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俄羅斯商品館的背后,或許隱藏著一條以“套匯”為目的的灰色鏈條。

圖片來源:unsplash
遍地涌現的俄羅斯商品館
位于北京市南五環,相隔僅500米的兩家俄羅斯商品館,正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經營景象。
其中一家是剛剛在購物中心開業不到兩周的“俄羅斯國家產品館”快閃店。店內的客流絡繹不絕,各種特惠促銷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顧客。
“前幾天搞了清倉,東西處理的差不多,剩下的好像能退回經銷商。”一位鄰居向《靈獸》透露,這家“俄羅斯商品館”今年4月開張,主打俄羅斯進口商品,但僅僅半年就草草收場。
上述鄰居透露,這家店關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近期市場監管部門上門檢查,要求提供進口商品的相關證明材料,店主覺得手續麻煩,索性選擇閉店;二是,經營狀況慘淡,平日里幾乎沒什么顧客光顧,最后連清倉甩賣都無人問津。
一位加盟商告訴《靈獸》,許多消費者對進口商品天然抱有好感,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的高端產品,常被認為品質優良、值得信賴。
然而,這些商品的高昂價格讓不少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而俄羅斯商品恰好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它們價格親民,包裝又充滿異域風情,吸引了不少對“進口”二字充滿期待的消費者。
再加上代理商們宣傳得有模有樣,什么“原裝進口”、“純正俄式風味”,讓人很難不心動。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平時接觸進口商品的機會不多,這種“進口商品館”就顯得特別新鮮。
從地域分布來看,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主要聚集在北方地區,其中黑龍江省占據了“半壁江山”,超過八成企業集中于此。尤其是牡丹江市,今年新增注冊企業就超過了500家。
“大多數店鋪以‘原裝進口’為賣點,包含3000至5000種商品,主營商品包括休閑零食、面包餅干、奶制品、套娃以及生活日化等俄羅斯特色商品。”上述加盟商表示。
涌現的原因
今年以來,俄羅斯商品館在國內迅速擴張,不僅吸引了消費者,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和加盟商。從過去的小型獨立店鋪到如今品牌化、連鎖化的規模經營,這類商品館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
推動這一現象的,是品牌方對招商加盟的積極布局。通過宣傳“生意好”、“成本低”、“售價高”、“回本快”等賣點,俄羅斯商品館迅速吸引加盟商入局。據招商人員透露,加盟風險低、回報高,整體利潤率可達40%至60%。
而在運營后,一家80平方米左右的門店月銷售額可達20多萬元,100平方米的門店月銷售額則能達到30萬元,綜合毛利率約為50%。按照這樣的回報速度,快的話三個月即可回本,慢的話也只需半年。
另一家名為“俄北熊”的品牌則采用不同的選址策略,將門店分為景區店和社區店兩種類型。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其景區店由于人流量大,每日流水可達7萬元,利潤率約為65%。杭州某家景區店的日流水甚至高達20萬元。
商品本身的高溢價也是俄羅斯商品館盈利的關鍵之一。例如,某款飲料在普通超市售價為7元至7.5元一瓶,而在俄羅斯商品館的售價高達10.5元。再如,紅月亮奶油巧克力味夾心糖,線下門店售價為39元每包,而線上售價僅為25.8元(優惠前)。
如此的價格差距,尤其是在五線城市和景區,消費者的敏感度相對較低,為商家提供了充足的利潤空間。
而這種“快錢”模式,無疑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尤其是那些希望快速獲利的加盟商。
一位快招人員向《靈獸》透露,這些品牌以大多數在三到六個月內即可實現回本的推廣手段。這種“快錢”模式也是俄羅斯商品館快速遍布全國各地的原因之一。
