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從“一切皆有可能”到“一切需要重來”?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輯丨董金鵬
中國運動鞋服品牌里,李寧最后一個公布2024年財報業績。361度營收首破百億元大關,特步凈利潤增長20%創歷史新高,安踏和亞瑪芬共創千億元體育用品集團,而李寧交出一份“喜憂參半”的年度成績單。
-
增收不增利——2024年營收上漲3.9%至286.76億元,其中電商業務收入增長10%,成為增長最快的渠道,而直營渠道收入從2023年69.07億元下降至68.83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5.5%至30.13億元。
-
二級市場股價異動——市場聞風而動,投資者再也按耐不住了。3月28日開盤,李寧港股股價快速下跌,3分鐘內跌幅達4.07%,今日最新市值僅為413億港元。這與2021年高峰時期(市值約2800億港元)相比,市值蒸發超2300億港元,跌幅達85%。
近年來,四大國產運動品牌市值均有回調,其中李寧跌幅最大。2021年,安踏市值達到5000億港元,如今跌至2400億港元左右,跌幅超50%。同年特步市值達到429億港元,如今僅剩約140億港元,跌幅近70%。而361度的市值巔峰,則出現在2025年財報發布當天,營收破百億后,市值也達到100.9億港元新高峰。
曾幾何時,李寧通過創新設計、國潮年輕化和專業化產品布局,再加上因疫情后運動消費回暖,成功實現業績加速增長。2021年,李寧營收226億元,凈利潤40億元,一度被稱為“國貨之光”。
但好景不長,很快迎來下滑。行業內人士將此總結為“成也國潮,敗也國潮”。國潮情緒驅動下的李寧品牌轉型,為何不那么成功?參照國內外運動品牌的增長路徑,市值跌幅最大的李寧,面向未來有何新解法?
除了貴和國潮,你對李寧的印象還有啥?
每當談到李寧的沉浮史,總有觀察者將其歸咎于“單品牌”戰略的失誤。與安踏、特步的多品牌戰略不同,李寧多年來貫行的是“單品牌、多品類、全渠道”戰略。前者似乎與定位理論創始人特勞特的判斷,即“品牌延伸每增加一個品類,消費者記憶強度就衰減30%”,一開始就背道而馳。
李寧是耐克路線的追隨者。耐克集團營收超500億美元,耐克品牌占絕對主導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李寧遠未觸及單品牌戰略下增長的天花板,其業績大幅下滑不應該歸結于此。
與其將失誤歸于單品牌戰略,不如說李寧的品牌價值內涵較為模糊。
成立于1990年的李寧,至今品牌口號和Logo就已更換過3次。最早的口號是“一切皆有可能”,2010年CEO張志勇主導年輕化和高端化改革后,更換為“Make The Change”,也改了Logo,強化運動感與現代感。2015年,李寧重啟“一切皆有可能”,也改回舊Logo版本。
更換品牌口號和Logo只是縮影,背后是激進、頻繁變革導致品牌定位模糊和市場認知混亂。對比來看,耐克幾十年將運動精神融入品牌靈魂,通過“Just Do It”這一標志性口號,激勵全球消費者投身運動、挑戰自我極限。消費者一想到耐克,就會有明確的認知。
2012年前后,李寧的庫存危機,也是換標所致。老標商品成為庫存,需在較短時間快速清理;而新標商品大幅提價,直接結果是性價比優勢消失,導致李寧在三四線市場失去競爭力。與換標幾乎同時,李寧試圖整合國內低效零售商,而在香港、美國等地區開店,這進一步造成經銷商庫存積壓,導致2012年后大量關店。
類似問題,也困擾著李寧公司旗下子品牌,比如李寧、中國李寧、李寧1990、LNG和李寧YOUNG等。億邦動力的消費者調研發現,幾乎很少有人準確說出李寧子品牌之間的區別。子品牌定位界限模糊,讓人難以明確品牌核心價值。
