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背景的航旅縱橫殺入市場,究竟能整頓行業重塑秩序,還是會最終走上OTA的老路?

圖片來源:pexels
航旅縱橫,終于下場賣票了。
7月17日,航旅縱橫發文宣布,其整合了37家(現為38家)航司資源推出“民航官方直銷平臺”,銷售源頭機票,保證“0差價、0捆綁、0套路”。隨后,包括國航、南航、東航、海航等各大航司紛紛發聲表示支持,稱已在航旅縱橫平臺開展機票直銷業務,將航旅縱橫平臺作為航司官網、APP、小程序同等重要的直銷渠道推進合作。
在很多人印象中,航旅縱橫只是一個工具類應用,其實它來頭不小,背靠的是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官方背景疊加其整合能力和服務定位,不少網友將它比做“民航版12306”。
但“民航版12306”上線1個月,吐槽和掌聲齊飛。有網友質疑其目的,“又想賺錢又不想分蛋糕”“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也有網友為其叫好,認為“多一個渠道總沒壞處”“能治治那些殺熟的OTA平臺”。而在黑貓平臺上,針對航旅縱橫的投訴急速上升。截至8月18日,已經高達13000多條,近期投訴多數都圍繞機票業務。
長久以來,機票是航司、OTA、機票代理、消費者各方博弈的戰場,捆綁銷售、價格歧視等爭議也反復出現。官方背景的航旅縱橫殺入市場,究竟能整頓行業重塑秩序,還是會最終走上OTA的老路?
“源頭機票” 的價值困局:透明≠低價
切入票務市場,“源頭機票”成為航旅縱橫的大殺器。
打開APP,首頁機票欄的 “源頭機票” 紅字與直銷平臺頁面的 “買源頭機票,上航旅縱橫”Slogan以及“38+國內航空公司直銷·搜索預定”的搜索框,都在強化這一標簽。平臺反復強調的“六大承諾”——價格透明、無捆綁、執行航司退改規則、杜絕大數據殺熟、保護數據安全、報銷憑證真實,直指用戶購票時的痛點。
但用戶最先關心的價格,讓不少人意外:源頭直銷的機票并未比其他平臺便宜。以北京飛昆明的航線為例,8月每日最低票價中,航旅縱橫普遍比攜程高50-100元,僅七夕前后略低;8月12日的具體航班中,同艙位攜程票價幾乎都低5元。
機票價格差異
圖片來源:航旅縱橫(左)、攜程(右)
“源頭機票難道是不打折的原價票?” 有網友困惑,“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理應更便宜才對。”
民航專家李瀚明向「定焦One」解釋了機票價格的形成邏輯。
首先,航空公司制定底價(Base Fare)——這是機票價格的核心。航司會根據航線、季節、市場需求、競爭狀況、銷售策略等因素,為每個航班設定一個復雜的艙位體系。不同的艙位對應著不同的價格和權益,如退改簽政策、里程累積等。這個底價體系由航司掌握,并錄入全球分銷系統(GDS)。
第二步,GDS分發。在國內,這一步由中國民航信息網絡(以下簡稱“中航信”),也就是航旅縱橫的母公司完成。它如同一個巨大的“機票批發市場”,連接著所有航空公司的庫存和價格信息。
第三步,是OTA平臺和成千上萬的機票代理人從中航信的系統里獲取或者說“扒取”價格數據,展示給消費者。最終消費者支付的價格通常包括:航司底價+機場建設費/燃油附加費+平臺服務費/代理人加價。
依托于中航信,航旅縱橫可以直接對接民航業底層數據庫。不論在任何平臺,用戶購票后,行程信息通過中航信系統自動導入APP,覆蓋全網90%以上的民航乘客。但作為中航信的“親兒子”,航旅縱橫即便能夠從“機票批發市場”拿到“批發價”,最終也不一定有價格優勢。
原因在于機票行業復雜的利潤模式。
過去,機票代理人按比例收取傭金,機票售價越高,代理人傭金越多。但到了2015年,航司為了降低銷售成本、擺脫“傭金綁架”,推行“提直降代”——提升直銷比例、降低代理依賴政策,代理人傭金改為定額手續費,每張票約10-20元,甚至更低。
在“低傭金”的時代,為了生存和盈利,OTA平臺和代理人常常會通過默認勾選航空意外險、延誤險、貴賓休息室、接送機券等方式,來賺取機票主業之外的利潤。這時候,機票成為了OTA平臺的一個流量入口,它們可以自己補貼機票價格吸引消費者,再通過銷售高利潤的附加服務,如酒店、保險賺取更多受益。
因此,無論是航空公司官網還是航旅縱橫,這些直銷渠道并不意味著低價渠道。所謂的源頭機票更不能等同于“最低價”。
