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不錯,顛覆性不強。

圖片來源:unsplash
對于全球科技從業者而言,Meta Connect大會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時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電腦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會帶來哪些前沿技術產品,更對會上即將亮相的新款AI眼鏡充滿關注。
事實上,AI眼鏡這類消費電子產品,在過去一年里已快速從“小眾科技產品”走進大眾視野,但看似火熱的市場背后,AI眼鏡當下的發展卻陷入了明顯瓶頸。
此前,國內AI眼鏡市場曾掀起“百鏡大戰”的競爭熱潮:中小廠商憑借精準的線上營銷,快速在細分市場打開局面;頭部品牌則依托供應鏈整合優勢,推出定價千元左右的低價AI眼鏡產品,試圖以“性價比”搶占用戶心智。
然而,這場熱鬧的競爭并未推動行業快速發展,反而暴露了產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廠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應不穩定、生產線產能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大規模量產;另一方面,更多產品栽在了“體驗”上,行業退貨率居高不下,也讓消費者對“高質量AI眼鏡”的需求愈發迫切。
正是在國內市場陷入“低價低質”困境的背景下,作為AI眼鏡領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業破局者”的厚望。從業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發布的新款AI眼鏡,能在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同時在產品銷量上打開新空間。
這次,Meta一口氣推出三款AI眼鏡,展現出在硬件創新、AI融合及生態構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續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顯著進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鏡并未展現出顛覆性的技術升級,還在現場演示中頻頻翻車。
一邊是消費市場對優質AI眼鏡的需求,一邊是行業技術與產品體驗的滯后,一個核心問題開始出現:AI眼鏡,前景到底怎樣?
Meta最新的AI眼鏡,實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發布了三款AI眼鏡:Ray-Ban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Ray-BanDisplay。
三款產品共同組成了Meta AI眼鏡全家桶,Ray-BanMeta Gen2是對原有Ray-BanMeta進行的迭代升級,Oakley Meta Vanguard針對運動人群,Meta Ray-Ban Display則瞄準目前熱鬧的“AR顯示”市場。
整體來看,三款眼鏡在像素、防抖,以及電池上都做出了升級。
拍攝效果提升,前代攝像頭為1200萬像素,拍攝2K視頻,當前普遍升級為3K視頻;加強了防抖功能,即便是在越野跑、滑雪等特殊環境,Oakley Meta Vanguard也能拍出高清畫面;電池性能大幅提高,新一代的Ray-Ban Meta,配合充電盒使用可達30小時的超長續航,Oakley Meta Vanguard能做到9小時,意味著跑完一段馬拉松沒有問題。
三款產品的定價差別不小。
Ray-Ban Meta Gen2和Oakley Meta Vanguard相對便宜,起價分別為379美元、499美元,Meta Ray-Ban Display則達到了799美元。但這一定價比預想中的低,比如,國內同樣帶顯示的AI眼鏡雷鳥X3 Pro官方首發價為8999元(約合1265美元)。
目前三款產品均處在發布并發售狀態。
在三款產品中,Meta Ray-Ban Display作為最高端型號,受到行業重點關注,核心亮點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具備顯示功能。
與不帶顯示的AI眼鏡相比,帶顯示的AI眼鏡實現的功能更多,但軟硬件也更為復雜。
