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惹爭議,中產超市還能怎么開?

圖片來源:pexels
所謂“歐洲原產”也不能說它純詐騙,但產自歐洲的冷凍炸雞和預制薯條,你看半天也沒看明白優勢在哪。
你對著琳瑯滿目的‘’進口冷凍食品”,有三分失望七分費解——
“在英國是流浪漢也逛得起的窮鬼商超,咋到了國內也要安上中產title收割我的錢包?”
Iceland,用中產的價格賣窮鬼的食物
6月28日,Iceland中國首店宣布線下試運營開業。
作為一家冷凍食品專賣超市,Iceland的社交媒體介紹首先是“英國品牌”,其次是“留學生鐘愛”。
要說留學生鐘愛Iceland也沒錯,畢竟這個超市也在不少人“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救過他們一命。
曾在英國留學的小桓是Iceland的“間歇性忠實客戶”。每一次她意識到“得開始省錢”的時候——比如一次長途旅行之后,她就會去買Iceland的食品:1英鎊的披薩、芝士蛋糕隨處可見,3磅就能買30個雞蛋。小桓最常買的是Iceland的凍海鮮,10磅三大包,里面有魷魚圈、小蝦仁、蛤蜊、扇貝,她能吃三個月,煮湯往鍋里一丟就可以作為一天的蛋白質來源。
小桓對Iceland食品的評價是,能吃,但算不上好吃。海鮮極腥,便宜布丁像“粉末沖出來的假果凍”,“明星產品”炸雞、披薩,主打的是“高熱量、餓不死”。所以Iceland只能短期吃,捱過一段沒錢的日子就要趕緊去其他超市換換胃口。
老留子新留子們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這么一個“讓勉強溫飽階層填飽肚子,讓領社會福利的居民能吃上快速熱飯”的超市,開在中國到底有誰會去。
“莫不是一種新時代的憶苦思甜飯?”
Iceland在北京開業后的短短三周內,收獲了一大批“來了,再也不會來”的評價。
Iceland在努力擺脫過于“深入群眾”的形象。比如強調英國出身,你知道它想表達的是某種紅磚墻、綠草坪的英式老錢或中產格調,整個超市是紅白配色加遮陽棚小推車做的食品貨架。
因為冷凍食品在整個超市占比超過60%,Iceland入駐國內后還將自己定位為超市里的“凍品專家”——“不賣新鮮食品”變成“凍品專家”,專業度就上來了。
同樣是歐洲窮鬼超市,奧樂齊轉型成功,為啥到了Iceland就行不通?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冷凍食品在中國普及度不如歐美高。但打工人這兩年也學會了把一周7天的飯菜分裝冷凍做成糊弄餐;山姆、盒馬們的冷凍芝士牛肉卷、冷凍榴蓮蛋糕也是老網紅,冷凍食品并不是全無銷路,還被視為國內食品業的增長點。
但Iceland的問題是,當打工人對冷凍食品的追求已經從快捷便宜轉向營養和豐盛,它在國內做到了既不便宜,也不營養和豐盛。
你去盒馬、山姆買冷凍食品,買的首先是中產囤貨的體驗感。
最會過日子的中產都在買冷凍,理由之一是能更具性價比地買到海鮮等等貴價食材,比如帝王蟹腿、加拿大北極甜蝦、深海魚。
冷凍品里離不開的一大品類是“進口產品”,平常吃不到的“全球風物”,都能靠冷凍的方式運到你的餐桌上。
比如山姆的冷凍蔬菜就標注了“西班牙進口”,一大包里面有切好的西藍花、胡蘿卜條和玉米塊。特地從西班牙把菜凍好了運過來看起來多此一舉,也確實沒能提升味覺體驗,吃過的人評價,“像在吃泡發了的干尸”。
但你依舊靠著冷凍,把普通的食物吃出了差異化、吃出了國際化,吃出了命運共同體的味道。
山姆、盒馬們靠著國際化的獨特選品,和研發供應鏈的“爆款”能力給你提供了充足的情緒價值。
但你逛爛了Iceland Lab,也很難找到這種“假裝中產”的夢幻感。
首先是東西少。6800平方米的超市里只有600多個SKU,逛得快,5到10分鐘就可以走完全場。 對比起來,一般商超的SKU數量在1萬到1萬5左右,一些地區羅森便利店的SKU數量也能達到2500個,在Iceland這樣一家超市你能買到的商品不及便利店的1/4。這是由于Iceland在線下選品上采取“爆品策略”,Iceland lab總經理孟虎曾對界面新聞介紹。
“新消費”的意思是什么老產品都可以重做一遍。冷凍也一樣,山姆們把冷凍和健康概念綁在一起,甜品做低糖的、水餃做低GI的,就成了“特別專供款”。但Iceland顯然還沒學習到中產商超們的這項精髓,“待爆款”的清單里除了冷凍披薩、冷凍炸雞、冷凍薯條,就是冰淇淋和冷凍甜點。
圖片來源:小紅書@黃鼠狼狼
“花60買塊冷凍披薩,我為什么不去吃達美樂?”
