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高刷,蘋果不敢“擠牙膏”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蘋果發布會亮相8大新品,其中包括四款新機: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以及iPhone Air。
你可能會問:又是一年一度的蘋果發布會,這次能有什么不一樣?手機新品確實有些不同。
最大的變化是蘋果推出了全新的Air系列,同時砍掉了Plus。Air系列主打一個“薄”,厚度只有5.6毫米,光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想象一下,相當于把你現在用的手機砍掉40%的厚度。
有渠道人士表示,Plus系列定位比較尷尬,想要大屏的用戶直接買Pro Max了,Plus卡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而輕薄旗艦市場此前被三星Galaxy S系列占據,蘋果確實缺席了這個細分市場。
但Air系列有個關鍵問題——它只支持eSIM,沒有傳統的SIM卡槽。此前市場判斷,蘋果只能等待中國批準智能手機使用eSIM。那么,eSIM在中國大陸地區的落地進度如何了?
從蘋果官網的信息來看,國行版可以正常開售購買,只是eSIM的注冊需要花點時間——因為eSIM目前支持開卡的運營商只有中國聯通一家,且需要線下辦理。
iPhone 17其他機型的國行版依然支持傳統SIM卡。
Air系列之外,17系列最大的亮點就是標準版大升級。往年的標準版多是常規升級,但今年,全系120Hz高刷、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全系256GB起步、前置攝像頭升級到1800萬像素,都是亮點??磥?,蘋果為了提升銷量,終于不再“擠牙膏”了。
此外,iPhone 17系列的升級和重要信息還包括:
Pro系列大改版,頂部采用貫穿式攝像頭模組;
材質上,Pro系列從鈦金屬改為航空級鋁合金,Air系列反而用上鈦金屬;
標準版搭載A19芯片,Air和Pro系列搭載A19 Pro芯片;
信號方面,Air系列首搭C1X基帶和N1無線芯片,其他型號均為高通基帶;
9月12日晚8點開啟預購,9月19日全面發售。
蘋果現在的江湖地位可以概括為:全球強勢,中國承壓。在全球市場上,蘋果總出貨量排名第二(據IDC數據),在高端市場(批發價超過600美元)更是穩居榜首(據Counterpoint數據)。但在蘋果的第三大區域市場大中華區,它的市場排名已經降到第五。
從公司層面看,蘋果今年過得有些跌宕起伏:上半年股價跌了將近20%,“主要原因是關稅擔憂、中國市場競爭加劇,還有AI布局的滯后”,一位關注美股市場的投資人分析補充道,直到7月發布的新一季財報表現超預期,股價才有所提升。
然而,9月10日iPhone 17發布會后,蘋果股價下跌1.6%,收于234.35美元。上述投資人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這次新品缺乏突破性創新,且發布會對AI功能著墨不多。截至美股當天收盤,蘋果市值為3.48萬億美元。
iPhone 17的銷量變得尤為關鍵,尤其是Air系列能不能被市場接受?中國市場還能不能挽回一些份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會影響蘋果接下來的走向。
除了Air,標準版升級最大
蘋果這次最大膽的決定,就是推出全新的Air系列。
這不僅僅是換個名字那么簡單,Air沒有“17”的前綴,說明蘋果把它定位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而且對這個系列很有信心,認為它會是個長壽系列。
作為“最薄”iPhone,Air機身厚度只有5.6毫米。但輕薄是有代價的,由于機身太薄,Air系列沒有傳統的SIM卡槽,只支持eSIM。
雖然這么薄,Air還是上了120Hz高刷新率屏幕、超瓷晶面板,以及3nm工藝的A19 Pro芯片。也就是說,其他機型有的,Air也都有。
Air系列還首次搭載了蘋果自研的C1X基帶芯片和N1無線網絡芯片,可見,蘋果在擺脫對高通等供應商依賴的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這次iPhone 17系列最讓人意外的升級可能就是,標準版補齊了一直被詬病的短板,例如,終于用上了120Hz高刷屏。
要知道,蘋果從iPhone 13 Pro開始就有120Hz屏幕,但一直限制在Pro系列上,這次終于下放到標準版。在安卓手機普遍120Hz的今天,此前的60Hz確實有些說不過去了。
iPhone 17 Pro系列
圖片來源 :蘋果官網
Pro系列最顯眼的變化就是攝像頭模組。蘋果放棄了此前的方形攝像頭設計,改為在頂部區域采用貫穿式攝像頭模組。這個設計是為了給更大的傳感器騰出空間。
攝像頭升級也是Pro系列的重頭戲。后置三攝全部升級到了4800萬像素,最長200mm等效光學長焦,數碼變焦最高可達40倍。
材質上也有變化,Pro系列從鈦金屬回歸到了鋁合金。蘋果的理由是鋁合金散熱更好、成本更低、重量更輕。
散熱方面,Pro系列終于引入了安卓廠商使用的均熱板冷卻系統。
產品之外,蘋果AI也非常受關注。iPhone 17系列全系搭載iOS 26,支持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但這個“支持”是有區域限制的。
根據蘋果官網信息,Apple Intelligence目前支持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言。在這些支持地區,iPhone 17用戶可以體驗到完整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包括智能寫作助手、實時翻譯、圖像生成等。
但中文并不在支持列表中。對此,蘋果官網仍顯示:“為Apple智能預備好”。也就是說,國行Apple Intelligence具體推出時間未定。
最后看定價,iPhone 17系列整體策略更精細:全系都從256GB起步,這算是一個實用的升級;Air系列7999元的起售價正好填補了標準版和Pro版之間的空白;Pro Max還新增了2TB版本,售價高達17999元,明顯是針對專業用戶的。
全球市場:iPhone 17會大賣嗎?
