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感質價比并進,智慧系統助力壽司郎拿下中國市場?

圖片來源:unsplash
誕生于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的回轉壽司,正在重返中國消費者的視野。
商場“排隊王”,5年僅開60+店
壽司郎店內環境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但排隊人數依然沒有減少的跡象。
下午4點半左右抵達的悠悠(化名)告訴紅餐網,她雖然已提前在手機上預約取號,但到了現場還是被告知需要等候三個小時左右。為了能好好排隊,她特意吃了點東西、墊過肚子才過來。
這種排隊盛況似乎是壽司郎獨有的。當日下午5點左右,紅餐網走訪了美林天地購物商場的所有餐飲門店,發現大多數餐廳要么勉強滿座,要么空位居多。其中一家同樣主打壽司的日料店,上座率不到5成。
壽司郎的火爆場面不止出現在廣州。
據報道,壽司郎北京首店開業當天,現場排隊達到了1500桌,中午過后預約的等待時間一度超過10小時。
眼下,這股排隊熱潮仍然不減。壽司郎小程序顯示,從9月3日算起,北京西單大悅城店未來三周的用餐時段均已約滿。
今年,珠海、杭州、蘇州等城市部分門店開業時也曾大排長龍。
社交平臺上,粉絲親切稱呼壽司郎為“郎的誘惑”。其官方小紅書賬號坐擁106萬粉絲,發布的帖子經常獲得千贊甚至萬贊,#壽司郎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討論度和號召力可見一斑。
相較居高不下的熱度,壽司郎的開店速度并不算太快。
2021年9月在廣州東方寶泰購物廣場開出首店后,壽司郎一直在南方打轉,直到2024年才北上首都。官方小程序顯示,截至目前,壽司郎在內地共有63家門店,覆蓋13個城市,其中廣州18家、深圳11家,北京10家。
中國飯店協會日本料理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鮨東等多家高端日料餐廳主理人趙剛告訴紅餐網,壽司郎緩慢擴張的做法主要源于日本餐飲企業的求穩基因,“在沒站穩之前并不急于擴張”,同時還借此打造了市場稀缺性,進一步推高了熱度。
他也提到,品牌在達到一定市場聲量之后,勢必會加速開店。最近兩年,壽司郎的開店速度肉眼可見地提了上來。
以北京為例,2024年8月,壽司郎在西單大悅城開出北京首店后,三個月里連開三家。熱度加持下,今年又新開了7家,平均一個月一家。
大本營廣東的開店勢頭同樣火熱。
據紅餐網統計,今年以來,廣州新開了3家壽司郎,另有一家正在圍擋裝修期,深圳、珠海也有新店開張。
除了廣東和北京,壽司郎的一些動作也暗示著,其正在向華東市場深入。
如今年7月、8月,蘇州、杭州分別新開了一家店。寧波萬象城同樣出現了壽司郎的圍擋,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迎來城市首店。
寧波首家壽司郎已立圍擋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帶火回轉壽司,壽司郎究竟做對了什么?