在中產商超做“高端冷凍產品”前,冷凍食品長期以來的形象是,便捷、便利、便宜。
換句話說,很少有人會認為在味道和營養上冷凍食品有任何優勢。畢竟中國人從小到大,家里的冷凍柜除了不知道哪年放進去的臘腸熏肉,就是剩菜。能吃新鮮的不吃冷凍的,是你媽不容置疑的教誨。多年前三全推出高端速凍水餃,就被批評違背了中國人吃餃子的天性——現包現下的才是值得當成一頓正餐的餃子,速凍的只能叫“口糧”。
作為“基礎食物”的速凍餃子不管丟掉什么,也不能丟掉它便宜的優勢。
而Iceland的尷尬在于,它在賣缺乏特色的“基礎食物”的同時,也沒做到傳統冷凍食品的超低價。
雖然宣稱“1英鎊”披薩也搬到了國內,但只有線下少量臨期貨真的做到了1英鎊左右(9塊9人民幣),且常常斷貨。而Iceland網店中的“奢華瑪格麗特披薩半成品”單價59.5元,2包900g的半成品薯條售價79元,兩盒Iceland自營的“格蕾絲香草冰淇淋”則賣到了99元。
除了凍品,Iceland店里售賣的谷物棒、方便面、越南進口的番茄焗豆罐頭,也大多在20-30元價位。
點開Iceland線上門店,每樣商品名都標注了“進口”、“奢華”,和你不認識的某個歐洲小城產地,看內容是你多吃一口都是違背了五千年中華美食血脈的程度。
為了讓超市更符合國人口味,降低供應鏈價格,Iceland也在超市里擺了不少國產商品,包括東來順、聚寶源、正大雞塊,里里外外寫著“地道”,和“大潤發同款”。
中產超市們狂卷“健康花哨的升級版凍貨”,Iceland做到了普通,但自信——既不像中產超市那樣“嚴選”和精致,也沒像大潤發那樣實惠得讓你奶也心服口服。
窮鬼超市變直播基地,中產成了免費的NPC
為什么首店開在門頭溝、為什么只有周六日開業、為什么整個超市就600種SKU,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都有一個統一的回答:
因為Iceland壓根不是一個超市。
Iceland的線下門店叫Iceland Lab,實驗室,實驗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賣貨模式:集供應鏈、MCN、AI(暫未發現用在了哪里)為一體的,帶有零售功能的線下直播基地。
所以從周一到周五,超市不對外開放,封閉直播。周末對外展出,最大的目的也不是讓你來買東西,而是增加直播間背景的活躍度。店里擺著巨型電子屏幕,每個小推車貨架前都站著一個主播,帶著自己的打光燈和手機,在直播間里激情四射地催促“寶寶們下單”。
“線下門店在整體銷售中可能占比并不高,但我們需要這樣熱鬧的氛圍,為周一到周五的直播和短視頻不斷添加新的素材。”孟虎向媒體介紹。
有人去逛Iceland,正在試吃臺試吃時,超市店員突然舉著正在直播的手機,走過來對她一通懟臉拍,問她“好吃嗎?”原來你進門的那一刻,成為“直播間NPC”的命運就已注定——“實在要來也記得戴口罩,因為稍不留神就成背景板。”
Iceland品牌從2018年開始入駐國內電商平臺,但此次開業的線下門店并不完全由英國Iceland品牌主導開業,而是Iceland品牌、首旅集團(北京首都旅游集團)、門頭溝政府一起推動的項目。
Iceland Lab門店選址在門頭溝區京西智谷產業園區內部,孟虎表示,本身也承擔一定的招商引資職能。因此,線下門店里只有三成產品真的來自Iceland自營。
“原來不是Iceland需要門頭溝,而是門頭溝需要Iceland。”
所以Iceland Lab的競品其實不是山姆、奧樂齊,而是昌平的超級合生匯、通州的環球影城。門頭溝“立足Iceland放眼互聯網”,志在打造下一個“文旅零售網紅”——Iceland開通了60多個社交媒體賬號,從3月就開始全平臺宣告“即將開業”。
結果遇冷了。
Iceland主要在抖音、小紅書平臺進行直播。7月18日中午,Iceland抖音直播間在線觀眾只有19位。Iceland小紅書官方店鋪顯示銷量最高的是99元的冰淇淋,賣出了14個,其次是薯條,銷量11。