“新一代iPhone會大賣嗎?”每次蘋果發布會后,這個問題都會被拿出來討論。但今年的情況的確有些特殊——全球不同市場對iPhone 17的接受度可能會出現明顯分化。
先說全球大盤。摩根大通的最新預估透露了一些積極信號:其將2025年下半年iPhone 17系列的組裝量預估,從之前的8500萬部上調至9400萬部。這個數據與2024年下半年iPhone 16系列的組裝量同比持平。
這側面反映出市場對iPhone 17系列的預期:雖然沒有期待爆發式增長,但至少認為能夠維持與前代相當的銷量水平。渠道人士陳力補充道,考慮到當前智能手機市場的成熟度和用戶換機周期的延長,這已經是相對樂觀的預期了。
分市場看,美洲市場尤其是美國是蘋果最穩固的基本盤;歐洲是第二大收入來源,份額穩定且略有增長;中國市場很重要,但近年來波動比較大;日本是成熟穩定的市場;亞太市場增長潛力最大。
數據來源:蘋果財報,統計期間為2025財年前三季度累計(2024年10月1日-2025年6月28日)
注:Americas包括美國、加拿大、拉美;Rest of Asia Pacific包括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韓國等
iPhone 17在美國市場的情況相對樂觀,這主要是因為運營商的大力促銷還在繼續。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美國市場的情況:運營商渠道(包括實體店和網店)是iPhone銷售的絕對主力,占比約70%。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美國三大移動運營商AT&T、Verizon、T-Mobile,持續推出力度不小的以舊換新計劃,最高補貼1000美元。雖然這些補貼通常分24-36個月發放(美國的合約機制),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明顯。
“特別是對iPhone這種高端手機,分期付款大大降低了用戶的購買門檻。”陳力表示。蘋果在美國高端手機市場占主導,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
數據驗證了這一點。IDC顯示,2025年二季度,蘋果在美國市場出貨量增長14.8%,在前五名廠商中增速最快,份額穩居第一(47.6%)。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關稅影響。市場預期蘋果可能獲得關稅豁免,那樣,iPhone 17在美國市場可能賣得更好。
蘋果2025財年第三財季因關稅支出約8億美元,并預計第四季度為11億美元(假設關稅不變)。市場預期,如果關稅政策有所緩解,能降低成本,為運營商提供更大的促銷空間,提升iPhone 17的價格競爭力。
歐洲市場的情況比較復雜。“歐洲用戶現階段對iPhone的接受度還是相對穩定的,但蘋果面臨不小的壓力。”某手機廠商海外業務從業者張智稱。
最直接的壓力來自監管。DMA法案(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帶來的合規成本確實不小——強制側載、第三方支付、App Store壟斷限制等,蘋果已在2025年4月被罰款5億歐元。
對銷量影響更直接的是整體競爭環境的變化。雖然歐洲高端市場仍由蘋果+三星主導,蘋果總排名第二,僅次于三星,但中國品牌的影響力在上升。小米排名第三,市占率達到19%,榮耀雖然排第五(份額3%)但實現了11%的增長,這可能會分流一部分價格敏感用戶。
發達市場的iPhone增長空間已經有限,新興市場是iPhone 17的增長希望。
從財報來看,蘋果在亞太區的收入是所有地區中增長最快的,其中印度和東南亞表現突出:印度消費者對iPhone的需求持續上漲,蘋果在東南亞的高端手機市場增長勢頭也很明顯。
不過,張智表示,蘋果還需在渠道方面加大投入。蘋果在東南亞的官方實體門店很少,主要依賴線上平臺和授權經銷商賣貨。
在蘋果的美洲區域中,拉美市場的波動比較大:阿根廷與智利持續增長,此前表現最好的墨西哥、巴西則出現下滑。
中東非洲地區雖然體量相對較小,但增長潛力不容小覷。土耳其是蘋果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市場,蘋果在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的營收也在增長。
這些市場代表了蘋果未來增長的方向,但iPhone面臨的挑戰也很現實:這些市場政策復雜、消費者普遍價格敏感,而且中國品牌攻勢很猛。在張智看來,iPhone 17能否在新興市場取得突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蘋果能否在保持品牌溢價的同時,重視本土化。
中國市場:eSIM有突破、AI還沒來
中國市場可能是iPhone 17銷量最不確定的地區,因為面臨兩個“雷區”:eSIM的“水土不服”和AI功能的“跳票”。
