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私有化生變
沸沸揚揚的7-11母公司Seven & i控股并購案迎來新進展。
2月27日,由伊藤家族主導的580億美元管理層收購計劃因融資未到位而宣告失敗,隨后,消息引發市場震動,Seven & i股價應聲暴跌11.7%,創下十多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與此同時,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limentation Couche-Tard(ACT)的470億美元收購要約重新浮出水面,成為新焦點。
Seven & i發表聲明,稱伊藤家族未能拿出可行方案,公司正在評估其他選項,包括ACT的報價。
要知道,作為Circle K的幕后老板,ACT此前385億的報價被拒后,直接加碼到470億美元,現在伊藤家出局,不少業內人士直言:“ACT的機會來了,董事會沒理由再拖。”
而這筆潛在交易若達成,將成為日本歷史上金額最大的收購案之一。
回顧去年8月,ACT首次提出收購Seven & i的初步提案時,為抵制外資收購,Seven & i一度計劃通過管理層收購實現私有化,但因伊藤家族和伊藤忠商事之間的分歧而擱淺。如今,隨著伊藤家族出局,ACT成為最有力的競標者。
一位零售行業內人士向《靈獸》評價,ACT的野心顯而易見,其目標不僅是7-11的品牌價值,更是其在北美市場的主導地位。
據悉,截至2023年,7-11在美國便利店市場的占有率高達14.5%,以13000家門店穩居第一,而ACT以4.6%的市場份額和7100家門店排名第二。美國市場對ACT至關重要,其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占集團總額的63%和69%。
通過此次收購,ACT不僅能夠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還能鞏固其全球便利店行業的地位。
盡管ACT在北美市場的意圖明確,但其對7-11日本業務的態度卻顯得模棱兩可。
有分析師指出,ACT可能更看重7-11的北美資源,而對日本本土市場興趣不大。但日本市場的復雜性無疑是ACT的潛在難題。
由于7-11在日本擁有深厚的品牌基礎和廣泛的加盟商網絡,本土加盟商普遍對外資接管持排斥態度。如果ACT無法妥善處理加盟商關系,其整合計劃可能面臨巨大阻力。
更重要的是,由于涉及美國《反壟斷法》和日本基于《外匯及對外貿易法》對柒和伊控股的保護政策,交易之路還存在變數。
當然,除了Seven&i和ACT自身之外,這樣的收購案一旦成功,對于全球的零售市場來說,也將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兩者合并后,新集團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巨頭,對同行業競爭者形成巨大壓力。”上述業內人士評價,尤其是中小型便利店企業,可能因無力對抗這種市場壟斷而被迫退出,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生存空間也愈發向大型企業傾斜。
可對于ACT來說,這場交易不僅是一次擴張野心的體現,更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7-11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地位固然誘人,但能否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力,仍是一個未知數。
7-11跌下神壇?
如今的7-11,早已不復當年全球便利店霸主的風光。
2016年,7-11達到巔峰,銷售額高達2677億元,利潤144億元,穩居行業第一。其母公司Seven & i的人均利潤超過120萬元,毛利率甚至達到驚人的92%。只是,再龐大的帝國也難以避免觸碰增長的天花板。
從2019年開始,7-11便不得不進入變革期。Seven & i宣布將在2022年前裁員4000人,關閉或遷移約1000家門店,同時放棄“24小時營業制”,并實施降價策略。
這些改變看似順應市場需求,但背后卻反映出其增長乏力的現實。
即便如此,改革的成效仍然有限,7-11的頹勢至今未能扭轉。
根據Seven & i發布的2024年上半財年(3月至8月)業績數據,營收同比增長8.8%,達到60355億日元,但營業利潤同比下滑22.4%,僅為1870億日元。母公司將部分利潤下降歸咎于超市和百貨業務的拖累,但7-11核心業務的增長疲態已無法掩蓋。
尤其是在海外市場,以北美為例,截至去年8月,7-11在美國的商品銷售額(以美元計)已連續12個月同比下降,最終不得不關閉444家北美門店。
而在日本本土市場,7-11的困境顯現得更早。2020年,日本主流便利店的客流量同比減少10.4%,即便2022年和2023年分別錄得0.6%和2.9%的微弱增長,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基于此,一位長期關注便利店投資的人士向《靈獸》分析,7-11真正的問題在于,這種曾經的領先性是否還能適應當下的消費環境。市場格局早已變天,7-11賴以成功的“產品價值”路線,正與消費者日益注重性價比的趨勢背道而馳。
具體來看,當前各國的消費者,不再單純追求新穎的商品和服務,而是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實惠更多的零售渠道。