回轉壽司這個品類,中國消費者并不陌生。早在十多年前,國內就火過一批回轉壽司品牌,但很快就熄火了。
典例如禾綠回轉壽司。這家成立于1997年的中國本土壽司品牌,風靡于2010年前后,高峰時期曾開出超200家店,是許多80后、90后的回憶。但近年來陸續撤出華東幾個主要城市,基本已經退守深圳總部。據紅餐大數據,禾綠回轉壽司目前只有不到50家門店。
而現在,隨著回轉壽司再度翻紅,甚至連國內的餐飲巨頭也下場搶奪市場。
8月1日,海底撈旗下新品牌“如鮨”壽司首店在杭州開張,從其大屏點單、傳送帶傳菜,安排多個單人或雙人卡座的模式上,都能看到壽司郎的痕跡。
為什么才進入中國市場不到五年的壽司郎重新帶火了回轉壽司?很重要的一點或許是壽司郎始終給人一種新鮮感。
從SKU來看,壽司郎提供了超過100個單品,部分門店的SKU能達到200個。除了主打的壽司,還有面食、甜點、飲料等品類。
豐富的產品選擇是一方面,壽司郎的上新速度和頻次同樣高,幾乎每個月都會推新,還會聲明當月或當季限定,無形中“催促”消費者盡快去打卡。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今年7月以來,壽司郎至少大規模上新了4輪,共計44款產品。
圖片來源:壽司郎小紅書
這種始終保持“新鮮感”的打法也體現在如何與年輕消費者的溝通上。
小夏(化名)曾在成都一家壽司郎門店工作過半年多。她告訴紅餐網,門店生意并非一直都很好,工作日基本不需要排隊,但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壽司郎頻繁聯名推廣之后,“多了很多新客”。
從公開的宣傳來看,壽司郎的聯名活動始于2023年9月,但最開始局限在一些純形象IP,2024年下半年開始跟擁有更多受眾的動漫和游戲聯名,比如初音未來、《排球少年》《崩壞:星穹鐵道》《葬送的芙莉蓮》等,通過推出周邊贈品、限量套餐等,吸引了一批年輕消費者。
二次元文化已經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中國廣告主協會聯合睿叢咨詢發布的《二次元生態白皮書》顯示,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已達4.9億,其中25歲以下占比超過60%。
如何爭奪這批龐大且消費力不俗的客群,壽司郎顯然深諳此道。拿最近跟《排球少年》的聯名活動來說,壽司郎不僅在全國多個城市里開設主題裝潢店,從8月11日開始的四周里,每周都會推出一批新的聯名產品,社交平臺上有消費者表示已經打卡到了第三周。
悠悠就是在跟著喜歡的二次元博主打卡壽司郎后,成為了它的常客。
圖片來源:壽司郎小紅書
而在趙剛看來,壽司郎之所以能留住顧客,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質價比。“消費者不是美食家。吃起來像100塊的東西,只需要付80塊,這就是質價比。”他說。
壽司郎主推的品類壽司分為10元、15元、20元、28元四個價位,偶爾還會推出8元的白碟。大眾點評顯示,壽司郎客單價接近90元。
根據《中國餐飲報發展報告2025》,50-100元價格帶也是日料消費的主流價格帶,占比最大,達到29.2%。
有同業者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今平價壽司品牌看重的是周轉率,追求薄利多銷,同樣成本10元的三文魚,有些日料店能加價到6倍,壽司郎只加2倍。
不過壽司郎沒有因為定價低就壓低食材成本,相反,食材新鮮是其著重宣傳的一點。其官網顯示,食材選購采取的是行業最高標準,且全部在店內烹煮,而非中央廚房預制。
另外,壽司郎在2002年引入了回轉壽司智慧管理系統,每當碟子走滿350米的距離時就會被自動回收,保證顧客吃到的食物都是新鮮的。
據報道,壽司郎創辦人聲稱,即使壽司售價低廉,也必須“至少用5成售價用來買食材”,以確保壽司質量。其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歷年財報披露,近年來壽司郎的食材成本率保持在45%-50%區間內,而整個餐飲行業普遍的食材成本率大多在30%上下。
不壓低食材成本的同時做到價格較為低廉,壽司郎是如何做到的?
長期關注日料的上海傳道餐飲定位品牌全案公司合伙人黃光堯告訴紅餐網,這主要基于其在日本低消費時代的成功經驗,在中國開店也實現了“基本全流程自動化,前后臺人力需求極低”和“常規商品SKU供應鏈優化到極致”,實現既便宜又好吃。
紅餐網在現場觀察到,壽司郎美林天地店大約能容納近百人同時用餐,但前廳只有6名服務員。相比同等體量的店鋪8-12人的前廳人數,壽司郎的人力配比明顯更低。除了迎賓和結賬,其余諸如點菜、傳菜等環節均不需要服務人員。
此外,回轉壽司智慧系統因為可以讓廚房及時掌握銷售信息,選擇性地備菜、上菜,從而將食材報廢率從原來的2.5%壓低到了1%,進一步壓縮了成本。
還會火多久?