這一點也常被拿來與安踏對比。安踏集團旗下不同品牌,瞄準不同市場,都有著清晰定位。提到大眾運動品牌“安踏”,大家會想到“國貨”、“性價比高”,說到時尚運動品牌“FILA”,消費者會關聯上自己喜歡的明星,對品牌的評價是“設計好看,有潮流感,舒適”。
但李寧留給人們印象,往往是“貴”、“國潮”和“網紅”等。億邦動力發現,有關這些李寧子品牌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2018年國潮風起之后,也能夠解釋這些標簽形成的原因。
李寧先是在2018年和2019年,相繼登上紐約和巴黎等主流時裝周的走秀舞臺,憑借“國潮”迅速走紅。“新疆棉事件”期間,李寧把“新疆棉”寫在標簽上,在全民支持國貨的熱潮下迎來高光時刻,營收和利潤雙豐收。2021年,李寧營收首次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達40億元,同比增長136%,創下上市以來增速最快。在資本市場上,2021年李寧走向2800億港元的市值巔峰。
在市場的一路熱捧中,李寧開始推進高端化轉型——2018年推出高端時尚子品牌“中國李寧”、專業運動童裝品牌“李寧YOUNG”,2021年成立獨立高級運動時尚品牌“李寧1990”。
高端品牌,需要高端產品支撐,而高端產品需要更高的附加值,其中就包括調性、設計和科技等因素。但在感受到足夠的附加價值之前,中國消費者對中國李寧、李寧1990等品牌已形成“越來越貴”的印象。據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到2022年,李寧在天貓上的商品均價提升了40%。
此前外界對李寧的感知是,設計能力突出,但近幾年頻繁出現“失誤”,拉低品牌溢價。2022年,李寧的冬季棉服新品,無論是顏色還是款式都被指像日本軍服,引發國民負面情緒。類似的事情不止一次,比如被大家吐槽丑到爆炸的“番茄炒蛋”外套配色、時裝周設計元素被指抄襲多等等。
將中國元素與其設計相結合,有一定特色,但中國李寧始終難以塑造高端感和高原創水平的設計,讓越來越多消費者認為“不值”。對一個購物預算1000元的消費者,為什么要買李寧,而不買耐克、阿迪達斯呢?除了消費民族情緒,李寧在產品本身上暫未找到理由,起碼是在設計能力上未能說服消費者。
轉向高毛利與潮流營銷,研發投入不足錯失新趨勢
與其他消費品不同,運動戶外行業有一定的科技屬性。在漫長的經濟周期里,品牌或產品的專業屬性越強,抗周期能力也就更強。具體到品類上,行業已呈現出“運動休閑品類需求減弱,專業功能性產品更具韌性”的趨勢。
行業人士通常認為,運動鞋的專業科技屬性要比服裝更濃。這一點在2024年多家企業的財報中得到印證。過去一年,特步國際服裝收入同比2023年下滑了5.7%,而鞋履收入仍然穩健增長15.9%。安踏鞋類收入增長幅度(15.3%)要比服裝(12.3%)更高,361度成人鞋類收入漲幅(22.1%)也比服裝收入漲幅(15.1%)高出不少。
正因如此,專業性和技術先進性也是運動品牌比拼的關鍵點,尤其是鞋類。李寧的研發費率,2021年至2024年的依次為1.8%、2.1%、2.2%、2.3%。盡管在2021年營收與市值暴漲之后,逐年有所提升。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安踏的研發費率近5年一直維持在2.3%至2.8%之間,耐克、阿迪達斯的同期研發費率均在5%-10%之間。
低研發投入,直接導致產品科技含量不足,很難接受市場考驗。拿運動鞋的核心科技來說,前兩三年李寧以“?(bèng)科技”為主,與競爭對手未形成差異化優勢,在關鍵性能上甚至落后于安踏(氮科技)、匹克(態極)等競品。
