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的“煙火氣”與工業化進程之間,我們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一個誠實透明的市場。

圖片來源:pexels
羅永浩,將本就“風評不好”的預制菜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9月10日,羅永浩發博公開吐槽連鎖餐飲品牌西貝:“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還那么貴……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注明是否用了預制菜。”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次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做出回應,“我們一定會起訴他,一定一定會起訴他!”連用三個一定,試圖捍衛西貝“清白”,尋找公道。
由此,預制菜爭議又被推至臺前。
這不是餐飲企業第一次陷入預制菜之爭,去年老鄉雞、蘭湘子均被指控餐品為預制菜。老鄉雞拿出20萬字《溯源報告》:現做菜品占70.6%,“半預制”占27.7%,真正的預制菜僅占1.7%。蘭湘子最終也通過公開后廚強調“絕非預制菜”來回應質疑。
9月12日下午,西貝同樣也發布《致顧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羅永浩所點的13道菜品詳細制作過程。
和此前陷入預制菜爭議的餐飲品牌不同的是,西貝此前嘗試過做預制菜生意,賈國龍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預制出來的,只要越高級的菜預制程度越高。預制是個科學,預制是個工藝。”
現在,他說“西貝沒有一道預制菜”。
短短兩年間,一個曾經為預制菜搖旗吶喊的企業,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關系?既是因為國家明確規定,中央廚房模式不等同于預制菜,更因為預制菜從“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
西貝的態度,反映的是整個餐飲業的困境:既要預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煙火氣”,既要工業化帶來的成本優化,又要迎合消費者對“現炒”的期待。
羅永浩的聲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費者的觀點,也恰恰“利用”了這種糾結。
9月12日下午,羅永浩再次發聲,宣布當晚將在多個平臺直播討論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我對他們(西貝和賈老板)沒什么興趣,真正的目標是推動中國預制菜行業透明化”。
現在的問題是,這場口水戰最終會推動行業走向透明,還是會讓更多企業選擇“裝糊涂”?
西貝,冤不冤?
這場風波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賈國龍在回應中透露出幾個關鍵信息:一、按相關規定,西貝沒有一道是預制菜。二、羅永浩一行五人15道菜品總消費為830元,賈國龍認為西貝“真不貴”。三、羅永浩吃得挺好,抹嘴走了,回去就發了一個微博,對西貝造成巨大傷害,一定會起訴羅永浩。
此后他更是宣布將在全國所有門店上線“羅永浩菜單”,還提供兩大承諾:第一,“不好吃,不要錢”,顧客可以隨時退單;第二,歡迎顧客隨時進入后廚,參觀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過程。
羅永浩即刻反擊,在11日晚發帖稱,“好,來吧,如果不是預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現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熱的味道,這肯定是高科技了。”隨后貼出十萬懸賞,征集法律上可以采信的真憑實據。
兩名公眾人物微博口水戰已非首例,這次疊加“預制菜”這一本就備受爭議的話題,瞬間讓這件事情上升到餐飲安全和消費者知情權的問題。
要知道,西貝一直自稱無預制菜。去年8月,西貝合伙人、聯合創始人樊大衛去西貝北京華貿店(商場店)做了一期視頻,結論是只有饅頭和黃饃饃是從中央工廠配送過來的,剩下的從涼菜到熱菜,大菜、主菜全部是明檔現場制作。
對于什么是預制菜,國家有過明確規定。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六部委《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范圍:
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
規定預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劑、嚴格使用添加劑;
針對連鎖餐飲企業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新規界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但不納入預制菜范圍。
圖片來源:《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重點來了,這意味著:不能從是否添加防腐劑、添加劑這個層面來判斷是否是預制菜;中央廚房模式不等同于預制菜;預制菜不包括主食類食品。
舉個例子,此前有許多消費者稱西貝的“黃米涼糕”是預制菜,但從國家規定來看,黃米涼糕屬于速凍面米食品,明確被排除在預制菜范圍之外。
那西貝其他的餐品呢?
