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為情懷買單的時代結束,唯有產品力與供應鏈的“硬功夫”,才能讓企業穿越周期,實現長青與長紅。

圖片來源:pexels
2024年8月,綠茶餐廳香港首店開業當天,門口排起長隊的場景讓人恍惚回到十五年前。
這個曾創下日翻臺14次神話的初代網紅,如今正面臨上市首日破發、市值蒸發近6%的尷尬局面。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2023年綠茶在中國休閑中式餐廳中門店數排名第三,但翻臺率已從巔峰時期的4次/天降至2.5次/天。
在太二酸菜魚、小菜園等新勢力沖擊下,這個以"人均60元享受500萬裝修"起家的品牌,正在失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從排隊神話到資本遇冷,這個曾經的"融合菜之王"該如何走出困局?
“面包誘惑”,網紅餐廳鼻祖
2004年,來自浙江紹興的王勤松、路長梅夫婦在杭州西湖畔的靈隱路,開了一家名為“綠茶”的青年旅舍,起名靈感來源于周邊郁郁蔥蔥的茶樹。
王勤松是學廚出身,先后做過外貿、煤炭生意,落腳杭州后,在開民宿的同時著意研究新式融合菜。
漸漸地,王勤松、路長梅夫婦發現來專程吃菜的人比住宿的人還多,其中火焰烤雞、火焰蝦等菜品常常供不應求。這其中,顯然隱藏著巨大的商機。
2008年,經過細致的實地考察,綠茶餐廳在西湖旁開業了。路長梅的初心是讓每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哪怕月薪只有兩千,也吃得起綠茶。
事實證明,這個策略行之有效。均價三五十的菜品搭配精致的裝修風格,精準切中了當時餐飲市場的空白——“高性價比的精致體驗”。
當大多數餐廳仍在“高端高價”和“低端廉價”之間兩極分化時,綠茶以“50元的人均消費,500萬的裝修標準”,打造了一種全新的餐飲模式:讓年輕消費者在極具江南風情的環境中,享受融合菜系的創意美食。
立穩腳跟后,王勤松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一線城市。2010年,綠茶餐廳進軍北京,正式開啟全國擴張,首店選址北京中關村,開始了打造全國連鎖模式的歷程。
隨后十幾年間,綠茶餐廳的門店數量實現了飛速增長。2015-2018年是綠茶的高速擴張期,門店數從34家開到了163家,翻臺率長期保持在每天4輪以上。
最輝煌的2019年,綠茶餐廳總營收17.36億元,凈利潤達到了1.06億元。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2023年在中國休閑中式餐廳品牌中,綠茶按餐廳數目計,排名第三,按收入計排名第四。在重點提供融合菜的休閑中式餐廳品牌中,就收入而言,綠茶為最大的餐廳品牌。
如今,綠茶餐廳已經遍布全國130+城市,擁有480+家直營門店。2024年8月,綠茶餐廳香港首店于銅鑼灣開業,開啟了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然而,在餐飲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多數可能存在的現金流管理壓力和成本管控能力不足等財務風險,這將對企業的資本化進程形成階段性影響。
在邁向資本化的途中,綠茶餐廳也遇到了罕見的坎坷。自2021年起,綠茶餐廳先后四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均以失敗告終。
當前餐飲賽道呈現白熱化競爭態勢,尤其在消費力較強的一二線城市,新興餐飲品牌的持續涌入導致行業飽和度顯著提升。
因此在此背景下,綠茶作為一家具有融合創新特色的餐飲品牌,該如何通過差異化經營來鞏固核心競爭力,是綠茶懸在頭頂的難題。
缺乏特色,優勢盡失
綠茶餐廳的成功可以歸因于中國餐飲行業的快速增長,特別其充滿獨特口感的融合菜式及物有所值的用餐體驗。
綠茶以杭幫菜為基礎,研發出一系列的“面包誘惑”是綠茶餐廳的招牌菜品之一,如香酥綿軟的面包上搭配香草牛乳冰激凌,可謂舌尖上的盛宴。
靈活的供應鏈管理,能支撐起了綠茶高度的標準化,使得門店的復制數量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高速增長,業務模式的拓展速度也較快。
然而,盡管標榜擁有極其嚴苛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綠茶餐廳還是面臨過幾次相當嚴重的品控危機。
比如,2022年南京某加工店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后廚蟑螂橫行”。2023年杭州也有門店因使用過期醬料被市場監管部門處罰。這些輿情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綠茶餐廳的品牌形象。
除了定期被曝出食品安全的丑聞外,綠茶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方面,顯現結構性短板。
據其招股說明書披露,雖然綠茶的核心研發團隊平均從業資歷逾17年,年度菜單更新率維持在20%基準線,2022-2024三年間累計推出543款創新菜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費者口碑榜單前十大菜品中,約七成席位仍被品牌初創期經典產品占據,新品市場反響與預期存在顯著落差。
再者,加盟模式下成本壓縮導致的預制菜風波,也使品牌形象遭遇了嚴重危機。
