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零食巨頭們集體上演“跨界求生”,被迫轉型的背后既是行業變革下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自我突圍的本能反應。

圖片來源:pexels
量販零食的崛起,讓原本平靜的休閑零食行業波瀾四起。
近幾年,“鳴鳴很忙”、“好想來”等量販零食品牌憑借低價策略和高頻渠道,在下沉市場攻城略地,直接切走了傳統品牌的蛋糕。
行業格局驟變,昔日高高在上的老牌零食企業,紛紛被逼到轉型的邊緣。
高端零食“轉型”
最新的一則消息是,三只松鼠要開便利店,計劃在皖南地區快速擴張,簽約門店超過500家。
新推的“一分利”便利店主打平價,貨盤結構為40%自有品牌、30%行業大牌、20%網紅品牌、10%區域特色商品,力圖打造高頻、高性價比的消費場景。通過加盟模式擴張,投資金額僅為傳統便利店的一半,最快6個月可回本。
表面上看,多元化布局,三只松鼠試圖用供應鏈和品牌優勢吸引加盟商,意圖明顯:用更低的價格、更豐富的貨盤,重奪下沉市場。
實際上,這更多是直營紅利消失、線上流量見頂后被逼出來的“自救”舉措。原有的零食專賣模式已走不通,只能殺入社區、校園、工廠等新場景,重新爭奪流量入口。
只是,便利店業務遠非想象中那么美好。三只松鼠的優勢在于供應鏈和品牌,但便利店業態,畢竟比拼的還是流量、選品和運營綜合能力。
在三只松鼠之前,來伊份同樣瞄準了搶線下零售生意。
對標Costco,瞄準的是“家庭生活、企業及其他組織性采購”,承接大批量采購和直接供貨的需求,在上海開出了倉儲式付費會員體驗店,面積達2500平方米,黑金會員年費為99元。
來伊份的此舉,表面是對標山姆、Costco,實則通過會員鎖定用戶,提高復購率和客單價。靠單一品類、單一客群已難以為繼,只有讓用戶買得更多、買得更頻繁,才能維持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來伊份此前就在拼命拓展品類,推出“零食+烘焙+咖啡”的復合門店,甚至跨界白酒、氣泡水、乳制品、冷凍食品、預制菜等。通過打造“零食超市”,也是用SKU堆積顧客停留時間,拉高坪效。
良品鋪子也是一樣,不再只賣零食了。
如今進入良品鋪子的各大電商直播間或線上店鋪,不僅能看到堅果、肉脯、果干等傳統零食,還能發現臍橙、咸蛋、小龍蝦等生鮮商品,甚至在“地方特產”分類下,出現暖寶寶、眼罩等生活用品。
高端零食的光環早已褪色,擴充SKU、全品類經營已成為良品鋪子的唯一出路。核心零食品類增速乏力,良品鋪子只能通過生活日用、地方特產等新產品,對沖單一品類的風險。產品線不斷拉長,為的是覆蓋更廣泛的人群,搶占更多消費場景。
所有這些變化,表面上是追逐新風口,實際上都是被量販零食的沖擊步步逼到絕路。三只松鼠死磕便利店,是希望憑渠道下沉和供應鏈優勢再拼一把流量;來伊份推會員店、復合業態,是想用高頻黏住用戶、用SKU拉高坪效;良品鋪子索性轉型生活超市,什么賺錢賣什么,什么品類能拉流量就加什么品類。
說到底,這一切只是因為老路已經走不通。
業績所致
這股跨界風潮的背后,是傳統休閑零食巨頭們面對市場巨變時,最原始的生存本能與最急迫的增長焦慮。而這份焦慮與迫切,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
以良品鋪子為例,自2020年起,公司財務表現便開始波動明顯。2020年,良品鋪子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從上一年的20.97%和42.68%驟降至2.32%和0.95%,顯示出業績增速的斷崖式下滑。
2021年,營收增速一度回升至18.11%,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8.06%,盈利能力未見改善。2022年,營收增速再次放緩至1.24%,凈利潤則回升至19.16%。但進入2023、2024年,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降幅均達到兩位數。
到了2024年,良品鋪子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歸母凈利潤虧損4610萬元,同比下降125.6%(即由盈轉虧)。財報顯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通過大幅降價應對競爭導致毛利空間被大幅壓縮,同時業務也受到量販零食店的分流,致使企業收入端承壓。
進一步看,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自2021年降至26.98%后,已連續三年未能重回28%,而此前該指標長期維持在32%左右。數據直觀反映出良品鋪子“以價換量”策略下,盈利能力持續被侵蝕。
良品鋪子不是個例子,這些曾以“品牌溢價”為核心的高端零食品牌,不得不放下身段。
無論是線下門店降價,還是在電商平臺大打促銷戰,越來越多品牌轉向性價比路線,或加大營銷投入維系品牌認知,但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來伊份的財報同樣不容樂觀。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7526.8萬元,同比大幅下降231.9%。堅守高端定位的來伊份,為參與競爭不得不持續加大營銷投入,但高昂的營銷費用反而進一步侵蝕了利潤,未能帶來業績的實質性增長。財報顯示,來伊份的銷售費用率持續攀升,進一步擠壓了凈利潤空間。