據公開資料,西貝采用的是“中央廚房+門店現制”模式,按照國家標準,確實不屬于預制菜。
只是,在眾多用戶心目中可能又是另外一套標準,只要不是現場洗、切、現炒,就會被籠統地歸為“預制菜”。這背后就引出了另一個更大的疑問:預制、預制菜、中央廚房到底有什么區別?
預制菜和中央廚房,界限在哪兒?
這些概念經常被混淆,其實完全不同。
預制,簡單來說就是提前加工、預加工。比如把蔬菜洗凈切好變成凈菜,把肉類分割成小塊,把調料提前配好——這些都是預制,目的是提高后續烹飪的效率。
預制菜則是成品菜,是將熟食加工好冷凍,拆包裝后加熱就能直接食用。比如市面上常見的宮保雞丁、紅燒肉等料理包,都是嚴格意義上的預制菜。
中央廚房是餐飲企業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的生產模式。按照國家標準,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
從技術角度看,這三者的界限非常清晰:預制是半成品,預制菜是成品,中央廚房介于兩者之間;預制菜面向市場銷售,中央廚房僅供自有門店;預制菜有較長保質期,中央廚房通常當天配送;預制菜有工業化標準,中央廚房執行餐飲標準。
從法律角度看,對應的法條也不相同。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圣律師解釋:“連鎖餐飲自有央廚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按餐飲服務管理,一般不納入預制菜;但需滿足‘自有體系、餐飲合規、不對外獨立銷售預包裝’的條件。”
為了避免企業鉆空子,法律設計了監管機制:“將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置于不同監管路徑下,并通過‘許可—包裝/標簽—工藝追溯—標示義務—處罰’全鏈條約束,既能保障界限清晰,又能有效遏制‘掛央廚賣預制菜’的規避行為。”
但在消費者的認知里,界限很模糊,他們不光搞不清中央廚房、預制菜、料理包的區別,甚至很多人認為,只要不是在餐廳現場從原材料開始制作,就算是“預制菜”。一些餐飲企業說“中央廚房為自家餐廳生產的熟制品,不是預制菜”,也很難說服消費者。
事實上,放眼整個餐飲行業,大部分我們熟悉的連鎖餐廳,都在使用各種形式的“預制”。
專業預制菜企業千味央廚的客戶名單包括:華萊士、肯德基、真功夫、九毛九、海底撈、老鄉雞……另一家企業得利斯的客戶也包括海底撈、正新雞排等知名品牌。
千味央廚官網公布的合作伙伴
圖片來源:定焦One
這些連鎖品牌的預制食材主要來源于兩個渠道:自建的中央廚房或專業預制菜公司。
“預制”如此普遍,主要還是因為經濟賬,采用預制方式,在人力、房租、食材各項成本方面都更占優:
“預制”不需要那么多廚師,出餐速度更快,外賣效率和堂食翻臺率都能翻倍。一道復雜的菜原本需要20分鐘制作,用預制方式可能只需要5分鐘。
后廚面積也可以壓縮,在寸土寸金的商場里這意味著巨大的成本節約。這背后還有硬件限制。有餐飲從業者表示,“一些商場不允許使用明火烹飪,那很多餐飲店就只能用預制。”
批量采購的預制食材往往比零散采購原材料更便宜,而且損耗更小。
也正因此,在連鎖餐飲行業,幾乎沒有哪一家能完全避開“預制”,只是預加工的程度不同。
預制菜還能“洗白”嗎?
羅永浩的那條微博,像是捅破了一層窗戶紙。他說的雖是個人觀點,卻也點出了一部分消費者的心態:“預制菜質量差、吃不得”。
這是預制菜本身的問題,還是市場現狀的問題?