對于航旅縱橫來說,“源頭機票”更多體現的是其價值主張。李瀚明說,區隔于現有OTA的代理亂象,航旅縱橫想要憑借源頭機票,建立用戶的信任。
在一些OTA平臺上預訂機票,消費者為了獲得一個看起來劃算的價格,需要小心翼翼的跳過很多“消費陷阱”,包括各種默認勾選的增值服務、退改簽高額的手續費等等。對比之下,航旅縱橫的結算頁面簡潔明了,僅有票價和機場建設費兩項。
勁旅網創始人魏長仁認為,航旅縱橫選擇“源頭機票”作為切入點,是進入OTA市場的一個精明之舉。
因為,航旅縱橫的運營方是中航信,它雖然是民航業的信息基礎設施,但并不直接掌握航空公司的運力。航旅縱橫在市場上始終要面對攜程等OTA平臺的激烈競爭,它無法像12306那樣“壟斷”票源,這也就決定了它無法建立起同樣的“護城河”。它只能通過提供更透明、更專業的服務來吸引用戶,而不能通過獨家票源來鎖定用戶。
復仇者聯盟:既是抗擊OTA,也是謀求變現
航旅縱橫做機票直銷平臺,獲得了航司的集體力挺。
國航、東航、南航以及海航等航司在7月底紛紛發表聲明表示支持,口徑基本與航旅縱橫保持一致:“航旅縱橫所銷售國內客票均來自航空公司官方購票渠道,價格公開透明、無捆綁銷售、與航司規則一致、無大數據殺熟、信息安全保障及行程單金額與支付金額一致。”
據了解,擁有獨立于中航信體系銷售系統的春秋航空,也正對接與航旅縱橫直銷合作。截至8月12日,國內60余家航空公司中已經有38家與航旅縱橫達成了合作。有網友戲稱,航旅縱橫拉來了一幫“復仇者聯盟”,而“復仇”的對象就是當前的幾大OTA平臺。
航司與OTA的矛盾由來已久,核心是圍繞定價權、渠道控制權以及利潤分配的博弈,攻守之勢幾度反轉。
2015年前是“代理強勢期”:航司直銷能力薄弱,中小航司尤其依賴OTA觸達用戶,傭金比例高達票面價的3%-10%,三大航司年傭金支出一度超百億元。當時,東航董事長劉紹勇曾公開喊話:“東航不想為攜程和藝龍繼續打工了。”而2014年OTA平臺則通過低價展示與比價功能壟斷流量入口,攜程、去哪兒等平臺機票收入占比超40%。
2015年成為轉折點,航司響應國資委“提直降代”政策,發起傭金改革,強化直銷建設。OTA平臺不得不轉向“機票+酒店”打包銷售,利用酒店高傭金補貼機票低價,即交叉銷售(Cross-selling)。在這一時期,中小票代批量退出,OTA機票收入占比下降,但通過交叉銷售,OTA依舊維持了流量優勢。
民航業一直想要提升直銷比例,但據澎湃新聞近期援引一位航司管理層的消息稱,航司機票的直銷業務占比目前遠低于四成。
先是在“3·15”期間,南航、國航、東航聯合發布公告,承諾嚴打第三方平臺亂象,包括先行墊付旅客差價損失并追責涉事代理商。同時,三大航司開啟“機票互售”模式,通過官網直銷減少對OTA依賴,提升利潤空間。
4月份,南航暫停去哪兒網代理資格,理由包括違規加價銷售機票、篡改旅客行程信息、退改簽亂收費等。隨后,國航、東航跟進整頓代理封殺違規OTA。
在李瀚明看來,這次通過航旅縱橫建立一個統一的官方直銷入口,是“提直降代”戰略的延續和升級。
多年來,航司與OTA始終 “愛恨交織”。
一方面,航司對OTA的渠道依賴心存顧慮——過度依賴不僅導致終端用戶觸達權與數據控制權旁落,第三方票代的違規銷售行為更頻繁引發客訴,最終可能需航司客服承擔后續處理成本;但另一方面,航司也清醒認識到,OTA作為成熟流量入口,其用戶覆蓋能力仍難以替代,若徹底剝離合作,可能造成顯著的客源流失。
因此,對航司而言,航旅縱橫的入場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衡點。它不僅能將銷售的機票計入直銷率,符合監管要求,同時,也為航司提供了與OTA平臺更大的議價空間和話語權。
站在航旅縱橫的角度,作為一款功能性App,它也面臨流量變現的難題。利用其作為國家級GDS的獨特數據和系統優勢,將業務從信息服務延伸至交易環節,完成商業閉環,是其商業化探索最自然、最順理成章的一步。
“民航國家隊” 能否打破OTA江湖?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22年底,航旅縱橫APP的激活用戶已超過1億。在魏長仁看來,其中對價格不敏感、厭倦OTA套路的群體,易被 “源頭機票”吸引,但這部分人群的規模與市場份額仍難估算。
民航領域的資深從業者劉忻認為,航旅縱橫的優勢在于其是更加專業的航空出行APP,用戶大多是差旅人群,訂票渠道多,也更愿意嘗試新的方式。因此,航旅縱橫原有用戶比較容易轉變為訂票用戶。而其他非差旅較多的用戶,更多使用攜程、同程等知名度更大的OTA平臺,要改變他們的習慣不容易。
