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際美妝巨頭而言,想要在行業周期波動中站穩腳跟,要做的其實還有很多。

圖片來源:pexels
全球美妝消費端持續“降溫”,疊加關稅壁壘阻礙跨境貿易,推高品牌原材料、供應鏈成本,當下的國際美妝市場,正處于充滿不確定性的深度調整期。
這一點,從最新出爐的國際上市美妝集團排行榜也可窺見一二。據聚美麗統計,與去年同期比較來看,國際上市美妝集團TOP名單(注:以集團化妝品美容相關部門總銷售額為序)并未出現顯著變化,僅個別頭部企業的座次發生變動,即雅詩蘭黛與寶潔、科蒂與Puig集團互換位次。
具體來看,國際美妝上市集團TOP10榜排名依次為:歐萊雅、聯合利華、高露潔、寶潔、雅詩蘭黛、拜爾斯道夫、LVMH、資生堂、PUIG集團、科蒂。
值得注意的是,科赴因僅計算皮膚健康與美容業務,上半年銷售額20.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4.4億元),未達到上榜門檻;而高露潔因納入口腔護理、個人及家庭護理業務,上半年銷售額77.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56.79億元),成功躋身TOP3。
不過,頭部陣營的變動雖不明顯,但當我們深入剖析企業內部的業績分化、戰略調整與市場表現時,便能清晰地感受到行業深層變革所帶來的強烈信號。具體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
利潤端業績分化明顯,凈利、毛利呈現顯著“溫差”;
-
核心業務兩極分化,明星品牌、區域市場“喜憂參半”;
-
戰略調整加速推進,發力新興市場及新機會賽道;
-
財報發布前后,寶潔、科赴等多家巨頭高管換血頻頻上演;
-
內部巨震,降本增效,全球十強六個在裁員,波及超2萬人。
有人狂賺有人巨虧,利潤戰場硝煙彌漫
從各家集團財報中能夠看到,全球美妝市場正遭遇增長難題,成本高企、消費疲軟與競爭加劇形成三重擠壓,企業業績的“溫差”愈發明顯。這一點,在利潤端的反饋更為直接。
當消費者捂緊錢包、渠道成本持續攀升時,有的企業能通過精細化運營“逆勢造血”,有的卻在成本與營收的夾縫中“失血加速”,利潤、毛利的分化成為觀察行業韌性的關鍵窗口。
凈利潤冰火兩重天
與前文銷售額所呈現出的平穩態勢相比,國際美妝上市集團凈利潤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
其中,資生堂的表現堪稱“逆襲范本”,從去年同期的虧損到今年上半年凈賺90.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5億元),增幅更是高達4307.77%。
據財報透露,這一巨大的轉變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業務結構調整。資生堂砍掉了一些表現不佳的業務和品牌,將資源集中在核心品牌上,同時加大了對研發的投入,以此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此外,高露潔在2025上半年錄得19.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1.50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6.4%。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這樣的增長實屬難得。
分析來看,高露潔在口腔護理、個人和家庭護理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其產品以高品質和高性價比著稱。通過優化產品結構、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拓展新興市場,其實現了凈利潤的穩步增長。
然而,雅詩蘭黛的表現則不理想,凈虧損達3.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60億元),295.9%的下滑幅度使其成為榜單中最刺眼的“虧損王”。
據財報披露,其虧損主要源于全球旅游零售業務的下滑,尤其是亞洲旅游零售業務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此外,中國內地市場凈銷售額下滑6%也對其整體業績造成了不利影響。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雅詩蘭黛未能及時調整市場策略,產品創新速度也相對滯后,導致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
開啟毛利潤攻守戰
眾所周知,毛利率是企業“定價權”與“成本控制力”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消費分級加劇的當下,高端品牌能否守住溢價、大眾品牌能否控制成本,直接決定了利潤池的深度,毛利潤攻守戰已成巨頭角力的核心戰場。在這一指標上,各企業的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
具體來看,歐萊雅2025年上半年毛利潤為167.8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97.86 億元),毛利率為74.7%,在行業中保持較高水平。
據悉,這一毛利率表現主要得益于兩點:其一,其全球布局的供應商網絡幫助實現原材料的規模化采購,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采購成本;其二,成熟的生產技術與標準化生產流程降低了單位生產成本。同時,旗下高端品牌的定價策略也對毛利率形成了支撐。
而雅詩蘭黛雖維持著73.5%的高毛利率,但毛利潤8.8%的下滑卻暴露了其銷售端的乏力。
