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植物源纖維而言,一個如《棉花帝國》般的新黃金時代正在來臨,追風者們已然趕來。

商業世界里關乎創新與趨勢的故事,總帶著滾滾向前而不可逆的屬性。電燈汰換油燈,汽車更替馬車,移動支付取代現金,都是張口便能舉出的例子。
今天,紡織材料領域或許在上演類似的情節。當棉花產業的歷史與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同樣悠久時,更多樣化的“植物源纖維”開始登上新的舞臺,變化也悄然發生。
顧名思義,所謂“植物源纖維”,通常是指從樹木、竹子等天然植物材料中提取而成的纖維物質,常見的粘膠纖維、萊賽爾纖維等,都屬于這一范疇。權威學者們對其優勢有幾方面共識:比如環保,它源于自然,沒有重金屬、有害化學物質,且能夠生物降解;比如性能,它在親膚柔和的同時,還具備更好的吸濕性、透氣性、耐磨性等。
時代在變,這種可被應用于生物、航天等高精尖端領域的纖維材料,正越來越多走向我們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包括戶外裝備、日常護理、美妝護膚等領域在內,如今消費者們的需求都在轉向更強、更細分的功能,同時要求其取材、生產等都更環保,這恰恰與植物源纖維的優勢碰撞出了亮眼火花。
功能與環保都“能打”,高精尖與消費品“通吃”
盡管只是小小的纖維材料,但植物源纖維因其性能,能扛住要求最嚴苛的應用場景。
人造軟骨、止血材料、導彈防熱層,這樣一些聽起來“硬核”無比的應用領域,直觀訴說著它的性能優勢。
一個例子是,2022年,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水凝膠軟骨替代品,成為膝蓋疼痛患者的福音。其中,這種人造軟骨用到的主要材料便是植物源纖維的制品。從實驗結果來看,其張力、耐壓能力、耐磨性均優于天然軟骨,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倍數級優勢。
此外,因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無毒性等性能,植物源纖維在醫學上還被廣泛用于止血材料的原料。
而作為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層關鍵材料,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被比喻為“導彈的防護服”,可保護導彈免受高溫傷害,這種材料正是由植物源纖維經特殊處理而來。
高精尖之外的世界,浪潮同起。在普通消費者對日常用品的需求也趨于功能、安全、環保的今天,植物源纖維的風,拂向了越來越寬廣之地。
據36氪觀察,從母嬰品牌Babycare,到優衣庫、江南布衣、UR等眾多服飾品牌,都紛紛推出以植物源纖維材質為原材料的產品。消費者端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也在攀升,小紅書有用戶發帖稱“前幾年喜歡買棉麻,現在全換成了萊賽爾和少部分麻。”
相較純棉材質,植物源纖維的生產過程少了工業化種植過程中的農殘、熒光。用這種材料制成的織物,可以快速排除人體排出的汗液,與其他纖維混紡使用,還能增加光澤感及色彩力。在頭部主播的直播間中,植物源纖維常與“超顯貴”這樣的形容詞同時出現,已然成為高端舒適的代表。
日化領域也不乏植物源纖維的身影。母嬰品牌Babycare推出以植物源纖維為原料的高端柔巾,有行業人士對36氪評價稱,“這種纖維從樹木、竹子等植物中提取而來,可再生、環保,且纖維更長,韌性、彈性、吸濕性上都有不錯的性能。”
何以成為“潮流纖維”?
一家偉大的公司在誕生之初,往往伴隨著“挑戰巨頭”的特質。一種材料的興起亦是如此。
消費品是個無比成熟的大賽道,每個細分領域在過去都有最主流的材料。譬如,服飾、柔巾常用的棉,面膜常用的混紡布。在這些頗具規模的大眾化消費品領域,用戶仍有痛點亟待滿足,也讓植物源纖維備受期待。
以服飾為例,戶外相關裝備堪稱“當紅炸子雞”?!?024春夏淘寶天貓運動戶外行業趨勢白皮書》顯示,在穿搭方面,年輕人展現出對時尚與功能的雙重追求。比如運動暴汗場景下要求透氣、速干、輕便,傳統的純棉材質難以實現,植物源纖維的優勢由此顯現出來。
從頭部品牌的動作來看,KOLON在多款T恤、休閑衣產品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植物源纖維,滿足保暖、透氣等功能性需求的同時,也更不易變形。國際知名戶外品牌Lafuma、獨立設計師品牌Rico Lee等,此前也均推出含有植物源纖維的產品。Lafuma中國區總經理曾表示,“相信這一兼具環保和卓越性能的解決方案,可以鞏固我們在戶外服裝品牌的領先地位。”
在ISPO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談到,稱植物源纖維為“潮流纖維”并非毫無道理,“這種可持續材料采用特別環保的方式生產,透氣性極佳,非常適合制作運動服。任何重視可持續性但又不想犧牲舒適度的人都會選擇其制成的紡織品。”
除了戶外,日化領域的需求迭代之下,想象空間同樣廣闊。根據Euromonitor統計數據,2023年全球柔巾市場行業零售規模約610億片,仍處在高速增長階段。調研顯示,近80%受訪者表示平時使用一次性洗臉巾,而材質是這一領域被詬病最多的因素。
一名從事洗臉巾研發的專業人士在用戶訪談中發現,用戶對柔巾材質的訴求主要體現在厚度及韌性、干態柔軟度、布面衛生幾大方面,而植物源纖維恰好能滿足高克重、手感柔軟的需求,且其13倍吸水倍率也高于棉的9倍吸水倍率。“另外純棉布在種植、人工采摘過程中易混入雜質,容易出現黃點、黑點等問題,所以市場上絕大多數品牌的柔巾采用植物源纖維。”
另一位日化護理行業人士則對36氪表示,全棉柔巾普遍薄或易破,材質選擇上可以更多兼顧用戶體驗。他舉例稱,優衣庫的搖粒絨有更好的保暖性能,家紡業的蠶絲有更親膚的觸感,防曬領域的冰絲更能降溫,健身服用到的萊卡材質則具備彈性優勢,“純棉不該成為市場的單一化信仰,每種材質都有各自優勢,用對地方才是好纖維。”
此外,面膜領域最常見的無紡布材質,盡管便宜、輕薄柔軟、不刺激,但其吸收精華液偏少,促滲效果和服帖性有限。以植物源纖維為材質的膜布正成為不少高端品牌的選擇,這類膜布吸水能力極強,且出于服帖透氣、省水吸水的性能優勢,能有效提高面膜精華液的利用效率。
大市場之下,植物源纖維的提取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其商用能力。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峰團隊宣布,成功從木材中高效分離纖維物質,并將這一成果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引發全球關注。該團隊所分離的主要物質之一便是植物源纖維。
目前,我國是植物源纖維的最大生產國,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和最廣泛的應用領域。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國去年進口了300多萬噸植物源纖維的上游材料“溶解漿”,進口依存度接近90%之高。在這樣的背景下,上述研究突破的意義更加重要。
當商用技術日漸成熟,參考植物源纖維與棉材質在安全柔和方面的相似性,加之前者在吸水、耐磨、不易變形等性能上的優化與補充,大范圍里替而代之的故事可能會迅速上演。對植物源纖維而言,一個如《棉花帝國》般的新黃金時代正在來臨,追風者們已然趕來。
本文轉載自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已獲授權,版權歸36氪未來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