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零售商超可能會減少投資和擴張計劃。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據不會撒謊,但它總是藏著沒說出口的故事。
1月20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連鎖超市發展情況概覽》給超市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數據顯示,47家連鎖超市企業的1萬多家門店雖然實現了接近3000億元的年度總銷售額,但從統計結果來看,行業整體表現并不樂觀。除了來客數有所增長外,其他關鍵指標同比增長的企業占比不足一半。
具體來看,只有不到4成的超市企業實現了銷售總額的同比增長,而這部分增長主要是通過提升運營能力實現的。然而,遺憾的是,“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依然困擾著大多數企業,僅有四分之一的超市實現了凈利潤的同比正增長。
換句話說,雖然錢是賺得更多了,但花得也更多,盈利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超市行業不僅要拼銷量,還要直面成本壓力和利潤下滑的雙重夾擊。
這種行業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個消費市場疲軟的縮影。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同樣顯示出類似的信號。202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同比增長3.5%。
雖然表面上看是正增長,但這樣的增速和疫情前十年(2010-2019年)年均10.4%的輝煌數據相比,簡直不值一提,顯示出消費市場進入了“慢車道”狀態。
拆開看零售業態的表現,也能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便利店、專業店和超市分別實現了4.7%、4.2%和2.7%的增長,勉勉強強撐住了場面;而百貨店和品牌專賣店則直接掉頭向下,分別下降了2.4%和0.4%。
這說明,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更便捷、性價比更高的購物渠道,而中高端消費則明顯受挫。
與此同時,居民消費的整體增幅跑輸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說明大家即便手里稍微有點錢,也更傾向于捂緊錢包。消費信心不足、收入增長乏力,再加上對未來經濟的謹慎預期,成了壓制消費的“三座大山”。
再進一步分析,可以明顯觀察到消費降級的趨勢。比如,大型企業的餐飲收入增速落后于平均水平,而金銀珠寶、鮮奶、牛羊肉等改善型消費品的銷售額則一路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消費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上,消費者的購物車里越來越多地裝著“剛需”而非“想要”。
不過,在整體消費市場不振的背景下,網購卻成為一抹亮色。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了155225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30816億元,同比增長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升至26.8%。
從全年消費的時間分布來看,消費熱點也和網購的促銷節點緊密掛鉤。3月和5月的春夏促銷、9月和10月的秋季折扣,帶動了消費的集中爆發。然而,第四季度的11月和12月,即使有國家補貼政策的加持,網購對整體消費的拉動作用卻出現了下降。
而對于春節前后的消費表現,不少業內人士向《靈獸》預測,情況可能依然不容樂觀。“年貨”熱潮正被收入和就業預期壓制。從近期的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依然較低,消費信心的恢復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春節消費的增速大概率不會帶來驚喜。
由此可見,2024年,國內的線下零售業,乃至整體消費市場,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全球萎靡
放眼全球,零售業似乎都在經歷一場“寒冬”。
在中國內地,隨著稅費的逐年下降、海南免稅政策的落地以及國貨品牌的崛起,內地消費者赴港購物的需求大幅減少。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吸引力早已不復當年,零售業的下滑甚至直接影響了商鋪市場的表現。
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核心商鋪的租金僅上漲1.3%,尚未跑過通脹,而優質商場的租金更是下跌了2.3%。
這種疲軟的市場表現不僅局限于香港,全球范圍內,零售業的低迷已成為普遍現象。
1月10日,美國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宣布,將在2025年1月底之前,關閉全美65家門店。同時稱,這只是個開始,未來一段時間,公司計劃關閉150家門店。而該公司的門店總數也才479家。
具體來看,美國連鎖超市家得寶在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其可比店面銷售額下降了2.8%,其中售價高于1000美元的商品銷售額下滑了6.5%。可見,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下降,而這也反映了經濟環境對消費信心的壓制。
為吸引更多消費者回歸門店,各大超市紛紛采取降價策略。塔吉特宣布對5000種商品降價,包括牛奶、肉類、面包、咖啡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了就是通過降低價格刺激銷量增長。無獨有偶,沃爾瑪對7000種產品進行了價格調整,其食品雜貨類價格回調幅度較去年提高了50%。
與此同時,平價零售商也未能幸免。美元樹和達樂公司均表示,低收入消費者受到通貨膨脹和食品券福利減少的影響,開始更傾向于購買必需品,并選擇更便宜的自有品牌商品。
英國國家統計局顯示,12月商店和網上的商品銷售量下降了0.3%,11月增長了0.1%,從0.2%有所下調。
數據顯示后,英鎊下跌了0.5%,跌至1.2176美元,接近2023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些數字增加了零售商圣誕節令人失望的傳聞證據。盡管實際收入不斷增長,但隨著通脹復蘇的警告和借款成本下降放緩的預期,家庭情緒謹慎。
不僅是超市,餐飲行業也同樣不樂觀。據美國全國餐飲協會統計,顧客在餐館的消費額降至7個月來的最低水平,訪問量更是連續13個月下降。
零售和餐飲業的低迷最終體現在關店潮的加劇上。有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美零售商關閉的門店數量已超過7100家,比2023年激增69%。
由此可見,無論是亞洲的香港,還是美國的零售市場,全球零售業都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
原因一致
對全球的零售商來說,正在經歷一個困難時期。
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降低,同時也限制了支出計劃。有數據顯示,今年美國消費者旺季總支出預計只會增長3%到4%,增長率為五年來最低水平。
消費者不買單,對零售商來說有著致命的影響,而坦白來說,今年零售商也的確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庫存。
盡管大部分零售商的最新季度報告都顯示,其目前的庫存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計算的庫存周轉率仍顯示,零售商的庫存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有人可能認為,消費者在經濟壓力下更傾向于節約開支,因此銷售高價商品的零售商遭遇困境是情理之中。
然而,現實情況卻更加嚴峻。即便是以低價著稱的“1元店”也難逃沖擊。以美國的“1美元店”為例,盡管它的客流量保持穩定,但由于單次購買金額(客單價)的下降,其盈利能力正持續下滑。這表明,消費能力的減弱已經影響到零售行業的各個層級,無論是高端還是低價零售商,都在面臨同樣的壓力。
在通縮環境下,消費需求減弱,或者是推遲購買,期待價格進一步下降,導致零售商超的銷售下降。這種心理預期導致消費需求的整體減弱,直接影響零售業的銷售額。
這在大潤發、永輝超市以及人人樂的財報中都提到過,當消費者預計未來價格還會繼續下降時,他們會傾向于減少當前的購買量。這種情況不僅波及日常消費品的銷售,還對耐用品的銷售業績造成了更大的沖擊。
而通縮導致的價格下降,也可能引發庫存積壓,增加倉儲成本和資金占用,以及零售商超的利潤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由于對未來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零售商超可能會減少投資和擴張計劃。
在此種情況下,零售企業銷售上不去,但包括租金和人力等在內的總成本卻在上升,零售企業要維持企業正常運營必須保持一定的業績增速,才能夠可持續生存。
本文轉載自靈獸(ID:lingshouke),已獲授權,版權歸靈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訂閱CBNData數據月報
涵蓋20+研究機構精華內容,每月為你整理全網最有價值的大數據報告。
立即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