然而,俄羅斯商品館的火爆背后,是否真的如宣傳所言“低風險、高回報”?關于俄羅斯商品館的熱潮,也有另一種更隱秘的解讀。
具體來說,中國官方銀行的匯率可能是1人民幣兌換14盧布,而在俄羅斯的黑市匯率則可能達到1人民幣兌換100盧布。這意味著,100人民幣在俄羅斯黑市可以兌換到10000盧布,再通過合法渠道兌換回700人民幣,利潤空間極為可觀。這種套利操作,可能成為部分商家迅速賺錢的另一種方式,而商品館的經營模式則成為掩蓋這一行為的合法外衣。
有業內人士向《靈獸》表示,單純的換匯行為在中國屬于嚴重違法行為。
隨著盧布對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中俄匯率之間的差異,俄羅斯商品館的商業模式既是消費市場的創新嘗試,也夾雜著復雜的經濟背景和潛在的法律風險。對于投資者來說,短期的高回報固然誘人,但如何避免灰色操作、合法合規經營,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
倒閉潮如此快
據媒體報道,北京某生活商街的一家俄貨商店,在B1層經營僅一個多月后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家雜貨集合店。而在東城區,一位商家透露,海淀區一處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俄羅斯商品館,也在開業不到一個月后關門大吉。
快速擴張的背后,部分俄羅斯商品館似乎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一些看似“純正”的俄羅斯商品館也遭遇了質疑。近日,一則博主與俄羅斯女友逛俄羅斯商品館的視頻引發熱議。博主的俄羅斯女友進入該店后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些都是假的。”
據博主透露,這家名為 “硬核俄貨” 的店鋪,通過設置 “welcome Russia(歡迎來到俄羅斯)” 等引導性標語、播放俄羅斯音樂以及采用俄羅斯風格裝修等手段,極力營造出一種純正俄羅斯商品店的氛圍,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還被網友戲稱,店內除了俄羅斯人,剩下都是假的。
《靈獸》從多家俄羅斯商品館的加盟總部處了解到,店內商品通常由俄羅斯進口貨與國產貨混搭組成,比例約為80%和20%。部分商品如火腿、大列巴等,因保質期較短(通常為21天至90天),在清關后容易成為臨期食品,因此多由俄羅斯品牌方在中國邊境設廠生產,以縮短供應鏈周期。
此外,據《界面新聞》報道,業內還存在一種被形容為“陽澄湖洗腳蟹”的操作模式。部分經銷商通過將大批原料出口至俄羅斯,再以“進口”名義回流,打上“俄貨”標簽,滿足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偏好。
上述快招人員還表示,對于俄羅斯商品館來說,貨源的穩定和利潤最大化是生存的關鍵。為了應對進口商品的高成本和供應不穩定,大多數門店采取進口與國產商品搭配銷售的策略。
例如,酒類、麥片、巧克力等商品多為純進口,利潤較高且存儲期長;而大列巴、肉腸、奶粉等快消品則多為國產改良版,不僅成本低,還更符合本地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熱銷的“俄羅斯大列巴”“、風味牛筋腸”等商品,其產地多為黑龍江的牡丹江、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甚至還有廣東潮州的“俄羅斯駝奶片”。這些商品的執行標準與國內一致,只是貼了“俄貨”的標簽。
“并非全是假的,但需要辨別。”一位做進出口貿易的業內人士告訴《靈獸》,當前,俄國第二產業的出口遭到了重創,而中國消費者長期以來對俄羅斯商品有著“粗獷而物美價廉”的印象,所以俄貨被大量出口過來。
同時該進出口貿易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內地的俄貨店主要分為兩類:以俄羅斯商團為主導的“俄羅斯國家館”和由中國邊商開設的“俄羅斯商品館”。前者通常能保證商品為純正俄貨,并且會使用俄羅斯國旗作為標識;后者則更傾向于用國產貨混搭進口貨以降低成本,且不敢直接使用俄羅斯國旗作為招牌標志。
本文轉載自靈獸(ID:lingshouke),已獲授權,版權歸靈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