相比之下,三只松鼠則選擇走“高端性價比”路線。2024年財報顯示,其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均增長超過50%,但細看數據,營銷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較2021年產品策略調整前下降5.13個百分點。
可見,三只松鼠的業績增長依賴于大規模促銷和價格讓利,盈利質量仍有待提升。
進入2025年,三只松鼠的表現出現新變化。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37.23億元,同比增長2.13%;歸母凈利潤2.39億元,同比下降22.46%。
雖然營收仍有增長,但利潤端的持續下滑,表明企業在成本控制和市場競爭中壓力加大。財報分析指出,促銷讓利和新品投入增加,是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面對客群快速分化,高端品牌被迫自降身價。2023年初,三只松鼠率先打出“高端性價比”的旗號,良品鋪子也在當年年底全面降價。但實際上,量販零食店早已搶占先機,傳統高端品牌下場時已落后一步。
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嚴重,財報上表現為企業只能通過價格戰爭奪市場,毛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ROE)持續下滑。
數據顯示,良品鋪子ROE從2021年的13%降至2023年的-2%,三只松鼠從18%降至14%,來伊份則由1.8%降至-4.3%??梢姡?ldquo;以價換量”策略未能有效穩住業績,反而使不少企業陷入“越賣越虧”的困境。
由此可見,在利潤下滑、現金流趨緊的現實下,跨界到零售業態等重投入、高門檻的業務,是否具備足夠資源承載能力,能否緩解利潤壓力,抑或加劇企業資源分散風險,仍需打一個問號。
跨界難度太大
審視三家巨頭的轉型路徑,不難發現它們既有共性,也展現出各自的差異。
共性在于,面對零食賽道增速放緩、盈利壓力加大的現實,它們都清楚地意識到僅靠單一主業已難以支撐長期增長。因此,企業紛紛主動跳出舒適區,積極尋求“第二增長曲線”,不斷探索新的業務領域。
然而,跨界轉型從來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
首先,新業務的拓展通常需要大量資金、人力和管理資源的投入。如果資源調配不當,不僅難以在新領域站穩腳跟,還可能影響原有業務的穩定發展,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風險。
以良品鋪子為例,2020年公司推出了兒童零食“小食仙”和健身零食“良品飛揚”兩個子品牌,試圖拓展新的消費場景和客群。與此同時,三只松鼠也在大舉多元化布局,涉足嬰童零食、寵物零食、方便速食和喜禮等多個領域,打造多個大單品。
從銷售數據來看,2021年,良品鋪子的“小食仙”實現銷售額4.17億元,而三只松鼠的“小鹿藍藍”則超過5.5億元。自2022年起,良品鋪子未再披露相關子品牌的銷售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業務的表現未達預期。
其次,企業在原有領域積累的核心能力,并不一定能夠順利遷移到全新的業務板塊。便利店的精細化運營、倉儲會員店的供應鏈管理、生鮮電商的品控和物流,每一項都需要全新的專業能力。
比如來伊份,雖然擁有一定的品牌基礎和線下運營經驗,但能否在供應鏈整合、精準選品、高效物流和會員運營等方面與成熟會員店巨頭抗衡,依然存在不小的挑戰。新業務對組織能力和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盲目的品類擴張和業態延伸,也容易導致品牌定位模糊。良品鋪子從“高端零食”走向“萬物皆可良品”,不斷跨界生鮮、日用品等品類。但新業務的供應鏈和運營邏輯與原有主業差異巨大。
舉例來說,生鮮業務對冷鏈物流和損耗控制的要求遠高于常溫零食。如果品控和用戶體驗未達預期,不僅新業務難以立足,反而可能影響品牌整體形象。過度擴張,也可能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專業形象被稀釋。
最后,新業務推進還涉及運營管理、團隊建設、組織架構調整和企業文化融合等多方面挑戰。如果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無法及時適應擴張節奏,極易導致戰略執行不到位,甚至引發內部矛盾。
因此,無論是來伊份試水倉儲會員超市,三只松鼠切入便利店,還是良品鋪子大舉泛品類擴張,這場零食巨頭集體上演的“跨界求生”,既是行業變革下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自我突圍的本能反應。
它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古老智慧。但正如前文所述,轉型之路道阻且長,充滿不確定性。新業務的前景固然誘人,但過程中潛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本文轉載自靈獸(ID:lingshouke)已獲授權,版權歸靈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