盡管雅詩蘭黛旗下品牌在市場上仍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但銷售額的下滑直接導致了毛利潤的減少。一方面,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其產品的銷售價格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銷售渠道的拓展不夠順暢,也影響了產品的銷量。
高露潔、寶潔的毛利率分別為60.4%、50.0%,毛利潤分別同比小幅下滑0.8%、0.9%。看似微小的變動,實則是成本與市場的雙重擠壓所致。
具體來看,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等因素都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市場競爭的激烈又使得企業難以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從而導致毛利潤出現小幅下滑。
品牌業績兩級分化,優化成生存必修課
聚焦國際美妝旗下品牌端表現來看,品牌業績呈現兩級分化,要知道,品牌是美妝企業的“生命線”,也是市場競爭的“排頭兵”。
在行業調整期,消費者的選擇愈發挑剔,品牌的“馬太效應”加劇——強勢品牌能在逆勢中搶占份額,而弱勢品牌則可能被市場淘汰出局,在經濟下行期,業務與品牌的分化似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明星品牌兩極分化
而這一趨勢,在今年上半年,各企業旗下明星品牌的表現中尤為突出。
一方面,多家企業旗下核心品牌,憑借相對精準的市場定位與穩定的產品表現,在市場低迷期仍保持逆勢增長。如,歐萊雅旗下的 Aesop、修麗可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CeraVe適樂膚在美國市場“滿血復活”。
其中,Aesop旗下產品采用天然植物成分,包裝簡約大方,符合當下消費者對于健康、環保生活方式的追求;修麗可則在護膚品領域憑借其專業的研發團隊和有效的產品功效,贏得了市場的認可;CeraVe適樂膚在美國市場的恢復增長,則主要得益于其針對不同膚質推出的個性化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雅詩蘭黛旗下Le Labo逆勢上漲,成為集團的“救命稻草”;聯合利華旗下凡士林、Hourglass、Tatcha和K18,也以兩位數增長扛起了大旗。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能抓住市場機遇,在部分品牌實現增長的同時,另一批明星品牌卻因種種問題陷入業績困境。如,資生堂旗下的醉象品牌銷售額暴跌57%,拜爾斯道夫旗下的萊珀妮出現兩位數下滑,雅詩蘭黛旗下的M·A·C亦遭遇市場冷遇,該品牌的業績波動,是導致集團彩妝業務整體下滑的主要原因。
財報顯示,醉象品牌的暴跌主要是由于其未能及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產品創新不足;萊珀妮作為高端護膚品牌,其價格較高,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對于高端產品的購買意愿有所下降,從而導致銷售額下滑;M·A·C在彩妝市場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一些新興彩妝品牌憑借其時尚的設計和親民的價格,分流了部分市場份額,使得M·A·C的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
瘦身計劃仍在進行
當市場容量增速放緩,“做加法”的風險越來越高,“做減法”反而成為生存智慧。于是乎,當下,國際巨頭們“瘦身計劃”仍在進行,即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優勢業務,試圖在存量競爭中集中火力,這種戰略收縮既是應對當下的“無奈”之舉,也是為未來蓄力的必然。
如,資生堂果斷砍掉了非核心品牌,聚焦CPB等主力品牌。作為資生堂旗下的高端護膚品牌,CPB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通過加大對其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推廣力度,進一步提升了該品牌的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
雅詩蘭黛也收縮了部分表現不佳的彩妝線,將資源重點投向護膚與香氛賽道。近年來,護膚和香氛市場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雅詩蘭黛的這一戰略調整或將有助于其抓住市場機遇,提升企業的整體業績。
科蒂則被傳出精簡大眾美妝業務,押注高端美妝部門,試圖扭轉凈利潤下滑93.6%的頹勢。高端美妝市場具有較高的品牌溢價和盈利能力,科蒂希望通過聚焦高端美妝業務,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
除出售品牌、砍掉業務外,還有部分國際巨頭選擇關停品牌的方式進行優化,如今年聯合利華先后關停美國護發品牌Aquis、高端清潔品牌REN Clean Skincare;歐萊雅旗下彩妝品牌獨角獸Lime Crime、高端韓妝品牌SHIHYO、純素品牌Vivid Draw相繼被傳出被停產。
當市場環境不佳時,“做減法” 往往比 “做加法” 更需要勇氣,也更能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通過品牌優化,企業能夠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提高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亞太成勝負手,中國遇冷VS東南亞發熱