不能怪沒人買,在國內,Iceland要闖的不只是冷凍市場。
大包冷凍品的終點是囤貨,但小象超市、多多買菜們的30分鐘即達早就已經“慣壞了”國內的打工人,Iceland在發達的即時零售面前很難為消費者描摹“囤貨”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Iceland做到了山姆的“大包”,卻沒有像山姆那樣做到和市場產品相比顯著的單價優勢。Iceland里,一些“山姆同款”產品計算單價甚至比山姆還要貴。如今逛盒馬要發明窮鬼套餐、在奧樂齊里挖掘“大牌平替”,中產們也正在變得價格敏感。
圖片來源:小紅書@CMHHH
當“用中產價格賣著窮鬼食物”的Iceland還在直播間里渲染自己的“意大利原產冰淇淋”如何奢華,中產們不想受這窩囊氣了——
“中產超市這么好當嗎?”
打著中產旗號的進口超市越來越多。
7月初,來自歐洲的Albert Wang超市也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店,定位叫做“未來有機零售商”,主要賣有機果蔬和鮮肉、烘焙——和Iceland互為補集了。開業活動是“西班牙金槍魚開魚秀”和“葡萄酒品鑒”,恨不得把高端寫在超市門欄上。但逛了一圈發現,“和鮮果美賣的沒區別”。
圖片來源:小紅書@喬伊斯
上周,奧樂齊在蘇州、無錫兩店同開。作為一家把大牌同款護手霜、洗面奶都賣到9塊9的超市,奧樂齊用貨架上超過90%的自有品牌貨,“給上海及周邊中產高性價比的體面”。畢竟自有,就意味著獨特,意味著“大潤發買不到”。
“中產超市鼻祖”山姆更是在國內狂飆開店,今年年初宣布一年要開至少8家新店——目前已經確定了7家。“周末用瑞士卷和麻薯填滿冰箱”原來是小部分人的特權,現在變成了一二線城市打工人輕松實現的日常。
“中產超市”在擴張中成了一個相當好用的概念:進口、會員、大包裝、自營、有機,任意組合搭配就成了一家合格的“中產超市”。
總是被盯上,總是被背刺,總是被拋棄
作為消費的中流砥柱,“中產”最近幾年脆弱得成了“冤種符號”,總是被盯上,總是被背刺,總是被拋棄。
“中產三件套”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包括花里胡哨的新消費概念以及能把商品賣貴的生活方式,那么多海外超市紛紛在中國市場擴張,盯上的就是廣闊的中產群體;拋棄中產也很簡單,LV將個人年收入低于300萬人民幣的用戶視為貧困群體,航空公司壓縮經濟艙空間,建設更豪華的頭等艙,購買力疲軟的中產就這樣被無情鄙視。
中產想要的很簡單啊,在一二線城市當牛馬不敢松懈和躺平,無非想要向上看齊的“生活體面”,然后就這樣被上架好麗友的山姆背叛,680塊一年的卓越會員費瞬間滑落到大潤發。
《特權與焦慮:全球化時代韓國中產階級》提到,中產被定義為“能夠維持體面生活的群體”,然而維持變得越來越艱難,在經濟下行、就業市場衰退的環境下,收入減少又不穩定,中產變得萎縮又脆弱。
“使中產團結起來的,并不是繁榮,而是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負債資產和強制過勞。”《我們從未中產》這樣形容這個不甘落后的中流砥柱。
普通人自律自強努力工作賺錢希望過上體面的生活,然后商家們用消費這張入場券給中產以安全感。
被山姆“背叛”的會中產們紛紛揚言要投奔開市客,但這家美國大賣場來華6年卻遲遲沒走出長三角,進口產品占大部分、局限于國外供應鏈的開市客面臨著“怎么讓會員續卡”的難題。
“進口、有機、預制甜品、冷凍披薩都試過了,留給中產超市的空間不多了。”
本文轉載自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已獲授權,版權歸Vista氫商業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