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很多信息和故事的興起,都是源于“我就看看”。

圖片來源:pexels
過去一年,很多熟悉的品牌,將店鋪重新開在街頭。
就像LV“巨輪”的原址,也是興業太古匯的建筑,而非平地高樓。一個品牌店的殼子,會讓人更在意街鋪的尺度和話題,這是蠻有意思的現象。想想如果巨輪是在室內或者一個高屋頂的開放街區,是不是就打折了?
LV「路易號」正式向公眾開放
圖片來源:小紅書興業太古匯
是否當今消費者的需求,更容易從街區商業中獲???
當我們看回到上海、成都、廣州、杭州…這些一線消費城市,總是有幾條逛不完的街道,以及不斷更新的舊改,越來越注重與街面、天空、溫度、社區的結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開在購物中心和街頭到底哪里不同?我們能從中找到什么共同價值?
去安福路“鍍金”,去淮海路“插旗”,去東山口“凹造型”
去安福路鍍金
安福路,從來不是這幾年的話題。
我們往前看初始版本:2017年RAC法式煎餅的Brunch、2019年野獸派開出三層樓的生活式花店,同年Brandy Melville國內首店也開在了隔壁,2020年循環書店多抓魚入駐。
這些年品牌的變化,或許是梧桐區的消費者在更迭,也在不斷迎接了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商業內容主動去占領了街頭,并且培養某種功能概念和級次。
五年前,社會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升級消費的體驗,關注個體的差異化,追求獨一份和定制,追求群體中的標簽而不是被定義;
另一面,大家有情懷有心情去care一些更大的話題,比如環??沙掷m,比如健康生活方式...正是這樣的背景,讓我們看到這些品牌落地。
五年后,同樣地點,三頓半開了又關,野獸派換成了韓國的小熊咖啡13de Marzo Café、adidasOriginals取代了FUNK&Kale餐廳,BM還在、RAC BAR也還在…
這些內容的調整,和購物中心受寵品牌的更替節奏一脈相承,當然也有局外人砸錢穿梭其中,但更多的是一種試煉場的玩法。
開在安福路的品牌,不管是服裝、餐廳、香氛還是奇奇怪怪生活方式,都能讓你減少很多和老板公司匯報品牌的成本,甚至在多個店鋪的形象匯報中,這里多半是最拿得出手的那個。
這些品牌的最終歸屬,可能仍然會分散在街區商業或者購物中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代表的某種時髦、生活方式、調性已經深深被這條路鍍上了一層金。
淮海中路citywalk
圖片來源:小紅書春哥
去淮海路插旗
不同于安福路調性人群的某種默認屬性,淮海路的基因很雜。
有富貴范兒也有流動客,有潮流人士也有牛馬成群。在這樣一個核心地段的街區,我們看到很多計劃進入購物中心的連鎖品牌,仍然會把首店或者旗艦店開在這里。
這里不是分價格和檔次,而是更像一種天然的廣告位,告訴全上海或者全世界會關注國內商業的人,Hey!
我們要承認街區的某種展示性,確實由于購物中心的格子間,就像所有品牌都在強調展示面、外擺、門頭,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條好的流量街區信手拈來的優勢。
從Gentle Monster到LOOKNOW PARK,從emis到紅樓冰淇淋,從H&M到Theory,從山下有松到雅瑩布廊Boulang…并不是所有品牌都看好淮海中路,這里不是從風頭和投資額度、商業模式去考量選擇,更多的是,背后需求的邏輯。
淮海路上的品牌
圖片來源:小紅書HAUS NOWHERE、sprige、括弧應angle spo、FashionCatcher
說人話就是,看得上的位置商場不給,看不上的商場想要。
怎么辦呢?那就去淮海中路,環Iapm高端商圈插個旗,證明自己是誰,多牛。通過這種展示自我,并且自食其力建立銷售、品牌、話題內容的方式,重新贏得需要的談判機會。
MASONPRINCE廣州東山口店
圖片來源:小紅書何加號
去東山口凹造型
國潮的風結束了嗎?沒有停下來,但確實冷靜了很多。
當我們看到租下獨棟的MASON PRINCE在上?;春V新烽_出上海首店的時候,我們似乎能瞥見某種共同性。來這里開店的品牌,一定不是圖馬上賺大錢,而是圖名聲更多一些。
比起上?;春V新啡蛐缘臉撕灪陀绊懥?,廣州的東山口,顯得更文藝和潮流標簽化。
所以在這里開店的品牌分為兩種:第一是融入集體,夯實自己,比如大部分國潮主理人品牌;第二是站在這里,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比如Aesop、Undefeated、Army Logic...