全球化布局曾是巨頭抵御單一市場風險的“盾牌”,但在區域經濟差異擴大、消費偏好分化的當下,這面“盾牌”正變得凹凸不平。不同地區市場的冷暖交替,不僅重塑著企業的業績結構,更倒逼巨頭們重新繪制全球擴張的“作戰地圖”。
中國低迷,東南亞成增長極
亞太市場在國際美妝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該市場內部的表現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
其中,中國市場寒意明顯,雅詩蘭黛在華銷售下滑,資生堂中國旅游零售業務下跌12.4%。
究其原因,這主要是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導致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有所下降,同時國貨品牌的崛起也給國際品牌帶來了競爭壓力。
日本市場同樣表現低迷,資生堂日本業務下滑0.6%,LVMH日本市場大跌15%。
雖然,日本市場是一個成熟的美妝市場,消費者對于美妝產品的需求較為穩定,但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此外,日本人口老齡化加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妝市場的增長。
然而,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卻憑借人口紅利與消費升級,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成為巨頭們爭搶的“香餑餑”。
近兩年,諸如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科赴等國際美妝巨頭紛紛加大了對這些新興市場的投入,通過收購當地品牌、拓展市場渠道、任命印度裔高管等方式,搶占市場份額。
歐美分化,新興區域成亮點
除了亞太市場,全球其他地區的市場表現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其中,歐洲市場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如,歐萊雅增長3.4%,這得益于其在歐洲本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廣泛的市場渠道。聯合利華在歐洲市場也實現了1.6%的增長,顯示出一定的韌性。
然而,一些其他企業在歐洲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受到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的影響,銷售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美洲市場同樣是“冰火兩重天”,其中聯合利華下滑4.4%,高露潔拉美、北美市場雙雙下跌,而Puig集團美洲市場狂漲11.5%,拜爾斯道夫美洲增長2.5%。
據財報透露,Puig集團在美洲市場的業績表現,主要得益于其精準的市場定位和有效的營銷策略;拜爾斯道夫在美洲市場的增長,則得益于其在個人護理領域的深耕,旗下妮維雅等品牌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可以看到,新興區域正在改寫全球美妝市場的增長格局,國際美妝巨頭們紛紛調整戰略,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投入,以尋找新的增長點。
洗護、數字化成為國際巨頭“新獵場”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國際頭部美妝集團在鞏固核心業務的同時,也正積極布局新的賽道,以搶占市場先機。
在區域市場方面,如前文所述,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成為了“必爭之地”,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望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在細分領域方面,洗護發、小眾香氛等成了巨頭們爭搶的“香餑餑”。從投融資情況來看,2025年以來,不乏有聯合利華、LVMH集團等美妝巨頭們旗下的投資部門,投資洗護發品牌。
此外,在技術層面,國際美妝巨頭對前沿科技、數字化等領域的投入持續加大,期望以此構建新的競爭壁壘,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這一點,從近期相關高層變動的情況,如科赴新設立首席技術和數據官,雅詩蘭黛新設立的全球睡眠科學顧問等,就可以明顯看出。
綜上種種,在本次國際十強TOP榜中,可以看到,頭部陣營的平穩表象下,行業深層變革的信號清晰可辨。
業績維度,企業不再只拼銷售額規模,凈利潤穩定性、毛利率把控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分化態勢凸顯企業運營能力的差距;戰略維度,“做減法”與“做加法”并行,品牌端精簡非核心資產、聚焦主力品類,技術端加碼前沿科技與數字化,區域端平衡成熟市場與加碼新興市場……
回到眼下的市場競爭格局中,國際美妝巨頭雖陷短期困境,但品牌積淀、研發實力和全球市場規模仍在。對于國際美妝巨頭而言,想要繼續留在牌桌核心圈并實現持續增長,從而在行業周期波動中站穩腳跟,要做的其實還有很多。
注:本文中匯率為1歐元≈8.33元、1美元≈7.19元、1日元≈0.049元
本文轉載自聚美麗(ID:jumeili-cn),已獲授權,版權歸聚美麗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