摩根大通上調iPhone 17生產預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中國將允許Air版使用eSIM。否則,按照供應鏈的估算,這可能導致360-420萬部的銷量損失,約占iPhone 17整個生命周期銷量的2%。
要知道,自2015年中國推出手機實名制以來,智能手機就被禁止使用eSIM。而美國版iPhone從iPhone 14開始就已經全面取消實體SIM卡,只支持eSIM。這一次,為了做“最薄的手機”,蘋果在iPhone Air機型上決定全球統一只支持eSIM。
從目前的消息看,在最需要挽回份額的中國市場,蘋果確實爭取到了eSIM在中國的落地,iPhone Air也將在中國銷售,但依然有門檻。
根據蘋果官網,目前,iPhone Air的eSIM只能通過中國聯通開卡,而且必須本人攜帶身份證到線下營業廳辦理,不能線上開通。
這意味著,想買iPhone Air的用戶,要么本來就是聯通用戶,要么愿意為了這部手機換運營商。
短期內,這可能會影響iPhone Air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但長遠來看,中國eSIM政策的開放有助于蘋果實現全球產品線的統一,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復雜的eSIM,中國市場還面臨另一個挑戰——Apple Intelligence在國行版的推出時間仍然不確定。
根據彭博社Mark Gurman9月報道,蘋果正在與阿里巴巴和百度合作,預計在2025年底前通過iOS 26.1或iOS 26.2將Apple Intelligence引入中國市場,但具體時間仍不確定。
也就是說,iPhone 17系列和Air系列在中國首發時(9月19日),無法提供完整的AI功能體驗,用戶需要等待后續的iOS更新。
這個“跳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AI功能本來是iPhone 17的核心賣點之一,缺失這個功能等于失去了與競品的差異化。相反,國產品牌在AI領域的攻勢越來越強。華為有盤古大模型和自研AI芯片,在中文理解和生成上可能優于蘋果AI;小米的澎湃OS深度集成AI功能,小愛同學持續進化;OPPO和vivo在AI攝影、AI助手方面投入加大。
近半年,中國市場用戶對AI的預期因為DeepSeek等產品的普及,被持續拉高。遲到的蘋果AI能否達到甚至超越本土廠商的體驗,是個問題。
在中國市場,蘋果還要應對份額持續下跌、華為強勢回歸帶來的壓力。
根據Canalys數據,今年二季度,華為重回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市占率達到18.1%,而蘋果的份額下滑至13.9%。這是華為自2021年以來首次重回榜首,也是蘋果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最低份額。
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在高端市場的強勢表現,更是直接沖擊iPhone的傳統優勢領域。特別是在影像、續航、快充等方面,華為已經有了明顯的技術優勢。
華為的回歸,也帶動了整個國產品牌的信心提升。小米、OPPO、vivo等品牌都在加大對高端市場的投入,豐富各種本土化的AI功能,試圖降低用戶從iPhone遷移到自家品牌的成本,抓住蘋果相對疲軟的窗口期。
如果AI功能能及時推出,iPhone 17還有機會在中國市場重新找回競爭力,否則,蘋果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市場份額流失。
結語
綜合來看,iPhone 17的銷量前景高度依賴政策環境的變化,且區域分化明顯:美國市場相對穩定,歐洲市場謹慎樂觀,新興市場有增長潛力,中國市場面臨極大挑戰。
這種分化背后反映的是:在成熟市場,蘋果需要應對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和競爭加劇的壓力;在新興市場,蘋果需要平衡高端定位與市場滲透的關系;在中國市場,蘋果則需要在全球化策略與本土化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iPhone 17的發布正值智能手機行業的關鍵轉折點。AI技術的快速發展、eSIM等新技術的普及、地緣政治環境的復雜化,都可能影響行業格局?,F在考驗的是蘋果面對這些變化的適應能力。而iPhone 17的成功與否,將決定蘋果在AI時代的走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力、張智為化名。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