圖片來源:小紅書lady嘉嘉?
圖片來源:小紅書李干嘛
我們會更關注第二類品牌,因為這些品牌把這里更多當成了一個“凹造型”的場地,我們能從中更多看到品牌的趨勢、想象和能力。
Aesop借著歷史古宅洋房,傳遞出品牌持續維持的某種獨立性和文化清冷氣質;Undefeated通過融入街區,展示出雅戈爾重新收購整頓后新的路線和表達;ARMY LOGIC則通過鬧中取靜的庭院,用一種禪意和漫不經心,弱化了團隊職業化服飾零售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小紅書Jy小酒
在一個看似野蠻生長,但又極具標簽性的街區,品牌會比在一個定位明確的商業里擁有更多的探索空間,或者叫發揮機會。
在商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充分的探索反饋,以及低的試錯成本是非常珍貴的。
其實品牌在街頭或者在室內,取決于當下目標客群的需求,以及品牌渴望營造的氛圍,街區更能提供的是一種三分旅游、三分遛彎,還有四分感受當下的活人感。
打開門做生意,自然流量到底挑不挑人?要花園草坪,還是要車水馬龍?
過去的一周,大家拼命討論上海太古匯LV巨輪的同時,也有人開始談到開放和封閉性的問題。
一個巨物的界面,始終會給人造成某種壓迫感,哪些地表屬性的內容更適合遠觀,哪些更容易讓人想要靠近探索呢?這就會聊到傳統打開門做生意的思路,以及誰最喜歡自然人流?
簡單說,現在品牌眼里的消費者大致氛圍,消費剛需和NPC。開在街頭的品牌,不管是零售還是餐飲,吸引的這些NPC,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很多傳統購物中心的價值屬性。
MaisonMargiela Tokyo
圖片來源:小紅書六六私享家
在網絡發達的當下,一間店鋪基本可以通過審美和調性,去充分捕捉自己的NPC。
這些氛圍組,會幫助品牌呈現出一種想要的“氣場”,外擺坐滿人,才是最終的裝修效果,櫥窗和貨架邊穿梭的人充滿活力才是品牌要展示的全部畫面。
廣告BIG IDEA逐步被取代的年代,是NPC模式的時代,當初星巴克的小綠杯大費周章調整策略和廣告,然后把產品藏在傳統店鋪中,或許還不如大膽開出一家特別的快閃店,甚至小攤位,去凹造型、去發言、去交朋友。
街頭的流量是最真實的反饋,我們去一家餐廳可能要裝一下,去一個購物中心可能會收拾一下,但走在路上大部分時候都是松弛、自然、生活化,這樣的我們是沒有被引導、刺激、扭曲的自我,偏愛和無視才顯得更加真實。
圖片來源:小紅書benate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我們看到更多品牌開始追求Less is more,本質上就是減少預設,把反饋和調整的權力,交給時間和市場。
自然的客流和客質只能保證大概能活下去,能活多久,是生生不息還是茍延殘喘,取決于,與街區日常融合的速度。
同樣是咖啡店,有的品牌要留在大馬路轉角的小巷子里,有的要留出一片花園深處的小洋房,有個餐廳卻只需要面朝大街,簡簡單單。
我們很難把如此細節的生活轉場,融入一種標準化的建筑,這也是為什么,有的餐廳只能在街頭,有個服裝店進了購物中心就變味了。
不只是外擺,不只是設計上的裸或者自然綠植,而是前進和后退的分寸,張揚和內斂的人生角色切換,時代復雜起來,人更渴望追求純粹和簡單,但本身我們依然需要面對復雜的信息和挑戰。
圖片來源:小紅書Aki
所以,街道獨立的鋪位,營造單一界面的形象、產品,有時候反而能幫助人們在某個時間點停下來享受。
當更多的品牌走向街區做生意,已經不再是拘泥于自然客流的消費,更多是看重一種連接性,擴展的界面和互動。
“街鋪化”趨勢的背后,是生活進步的趨勢
回顧整個商業消費的發展,從巴黎大街,到東京銀座,從奢侈品到街頭潮牌,似乎都是從街頭開始的旅程。