從技術參數來看,MetaRay-Ban Display處于行業主流水平:顯示屏分辨率為600×600,視場角(FOV)達20度,像素密度(PPD)為每度42像素,顯示屏刷新率90Hz、內容刷新率30Hz,亮度調節范圍覆蓋30-5000尼特,屏幕漏光率低于2%。
以上參數表明,這款眼鏡在兼顧清晰度、流暢度與隱私保護的同時,還能范圍適應不同環境,兼顧了實用性和隱私性。比如亮度既能滿足昏暗環境下的低功耗需求,又能在強光下保持清晰顯示。
同時,它采取右眼全彩單目顯示設計,核心優勢在于平衡“信息獲取”與“現實觀察”。相當于將手機通知等信息“懸浮”于視野中,既避免雙目顯示對現實場景的遮擋,又能實現輕量化信息交互,以及有效避免他人窺探。
結合目前曝光的技術參數及官方案例來看,該款產品綜合表現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二是交互方式。
Meta Ray-Ban Display配有Meta Neural Band(神經腕帶),用戶無需觸摸眼鏡或掏出手機,腕帶通過細微的手部動作便可控制眼鏡。官方表示,該腕帶的靈敏度很強,腕部肌肉較弱的傷者也能使用。
不過,市場對這一設計還存在爭議,有人覺得加入腕帶屬于AI眼鏡行業的創新之舉,能減少用戶“掏手機”的次數,但也有人擔心會影響用戶體驗。AI眼鏡行業資深從業者小名指出,AI眼鏡的初衷是方便用戶,因此應盡量簡化配件。
雖然硬件參數和官方展示案例不錯,但本次Meta發布會的多次翻車現象,也暴露出了產品弊端。
先是實時AI功能出現Bug。
現場演示中,使用者在詢問Meta如何調制“韓式牛排醬”時,其回答是用醬油和芝麻油來調制,并沒有給出具體操作步驟。緊接著使用者反復追問應該先做什么,但AI直接無視,最終導致演示中斷。
其次是扎克伯格通過腕帶發送視頻通話請求,多次嘗試也出現失敗。
現場將這兩大問題歸因于WiFi網絡穩定性。但在小名看來,一方面可能受網絡穩定性影響,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產品交互與硬件協同上的不成熟,這也是AI眼鏡行業的一大痛點。后來Meta平臺公司首席技術官通過其Instagram賬號解釋,并非WiFi所致,而是資源管理規劃環節出現了失誤,以及出現了程序漏洞。
綜合來看,本次Meta發布的三款AI眼鏡,雖在性能參數與場景定位上有所優化,但整體未超出市場預期,甚至有部分行業觀點認為,其產品體驗尚處于“半成品”階段。
Meta出招,國內廠商慌了嗎?
雖然Meta整體不及預期,但作為AI眼鏡行業的風向標,它的一舉一動仍然會影響國內外從業者。
自從2023年發售的Ray-Ban Meta在一個季度之內賣出30萬臺后,國內各大廠商便紛紛將AI眼鏡看作是取代手機的下一代智能入口,并在去年上演“百鏡大戰”。
但各家都基于自身優勢布局,導致產品形態和技術亮點缺乏統一標準,不過也大致可分為兩類:純音頻款,以及結合音頻、攝像頭、AR顯示的復合款。隨著Meta三款新品的發布,「定焦One」發現,目前市場競爭已逐漸聚焦于兩大主流形態和三個核心維度的較量。
兩大形態:AI+攝像頭、AI+攝像頭+AR顯示;三大維度:重量、價格、智能化。
基于這些維度,「定焦One」將Meta AI眼鏡和國內幾款具有代表性的AI眼鏡進行對比。
市場較為一致的觀點是,AI眼鏡想要吸引消費者,首先它得是一副好眼鏡,用戶佩戴舒適,外觀好看,這也對重量提出了要求,而“重量、續航、算力”一直是AI眼鏡還沒攻克的不可能三角。
在整體重量排名上:帶顯示的AI眼鏡>無顯示的AI眼鏡。
在更輕的無顯示AI眼鏡中,國內魅族的StarV Snap僅有39g排第一。
帶顯示的AI眼鏡又分為兩類:全彩顯示的AI眼鏡和單色顯示的AI眼鏡。前者支持豐富的色彩呈現,視覺體驗更接近大家習慣的屏幕,后者通常為單一淡綠色,主要用于顯示文字、簡單圖標或導航信息。
從業者解釋,與單色顯示相比,全彩顯示需要的電池容量更大,整體也會更重,比如單色的Rokid Glasses和Halliday都在50g以下,全彩的雷鳥X3Pro和Meta Ray-Ban Display則在70g左右,其中Meta Ray-Ban Display更輕。
其次聚焦價格。
目前在不帶顯示的AI眼鏡中,國產AI眼鏡都比Meta更輕更便宜。但和同類型的帶顯示AI眼鏡相比,Meta Ray-Ban Display(799美元)的價格高于Rokid Glasses和Halliday,低于同為全彩路線的雷鳥X3Pro。
這么來看,Meta在全彩路線中獲得了全勝。但小名認為,Meta Ray-Ban Display的性價比并不高,他也不認可這款眼鏡為了追求全彩顯示而舍棄優化重量和成本的做法。
“對于AI眼鏡廠商來說,全彩不是技術門檻,部分廠商沒有走這一路線是因為全彩會使眼鏡重量增加、所需成本更高,而且現有的顯示內容沒必要做全彩。”他表示。
最后是智能化水平。
