,它們的優勢都依賴于檸檬這樣一個供應鏈成熟,談不上什么門檻的基礎品類,營銷和品牌價值的構建,也都基于檸檬本身。
想想看,喜茶在優質的原料之外,還有高端的品牌形象,用戶覺得它擅長開發新品,營銷上也總有新玩法。
蜜雪冰城在產品之外,有強大的供應鏈和覆蓋最廣的門店數,有很強的低價心智,還有「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品牌形象。
一點點在用戶心智里,也有口味優勢和小料豐富的心智。
霸王茶姬呢,一方面是國風茶飲的形象,一方面是足夠高效強大的運營能力,營銷上也屬于「會玩」的那一類。
但反觀檸檬賽道,大多數品牌,它們的一切品牌價值,都是品類給的,天賦以外的資產為零??赡芰掷锷晕娨稽c,它至少還有個小黃鴨的特色,但其實也沒啥護城河。
因此,這樣的行業,一旦離開高速發展期,進入競爭淘汰期,那價值必然被狠狠地往下殺一波。也就是今年夏天,我們看到的,檸檬茶和檸檬水把價格下探到10元甚至5元以下。
只不過,對我們這些在炎炎夏日還要趕地鐵通勤,坐公交上班的普通打工人來說,在上班路上,一杯清涼解暑的飲料,早已成為一種剛需。
如果檸檬飲料想要占據這個剛需位置,那也許這樣的價格才是合理的。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