在不同城市的發展中,這些品牌逐步走出了不同的連鎖之路,有的是不斷孵化新的品牌去感受市場,有的是加強標準化不斷擴張。
LE LABO開在紐約Nolita區的第一家店
圖片來源:品牌官網
回到國內,過去地產高速發展的商業時代,酒店、百貨、購物中心都在商業地產中不斷吸納著每個階段的品牌和消費品。
從前,我們去酒樓的配套餐廳喝早茶吃大餐,去行政酒廊感受氛圍。后來,我們去酒店樓下或者組團的購物中心消費,感受一站式和多樣化。
現在,全面的過剩,不只是場地、地段、還是品牌、內容。同質化會自然淘汰一部分商家,但同時也會迫使更多的人做出改變,比如重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達、差異化。
就像我們喜歡成都的玉林,很大程度是喜歡那種稍加修飾的活人感;我們喜歡東京南青山,也是喜歡那種富養社區的游逛節奏帶來的生活方式體驗;還有深圳深業上城的三樓屋頂,連著蓮花山步道何嘗不是一種空中街道。
成都玉林街頭 東京南青山、深業上城外街
圖片來源:小紅書:時令鮮活的小餛飩、種一個dough、Nicole
人們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之后,就會開始希望這種內容的體驗,盡可能的附近化、便利化、細分化、多樣化。
所以,我們看到小眾香氛、手沖咖啡、創意包袋、文創家居,開始占領街頭,又不斷被挖進購物中心,然后變成不同側重點的樣子去呈現。
街頭的那種開放和互動,會免去目的性消費的啟動負擔。
當很多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最沒有負擔的交流方式,不要熱情的店員,不要拿著導航辛苦地找一家店,不要對比深度理解,就看看。
巴黎街頭的百年廚具店
圖片來源:小紅書烘焙小手格蕾絲??
這個時代,很多信息和故事的興起,都是源于“我就看看”。多少博主的內容,是因為一次偶然地看看,戳中的淚點和共鳴?然后再看看?
所以街區特有的少修飾、多開放,讓更多品牌逐步找到了紅海之外,新的挑戰點,也讓更多行業內外的人重新喚起了想象力和發揮空間。
我們為什么喜歡首爾,喜歡它們富有想象力的咖啡廳和雜貨鋪,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圣水洞的潮流品牌,在新堂洞的各地美食碰撞和新表達,都被無限包容下來,并且帶著喜歡他的人一起玩,這或許不能搞出多大的產值,但一定是有趣的話題。
首爾新堂洞
圖片來源:小紅書call me曲珍
后記
并不是說,街區就一定比購物中心好,而是品牌的來來去去,讓我們看到,當下時代的消費者追求的多樣性和潛在需求。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比從前大家都自由戀愛,在街頭遇到,在校園遇到,在咖啡館攀談,然后發展,后來社會發展關系網擴大了,復雜了,人們開始組織各種相親活動、設置各種相親條件,比如985或者海歸,比如大廠還是創業家。
再到現在,人們開始接受關系的多樣化,更關注自我的感受,而不是社會認可的關系本身,于是發展戀愛變成了,可以只戀愛,可以在更多共同愛好的社群中交往,可以只享受AI賽博朋克的情緒戀愛。
這一切甚至不需要放在一個維度去比較。
不管是品牌,還是消費者,當下的時代,已經提供給我們足夠的空間,不再需要刻意局限自己屬于什么派系、來自哪里、什么風格、什么走向…
還有更多的,未被定義的,未成群結隊的需求和社群,還在等著被勇敢表達,享受和嘗試。
本文轉載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獲授權,版權歸感性城市SCity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