事實上,據綠茶招股書顯示,綠茶通過與專業食材加工公司簽訂框架協議,使得餐廳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在中國內地加速擴展餐飲網絡。這也預示著預制菜已經變成了綠茶餐廳的““運營武器”。
在社交媒體上,有消費者表示,綠茶餐廳使用預制菜而不進行提前告知,侵犯了其知情權。在消費市場對預制菜的評價兩極分化的同時,綠茶餐廳一邊以“現做”為宣傳文案(如招牌菜“龍井烤雞”主打現烤),一邊要強調由中央廚房來提升出餐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同時,國內新中式餐廳具備上市能力的對手不斷涌現,也給綠茶餐廳造成了市場份額的擠壓。
例如,于2013年創立的新徽菜餐廳小菜園,迎合中國大眾的普遍口味,研發性價比超高的新徽菜,同樣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資本化歷程也相對順利,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成功上市。
數據顯示,新徽菜餐廳小菜園2024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約為5.2億元,在全國約有667家門店,人均消費60至70元,成為消費者在商場就餐的平價優選。
與此相比,綠茶餐廳所主打的杭幫融合菜既沒有較為深刻的記憶點,也缺乏對細分領域的精準捕捉和持續深耕。在市場份額的占比上略顯被動。
同時,外婆家、新白鹿等餐廳也主打新式杭幫菜,其裝修風格及運營思路都與綠茶餐廳極其相近。其中,新白鹿餐廳的冰激淋烤布蕾神似面包誘惑,外婆家的蒜蓉粉絲蝦又與粉絲裹蝦“撞臉”。
自己走過的路,被別人沿著再走一遍,很難講當下的綠茶還有哪些絕對的優勢和特色。
上市不被看好,綠茶何去何從
綠茶上市即破發,是創新力度不夠、后續布局不明朗及盈利能力下降等市場擔憂的反映。
但綠茶,仍有進一步做大規模的機會。
首先,“面包誘惑”等爆款菜品,曾為綠茶贏下了廣泛的路人緣。至今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在家復刻“面包誘惑”的帖子仍維持著較高熱度。這也意味著大眾對于這個老牌網紅仍有深刻的記憶點。
其次,通過規范化管理、建立完整供應鏈、打造中央廚房等措施,綠茶餐廳為“千店計劃”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資本化進程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能為門店的擴張提供資金支持。倘若管理與服務能跟上擴張的腳步,綠茶有望在二三線城市開枝散葉,再迎新的業績高峰。
根據綠茶招股書披露,集團計劃于2024年—2027年分別開設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廳。并計劃于2025年—2027年在海外市場分別開設5家、10家、13家餐廳,這也意味著綠茶餐廳對于品牌出海勢在必行。
同時,綠茶集團也在物色在旅游景區以及交通樞紐開店的機會,力求爭取更多的客流量。
通過營建高質量的中央廚房固然能夠緩解及時出餐的壓力,降低運營的成本,但廣泛全面使用預制菜,消費者是否愿意買單、該模式是否會對品牌造成負面影響,都還有待市場驗證。
然而,擴張雖易,創新卻難。
產品迭代仍是重中之重。要打破對“面包誘惑”等經典菜式的深度依賴,就要花大力氣去研究新式菜品。
綠茶可以通過聯名設計、區域化改進、時令菜品等模式打破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增強與餐廳所在地的互動與鏈接,從而增加消費者對菜品的好感度,提升出圈可能性。
例如,在杭幫菜進京推廣的過程中,傳統的東坡肉曾被改良為東坡牛肉,調整醬汁風味,更加符合北方的飲食習慣;在四川進行宣傳推廣時,也可以適當調整菜品辣度,打造川式融合菜,使得綠茶餐廳能更好地融入當地餐飲市場。
競爭對手太二酸菜魚的單品策略同樣值得借鑒,一年推出200余款新菜品,倒不如每年打造1至2款具有深刻記憶點的全國爆品。當爆品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刷屏時,品牌的影響力也會隨之擴大,并會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形成強力鏈接,復刻“面包誘惑”的傳奇。
除了口味,綠茶餐廳還可以在消費者的體驗方面下功夫。如何平衡出餐效率、成本控制與“現做”價值的關系,是綠茶餐廳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在新開門店中推廣“現炒廚房”概念店,扭轉預制菜負面印象。比如在菜單上將現場制作的“鍋氣”熱菜單獨標注,避免因未盡到提醒義務而產生糾紛。
在漢服經濟及新中式場景不斷爆火的今天,綠茶餐廳的用餐場景顯然具有巨大的優勢。綠茶餐廳可以通過漢服體驗、古風舞蹈互動、中式點心手作等方式增加話題度,提高消費者的沉浸式體驗。這樣一來,“500萬裝修”的價值也會重新煥發,綠茶餐廳也能重新掌握流量密碼。
總之,綠茶餐廳的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生存競賽的起點。當消費者為情懷買單的時代結束,唯有產品力與供應鏈的“硬功夫”,才能讓初代網紅穿越周期,實現長青與長紅。
本文轉載自氫消費(ID:HQingXiaoFei)已獲授權,版權歸氫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