目前來看,壽司郎的增長勢頭依然迅猛,尤其是其在國際市場(主要是環亞地區)的表現,十分突出。
8月6日,FOOD & LIFE Companies發布的2024年10月至2025年6月的財報顯示,壽司郎海外分部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1%至931億日元(約合45億人民幣),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20%至111億日元(約合5.4億人民幣),而這兩項指標的增速均超過了日本市場。
去年,FOOD & LIFE Companies社長山本雅啟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中國市場是其增長的關鍵,還提到集團有意再加快拓展以亞洲為核心的海外業務,目標是在2026年9月財年結束前,把壽司郎海外分店總數增加到310間及以上。
但部分線索也透露出,壽司郎的護城河或許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寬。
首先,餐廳的生意總是會受到選址、人流量等等因素的影響,即便是網紅如壽司郎也逃不過。
2024年6月17日,壽司郎成都伊藤廣場店宣布于月底閉店;三個月后,兩家位于廣東的壽司郎也先后關閉,分別是東莞長安萬科廣場店和廣州嘉禾金鉑天地店。
“在華南的一些城市,壽司郎單店的銷售表現一般會在3年到4年有明顯的下滑。”一位對接過壽司郎招商的業內人士接受每日人物采訪時說。而上述這幾家門店都是營業不到兩年就關閉了。
紅餐網留意到,社交平臺上,除了有不少網友對這些門店關閉表示惋惜,也能看到許多消費者反映,這些門店開在了不夠熱門的商場,或是面積過大而客流量太少。甚至有消費者表示,閉店那天是他見過客人最多的一天。
其次,平價壽司這個賽道擠滿了競爭者,壽司郎在定位、模式上面壁壘性優勢不明顯,容易受到其他品牌的挑戰。
比如說它的老對手,泉膳控股旗下的濱壽司,同樣經營回轉壽司。紅餐大數據顯示,其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在國內擁有100多家門店,幾乎是壽司郎的兩倍。客單價在60-70元左右,比壽司郎低了約20元,相當于一頓簡餐的價格。
門店布局上,濱壽司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大力布局江浙滬地區,但近年來也開始逐漸深入壽司郎腹地,如廣東已經成為其除江蘇之外開店最多的省份。
作為較早進入大陸市場的回轉壽司品牌,爭鮮最近也有了新動作。7月,爭鮮在北京推出了全新店型爭鮮·SUPER店,撤下了回轉帶,換上大屏點單,現點鮮做。前文提到海底撈推出的如鮨壽司,也會給市場帶來一番攪動。
如鮨壽司杭州首店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而在壽司郎尚未進入的上海市場,甚至出現了一家名叫“料理郎”的壽司店,不僅名字與壽司郎十分相像,其宣傳的價格策略、用餐模式等也幾乎跟壽司郎一模一樣:
同樣采用回轉壽司智能管理系統,每份壽司在軌道上跑夠350米就會自動撤下;同樣強調不使用中央廚房代工,而是店內烹煮,以保證食材新鮮;同樣擁有超過200個SKU,最低只要8元等等。
這家店已于5月開業。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帖稱,被其與壽司郎雷同的模式吸引去打卡,但經營情況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可知。
在趙剛看來,模仿者的出現是必然的。甚至,這些后來者有著更加本土化的供應鏈及管理團隊,能靠著中國餐飲業者強大的復刻能力,整合學習各大品牌的模式,進一步放大優勢,未來可能對壽司郎造成沖擊。
黃光堯的看法不同。他認為,無論在營運經驗還是供應鏈上,壽司郎都比后來者更有積累。
“后來者當然可以模仿壽司郎的模式,但因為壽司郎走在前面,所以在后來者剛出來的時候,壽司郎仍然具備成本和效率優勢。”他說。
本文轉載自紅餐網(ID:hongcna18),已獲授權,版權歸紅餐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