近兩年,隨著預制菜在某種程度上被“污名化”,越來越多的餐館開始在營銷中強調自己“沒有用預制菜”、“全部現炒現做”來吸引食客。
這種營銷策略看似合理,但實際上產生了兩個負面效果:
第一,加深了消費者對“預制”的偏見。當“不用預制菜”成為一種賣點時,潛臺詞就是“預制菜不好”。這讓本來就對預制菜存疑的消費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變相混淆了概念。正如預制菜創業者潘潘所說:“很多餐廳沒用消費者認為的料理包,但會用即烹菜、即配菜。”換句話說,沒用嚴格意義上的預制菜,但用的是各種形式的“預制”。
于是,一邊是餐廳在營銷中極力撇清與預制菜的關系,一邊是消費者對預制菜越來越敏感和排斥。
會出現這種現象,和預制菜行業的發展軌跡相關。
“預制菜”真正進入公眾視野,要從2020年說起。凍品在線創始人林志勇回憶:“2020年下半年,C端預制菜在疫情催化下被吹上風口,資本下場‘撒錢’,更多企業開始面向C端市場加大營銷投入,預制菜三個字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
但快速擴張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預制菜創業者潘潘觀察到:“預制菜行業集中度很低,大量小企業不具備菜品研發能力、冷鏈物流能力,生產出的預制菜很難保證口味。”
人們吃到“難吃”的預制菜的概率變高了,這成了行業最大的痛點。
圖片來源 :西貝XIBEI官方微博
“市面上有大量中式預制菜做得很重口,重油重鹽、食材一般,消費者對預制菜產生了不太健康的印象,也不冤。”食品行業從業者祁南表示。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劣質產品泛濫——消費者產生負面印象——餐廳撇清關系——進一步加深消費者偏見——行業整體被“污名化”。
預制菜從業者劉度感嘆:“很多人知道,肯德基、麥當勞的漢堡(按國家規定不屬于預制菜)等,也是標準化‘預制’的,但中餐預制似乎更‘招黑’。”
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反差?
從技術角度看,現在的預制菜技術已完全成熟。
有從業者表示,液氮冷凍技術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鎖住食材的新鮮度和營養成分。這項技術已在行業里廣泛應用,且成本可控。
相比之下,很多小餐館的食材可能在常溫下放置過久,反而存在隱患。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合格的預制菜可能比很多現制菜更安全。
祁南總結,正規的預制菜企業都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加工,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化的操作規程。
而很多小餐館靠的是師傅的經驗,標準化程度很低。
潘潘也強調,網絡上曝光的外賣料理包和連鎖品牌用的預制菜,有非常大的區別。多數連鎖餐飲的菜品品質安全是有保證的。
問題還是出在劣質產品的泛濫上,因此,消費者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當前的行業現狀是:有政策要求,但缺乏強制力;有行業共識,但缺乏統一標準。
李圣解釋:“六部委《通知》屬于部門規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行政法規層級的強制力;但其明確的預制菜定義與‘明示’要求,已被多地轉化為行政監管與執法依據,對企業形成硬約束,并成為消費者主張知情權與選擇權的重要政策支撐。”
劉度表示,預制菜行業目前沒有準入門檻,企業生產過程中執行的是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這個新生行業還需要全國統一的強制性標準,包括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國家生產標準,以此來規范企業、打消市場疑慮。”
回到西貝與羅永浩的這場爭議,它或許會成為預制菜行業的一個轉折點。
從短期看,這確實給西貝甚至餐飲、預制菜行業都帶來了負面影響。但從長期看,多位從業者認為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從法律角度看,這次事件也可能推動相關法規完善。
李圣表示,雖然相關部門有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的要求,但缺乏強制力,導致主動標注的商家寥寥無幾。此次事件中,羅永浩呼吁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注明是否用了預制菜,這一訴求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支持。
在美食的“煙火氣”與工業化進程之間,我們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一個誠實透明的市場。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