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為何讓老年人如此上癮?

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 | Elise
編輯 | 騰宇
(圖/《前浪》)
就算網貸也要消費
李想的父親今年66歲。他回憶起父親剛開始學會網購時,還只是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一些便宜的商品。
這兩年,父親在小視頻平臺刷到直播間購物,比電商平臺更優惠的價格讓他眼前一亮。在價格的誘惑下,他開始從過去事事節儉的智性消費,轉向了不加節制的野性消費。
李想說,父親最開始買的大部分是三無產品,“3000元洗了白發能變黑的洗發水,199元的999純銀水壺,118元的10斤茶葉,899元的勞力士手表,還有吃了能治療糖尿病的三無保健品。你永遠不知道老人家又買了些什么回來,每次拆快遞比拆盲盒還刺激,總有一件能讓你眼前一黑。”
對于父親網購的行為,李想起初并不在意。后來家里的網購商品開始越來越多,有些快遞還沒來得及拆,新的快遞又送上門來了??爝f箱在玄關處堆成了一米多高,拆快遞的速度遠遠趕不及老人網購的速度。
有時候,李想花費了周末兩天時間來清理這些快遞。但沒過幾天,小山一般的快遞又再次出現。李想說,有一回家里收到四件大快遞,拆開后發現居然是四個智能馬桶坐墊,但他們家只有兩個馬桶。
李想的父親說,這個價格是前所未有的折扣,多出來的那兩個先留著備用。兩年過去,那兩個智能馬桶坐墊依然原封不動地放在家中,落了厚厚一層灰。”李想還發現,今年開始父親網購的商品變成了名家字畫、書法、古董瓷器、玉石翡翠,每一件還煞有介事地配上了一個xx機構鑒定書。“價格也開始成百上千,甚至過萬元。”
受訪者家里的車庫,堆滿了老人網購的商品。(圖/受訪者提供)
老年人沉迷秒殺,子女們忙著退貨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接近11億人,其中50—59歲、60歲及以上群體分別占新增網民的15.2%和20.8%。也就是說,我國60歲以上的網民大約有2.2億。隨著老年網民的增多,銀發經濟規模增長顯著。許多退休后的老年人正是有錢有閑的時候。每天刷短視頻,在直播間網購,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便想借此分一杯羹,利用老年人的心理與顯著的信息差,打著“名家畫作”“文物藏品”“投資回收”的幌子用各種劇本在直播間招搖撞騙,這讓并不了解互聯網套路,對人性之惡缺乏想象的老年人防不勝防。
老人高價網購回來的玉鐲,帶著某機構的檢定證書,子女偷偷拿去鑒定后,機構人員表示并無特殊價值。(圖/受訪者提供)
為了把錢還上,陳方明希望把買來的商品全部退貨,但是他發現這并非易事。主播的話術能讓老人深信不疑,甚至阻攔退貨。
陳方明說:“這些直播間的主播拿著各種劇本誘導購買,說未來會以幾十倍的價格回收。老人想要出手自己手里的藏品,就要參加拍賣會、巡展會;然而想參加拍賣會、巡展會,又得拍藏品。因此不少老年人越買越多,就算沒錢也要借錢去買。主播還會反復強調,購買這些東西的老人家不能讓家里人知道,知道的話家里人就會不好好工作,甚至會打藏品的主意。還有的說,如果退貨,家里人就會有災,嚇得老人不敢退。”
陳方明除了要做母親的思想工作,還要去各個平臺投訴維權。退貨分為幾種情況:一是商家還在經營,并且在平臺有保證金,他把退貨需求反饋給人工客服,審核確實違規,就能扣保證金,退貨退款。二是商家在經營,但沒有平臺保證金,那就舉報到商家營業執照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如果商家營業執照未注銷的話,大部分商家是愿意退貨退款的;如果營業執照注銷了,市場監管部門也聯系不到,就只能走法院訴訟程序。三是這些注銷的營業執照大部分是借來的,難以找到真正的負責人。
盡管維權比想象中艱難,陳方明還是陸續幫母親退掉了6萬多元。
馬姍姍的父親是一位退休教師,受過高等教育的他,退休后也開始沉迷網購。馬姍姍提到這個有些哭笑不得:“我爸在直播間搶到了一幅據說是鄭板橋的字畫,花了500塊錢。主播在銷售這件產品的時候,話術非常的隱晦,說這上面寫了一個‘鄭’字,并沒有很明確地說是鄭板橋的作品。我爸打從心底里認為買到的就是鄭板橋的字畫。我不知道他到底買了多少,因為知道我反對,他不愿意告訴我。”
現在馬姍姍的父親正在給他的寶貝們造冊,拍照、編號、寫背景和價值等文檔資料。
老人把每個盒子都標注了價格、品類以及購買日期。(圖/受訪者提供)
王慧家中老人在各個直播間購買了大量的“藏品”“古董”,花費高達二三十萬元。她發現這些從直播間購買的“古董”其實是現代工藝品,不可能像主播推銷時說的能夠增值。為了能幫老人家維權退貨,以及幫助更多有同樣遭遇的人,王慧建了一個老年人網購受害者聯盟微信群,短短兩個月,群里人數已超過200人,主要都是一些苦于退休父母沉迷網購的年輕人。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家老人的網購經歷,以及各類退款方式和投訴渠道。
群內流傳著一份共享文檔,上面統計了老年人的年齡、網購物品、時間、城市、商品甚至是主播昵稱、話術套路。表格最下方是老年人被騙網購累計總金額579萬元(截至9月24日)。根據表格中的資料,老年人的年齡分別從51歲至70歲不等,大部分是在50—60歲的年齡段。
表格中,有一位來自甘肅省蘭州市的58歲的老人購買了300多單商品,都是工藝品、收藏品、紙幣、瓷器、字畫等。主播還要求“想發財要保密,看到物流信息就確認收貨,收到后不能打開,要原封保存等上門回收”。還有一位遼寧的老人家,在直播間被主播以“高價回收、巡展會”等話術勸說購買了書畫、紀念幣、古錢幣和玉器等物品,共花了一百多萬元。所幸的是后來在子女的幫忙下,已追討回大部分錢款,還差六七萬元。
網購成癮的背后,是代際溝通問題
同時,與消費一樣門檻降得極低的網貸,也早已盯上了老年人群體。老年人很容易生出一種矛盾的執拗:一面輕信商家,胡亂購買商品;一面不聽勸,我行我素。
“能退款已經是最理想的狀態。”群里不少家屬都表示,實際上,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意配合子女退款,甚至在子女退貨退款后繼續偷偷購買。王慧說:“群里有人被騙了上百萬元,老人還是不醒悟,要租倉庫放那些東西。”
(圖/《前浪》)
(圖/《前浪》)
本文轉載自新周刊(ID:new-weekly),已獲授權,版權歸新周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