比如,唐吉訶德在經濟低迷的時代中,并未受到影響,反而逆勢增長。2024財年(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唐吉訶德營收突破2萬億日元,同比增長8.2%,營業利潤更是同比大漲33.2%,達到1402億日元。
相比之下,7-11的表現顯得疲軟而落后。
上述分析師表示,唐吉訶德的成功說明,零售行業的競爭焦點已從“產品創新”轉向“性價比”。而7-11對產品價值的執念,雖然曾是其核心競爭力,但在當下成為一種束縛。不僅未能有效迎合年輕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追求,也在海外市場的擴張中顯得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的困境也在拖累7-11。今年2月,美國7-11的銷售額同比下降5.1%,已連續五個月下滑。
而在中國市場,7-11的地位同樣不同樂觀。羅森如今已成為門店數量最多的外資便利店品牌,7-11的增長見頂,遭遇嚴重挑戰。
“當前的收購風波雖然看似混亂,但也可能為7-11提供一次轉型的契機。”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能夠通過資本操作找到新的增量空間,并在性價比與產品價值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或許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有希望。
日系便利店變天?
除了7-11,今年以來,日式便利店行業頻頻傳出收購消息。
年初,日本電信運營商KDDI通過收購羅森母公司三菱商事之外的股東股份,獲得羅森超過38%的股權,并在7月推動羅森正式退出東京證券交易所。
“私有化操作為羅森未來的戰略調整打開了更多可能性。”上述業內人士向《靈獸》表示,7-11和羅森,在日本市場已面臨飽和瓶頸,可從全球視角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加速國際化擴張或跨界合作,有望找到新的增長路徑,而私營化的公司結構更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過去幾年,便利店數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市場趨于飽和,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不少缺乏差異化競爭力的便利店開始被市場淘汰,資本對行業的熱情也逐漸冷卻。
即便是一直保持增長勢頭的日本便利店行業,也在悄然改變。
從2022年開始,日本便利店的整體店鋪數量出現了罕見的下滑。
據日本特許經營協會發布的《便利店統計月報》顯示,截至2024年3月,包括7-Eleven、Family Mart、Lawson和Ministop在內的七大便利店品牌在日本的總門店數量為55620家,比一年前減少了119家,降幅為0.2%。
這一趨勢并非偶然,自2022年6月以來,便利店的店鋪數量已連續22個月呈現下降。這種持續下滑的現象在該協會自2005年開始統計數據以來尚屬首次。
比如,日本人口結構的變化是首要因素。低出生率和人口減少直接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勞動力短缺也對便利店的運營構成壓力。此外,實際收入的下降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使得便利店的銷售額難以回到過去的高峰。
便利店行業的“蛋糕”正在不斷縮小,增長空間也隨之受到擠壓。
這一現象早已引起了業內的警覺。2022年,日本媒體《朝日新聞》曾直言,國內便利店市場已進入飽和狀態,曾經依靠大規模開店實現擴張的時代已經結束。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不少便利店企業正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場。
過去,便利店行業依靠密集的網點布局和高效的運營模式,在日本零售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人口結構轉變和消費習慣的變化,這種傳統模式的增長潛力已接近極限。
回溯到1974年5月15日,日本首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7-11豐洲店”正式開業,開啟了便利店行業的新時代。之后,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全球便利店行業的標桿。只是,要想成為屹立百年的企業,7-Eleven接下來的50年該如何走,顯然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
作為行業的開創者,7-Eleven曾用50年的時間定義了便利店的標準,但接下來的50年,它需要重新定義自己。未來的成功不再僅僅依賴于過去的經驗,而是取決于是否能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本文轉載自靈獸(ID:lingshouke)已獲授權,版權歸靈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火熱預售中,22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