劉忻同時指出,差旅多的人群多為商務人士,公司有專門的訂票合作方。航旅縱橫如果能和這些企業直接開展合作的話,可以鎖定高頻差旅客。
但要與頭部OTA平臺分庭抗禮,航旅縱橫還有明顯短板。
首先在產品和服務體驗上,相比其他成熟的OTA,航旅縱橫在界面設計、支付便捷性、復雜行程(如中轉、多程)的組合能力、以及酒店/租車等一站式服務方面,尚有較大差距。
尤其是客服能力。在黑貓平臺上,針對航旅縱橫的投訴多集中于退款延遲、客服失聯、流程缺陷等方面。不少用戶稱,購票后出現出票失敗、客服長時間未接通、平臺與航司互相推諉等情況。
魏長仁介紹,對于OTA行業來說,很多用戶年齡偏大,甚至不會自己在網絡操作退票、改簽,需要電話與客服溝通,因此建立一個強大且靈活的客服團隊非常重要。另據一位接近攜程的業內人士透露,攜程的服務團隊非常龐大,人工客服需要24小時在線,也因此帶來了很高的運營成本。
其次,在商業模式上,航旅縱橫如何既保持“不收代理費”的公益性定位,又能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技術迭代和市場推廣,關系到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OTA平臺憑借多元化的營收來源,如酒店、旅游度假、金融服務等,形成了強大的“造血能力”,這使其有足夠的資本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同時,OTA與上下游產業鏈的長期深入合作,也賦予了它們更強的議價能力和資源整合優勢,能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和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相比之下,航旅縱橫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且在商業伙伴的合作廣度和深度上仍難以與頭部OTA平臺匹敵。
即便在服務體驗和商業模式上有所提升,航旅縱橫依然繞不開一個核心問題——價格。
根據《2025中國航空消費趨勢報告》:76%旅客將“價格”列為購票首要因素,僅12%關注“退改透明度”。根據目前的網絡反饋來看,航旅縱橫價格的透明度和銷售的無套路讓很多用戶動心,但面對其他OTA平臺真金白銀的優惠,用戶在多方比價還是選擇了后者。
李瀚明介紹,就算是航司自營也不等于低價,而且部分OTA平臺上的代理人有時會為了沖量而進行補貼或銷售特殊政策票,貨源來自航司直銷的航旅縱橫很難擁有價格優勢。
魏長仁進一步指出,雖然航旅縱橫有著官方背景,但也很難從航司獲得獨家優惠。
航司有著統一的票價政策。為了避免市場混亂和渠道沖突,航司會確保在所有分銷渠道發布的票價政策基本一致。如果給予航旅縱橫獨家優惠,就意味著其他OTA平臺,無法獲得同等優勢。這不僅會引發其他平臺的強烈反彈,也會破壞整個票價體系的穩定性,可能被監管部門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雖然航旅縱橫被視為‘自家人’,但它本質上與攜程們并無太大差異,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平臺。如果把獨家優惠給航旅縱橫,就違背了‘提直降代’的核心精神,反而會分流官方直銷的客源。”魏長仁說。
總而言之,從短期來看,航旅縱橫可能會分到一小部分客戶訂單,但還很難沖擊現有的OTA格局;從長期來看,國家隊的入場,分流對價格不敏感但對透明度要求高的客戶,會迫使OTA平臺在機票業務上更加規范,減少捆綁銷售等行為。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多元競爭帶來的,終將是更省心、更優質的出行選擇。而這,或許也正是航旅縱橫入局后,真正的價值所在。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忻為化名。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ID: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