匹克在“態極”技術支持下,鞋材料可根據運動狀態智能調節軟硬度(突破時變硬提供反饋,落地時變軟緩沖),使緩震效率與運動場景高度匹配。而李寧“?科技”僅強調在-40℃極寒下保持回彈性,但未提及智能響應能力,且適用場景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復雜運動需求。
這種對比,還可以從“核心技術在緩震、回彈方面的數值提升”得以體現。據官方介紹,安踏的“氮科技”采用氮氣發泡PEBA材料、A-FlashFoam蟲洞科技分別明顯提升產品性能20%(回彈)和66%(緩震)。而李寧“?科技”雖強調“高回彈性”和動態耐久性(變形量僅0.74%),但未公開具體回彈數值提升情況,常被外界認為科技含量不夠。
和鞋一樣,李寧在服裝的科技應用也十分有限。此前,李寧服裝產品多聚焦外觀設計,功能性面料(如溫控、透氣)開發不足,未能滿足專業運動場景需求。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隊員身著“李寧”品牌的專業運動服“龍服”參加比賽,卻被一些網友質疑服裝吸汗性差,汗濕后緊緊地貼在運動員身上,李寧品牌也被“罵”上微博熱搜。
究其原因,2018年在紐約時裝周爆紅后,李寧正式轉向潮流化營銷,時尚類SKU占比從30%升至50%,服裝收入占比逐漸超過鞋類,2021年最高時達到52.4%,高出鞋類約10個百分點。當李寧向高毛利的潮流產品傾斜時,安踏、特步等卻在不斷聚焦專業運動,用核心科技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大單品。
曾經的優勢品類“籃球鞋”,李寧也在不斷丟失市場份額。李寧韋德經典系列雖曾因“WOW6”設計爭議引發關注,但后續缺乏突破性技術更新,用戶投訴“開膠、斷面”等問題頻發。近幾年來,李寧缺少在奧運會等國際頂級賽事上的贊助和曝光,使得其專業籃球鞋品類節節敗退。
反觀安踏,70%的鞋類產品都應用了核心“氮科技”,通過贊助NBA球星克萊·湯普森(KT系列)、冬奧會等頂級IP,強化專業運動品牌形象,不斷搶占市場份額。2023年,新任CEO徐陽上任后,安踏拿下了NBA超級球星凱里·歐文的簽約合作,發布聯名款歐文系列籃球鞋,在各個渠道接連售罄。
改變悄然發生,多元競爭仍在繼續
運動行業有封閉性,競爭較為多元,并非品牌戰略定位正確、渠道領先或者單一技術領先就可以完成長期超越。反之同理,李寧要想實現觸底反彈,也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經歷大起大落后,李寧已開始一系列刀刃向內的自我改革。此前財報會議中,聯席CEO錢煒強調“專業運動是核心”,將中國李寧(時尚運動產品)收入占比控制在5%以內,集中資源發展籃球、跑步等核心品類。
已經發生的變化是,2024年李寧年報顯示,更具專業科技含量的鞋類收入占比已達49.87%,而服裝收入同比下降2.9%,其占總營收的比例與鞋類占比已拉開約7%的差距。
李寧還在專業科技上不斷努力。去年,李寧發布鞋產品中底科技“超?”,由“?科技”在6年里升級4次而來,已成功找到技術差異點所在。即通過材料和工藝制備技術雙向創新,超?材料的能量回歸率高達89%,能夠有效減少跑跳運動中的能量損失。
與此同時,“超?”在回彈、耐久方面的性能也十分卓越。超?的彈輕比高達1271.42,做到了鞋材高回彈;經過4萬次動態壓縮測試(相當于2場馬拉松或10余場籃球賽的強度),放置24小時后,變形量僅為0.74%,而傳統 EVA材料變形量約20%。
此外,2023年全新發布“碳核芯”助力系統和GCU地面控制系統,其中碳核芯助力系統還獲得了“2024年德國iF設計獎”。2024年7月,中國李寧還推出“剏”設計師平臺,為運動休閑業務儲備優質新潮的設計力量。