AI眼鏡的“智能化”取決于軟硬件的構成。從業者晴晴將Ray-Ban Meta(非最新的Ray-Ban Meta Gen2)和國內AI眼鏡,進行硬件指標和功能效果對比。
硬件方面,AI眼鏡最重要的部件是芯片,承擔“大腦”的角色,負責完成圖像識別、語音交互、實時翻譯等各種任務,同時也要管理設備的整體運行,“國內外主流中高端AI眼鏡主要采用的是驍龍AR1芯片,包括本次的Meta Ray-Ban Display也沒有進行升級,還是這一芯片。”他表示。
再看軟件,主要體現在大模型的應用上。各家大多用的是自研大模型,小廠多基于大廠的開源大模型(比如DeepSeek、通義千問等)進行二次開發。另外,操作系統和交互方式也會影響AI眼鏡的智能化水平。
晴晴表示,“由于各家的技術并沒有完全公開,很難對性能高低做出準確評估,但從市面上AI眼鏡能調用的功能和實現效果推斷,各家產品差異有限,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
也就是說,國內外AI眼鏡的差距并沒有想象中大,這也為接下來的市場表現提供了參考。
賣得多、退得多,AI眼鏡還沒爆發
如今的AI眼鏡市場,還處在“高熱”狀態,多項數據體現了這一趨勢。
京東發布的智能眼鏡半年報顯示,2025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暴漲超10倍,入駐品牌數量實現3倍增長。IDC數據也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255.5萬臺,同比增長54.9%,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66.4萬臺,同比增長145.5%。
然而,高銷量的光環下,卻面臨著“高退貨率”的尷尬。
行業媒體XR Vision曾報道,智能眼鏡的退貨率,京東和天貓在30%左右,抖音在40%-50%。國內頭部品牌小米的案例具備代表性,XR Vision估算小米AI眼鏡在抖音的退貨率高達40%左右。但一位從業者也指出,AI眼鏡為新品類產品,用戶需要試戴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因此電商渠道退貨率高也屬于正?,F象。
“現在AI眼鏡行業熱度高、實際銷量卻一般,幾乎所有廠商都在燒錢,小米已經算是行業里‘活得比較好’的了。”資深AI眼鏡從業者小魚向「定焦One」透露。
不少從業者認為,AI眼鏡的高退貨率反映出這一行業的共性挑戰。
多位用戶反饋,AI眼鏡普遍在佩戴舒適度、功能實用性和使用便利性上存在明顯不足。
例如,連續戴1小時便會感覺壓鼻梁;拍照清晰度不如手機,聽音樂的音質和便攜性不如無線耳機;語音和視頻結合的功能也不夠精準,以最簡單的“食物卡路里查詢”操作為例,其不僅會出現識別不出物體的情況,響應延遲也十分嚴重,不如直接拿手機搜索方便。
用戶花上千元,卻只能用到“耳機+基礎拍攝”的功能,這導致很多用戶嘗鮮下單后,用幾天就干脆退了。
小魚直言,從功能成熟度來看,目前AI眼鏡更像是科技發燒友、自媒體博主的“嘗鮮工具”。即便是想要通過降價策略,讓更多普通用戶使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從供應鏈角度看,芯片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他舉例,目前AI眼鏡大多采用手機或平板的通用芯片,不僅功耗高,成本也居高不下。據了解,一款售價2000元左右的AI眼鏡,通用芯片成本大約為600元,接近整機成本的30%,這直接限制了廠商在重量、續航和功能上的優化空間。
同時,渠道與售后體系的局限又進一步增加了用戶的顧慮。
一方面,AI眼鏡的推廣集中在線上(如京東、抖音),線下體驗店不足;另一方面,售后維修難度大,“鏡片刮花、鏡腿斷裂這類小問題,很多都要寄回原廠維修,手機維修隨便找個線下門店就能解決”,這也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
此外,隱私問題也是行業老生常談的一項隱憂。AI眼鏡的攝像頭、麥克風在使用過程中會持續采集環境數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隱私泄露。比如戴著AI眼鏡出現在地鐵、商場等公眾場合,拍攝周圍人的人臉、動作,如果數據保護不到位,很容易被濫用。
從熱度到銷量,從用戶體驗到退貨率,從業者們期待的AI眼鏡大爆發尚未到來,這注定是一場長跑。但作為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品類,正如Meta在發布會上不斷釋放的信心,它的未來依舊值得期待。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