不止是李寧,市場環境改變正在悄然發生。李寧的競爭對手,也在不斷積蓄力量。2024年,繼跑步、籃球等核心運動外,跳繩、戶外、滑雪是安踏、特步、361度們找到的新增長運動場景,試圖圍繞細分運動培育新藍海市場。
361度兒童跑鞋升級迭代拳頭科技彈力簧科技、氫氧科技,新增軟彈柱科技、減震膠科技等創新運動科技,聚焦跳繩、跑步、籃球等不同運動場景,推出了“彈力簧跑鞋4.0”“颴風籃球鞋”及“閃羚5.0跳繩鞋”等,不斷夯實著“青少年運動專家”定位。
安踏集團旗下迪桑特和可隆,則將目光瞄準滑雪和戶外運動。2024年,可隆戰略性擴大鞋商品占比,并聚焦徒步與露營兩大核心戶外場景推出了一系列標志性鞋商品,包括MOVE ALPHA徒步鞋及KS-2000跨世徒步鞋系列。迪桑特DESCENTE在高端滑雪和高端高爾夫兩大賽道努力深耕,去年超輕羽和跑步系列突破性專業技術創新已取得成果。
在線下,運動品牌也卷出新高度,從去經銷商、強調直營的DTC改革,深化到“門店千人千面”,在普通店型之外,要求店鋪面積更大、針對的目標人群更為精準。行業趨勢演變過程是,從品牌在不同城市復制同一種店,發展為到不同城市開出不一樣的店。
安踏的線下門店店型最為豐富。安踏主品牌將線下門店劃分為競技場級(Arena)、殿堂級(Palace)、精英級(Elite)、標準級(AES)與基礎級特色小店(AS)五個等級,從而覆蓋不同的消費群體。在此基礎上,“安踏冠軍”店全面轉向戶外,還特別開設了綜合性品牌集合店“超級安踏”(運動界的優衣庫),以及聚焦中高端潮鞋的SNEAKERVERSE(SV安踏作品集)。有數據顯示,部分“超級安踏”門店的店效已達傳統門店的三倍。
當行業陷入一線城市點位競爭時,361度在三、四線市場劃出一條陡峭的增長曲線。去年361度的5750家門店里,75.9%的門店持續深耕三線及以下城市,單店面積從2023年的138㎡擴張至149㎡,持續開大店、開形象店。
去年12月,首家361度超品店(主打極致性價比)落地河北石家莊,之后分銷商迅速在廣東省惠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及廣西省南寧開設3家361度超品店。超品店作為新興渠道形態,旨在建立極致性價比的運動產品自選模式,捕捉新的市場機會。
特步集團旗下,去年營收首超10億元的索康尼,在中國內地有145家門店。去年新增門店中,有兩家店的存在較為特別——9月開設的深圳概念店和11月新開的北京城市體驗店。
深圳概念店以全新的“裂變月球”視覺空間設計,展示出其核心的跑鞋科技,并向1965年宇航員穿著索康尼太空鞋完成首次太空漫步的歷史性時刻致敬。北京城市體驗店的店鋪入口處的設計延續月球的概念,并融入北京標志性跑步路線,打造沉浸式購物體驗空間。
從國內比拼到國外,出海成為運動品牌們新增量來源。東南亞市場通常是最先進駐的市場,2024年安踏在東南亞國家的門店已超200家,3月依靠歐文系列第二代球鞋的發售,逐漸在歐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361度在海外地區共開設了1365個線下銷售網點,2025年1月還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設海外首家直營店。
在中國萬億體育用品市場中,當前的品牌集中度仍較低,絕對的王者龍頭還未成定局,這也為正在努力中的安踏、李寧、特步和361度們提供了無限的機遇。面向未來,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仍在繼續,未來的勝者一定屬于技術、渠道、服務、營銷等全方位綜合能力領先者。
本文轉載自億邦動力(ID:iebrun)已獲授權,版權歸億邦動力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