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要引流,教育大廠想變現。

圖片來源:pexels
各大應用榜單剛剛公布的9月數據,揭示出一個AI應用新風向——教育類AI應用正加速崛起。
多家機構的數據顯示,這一賽道的月活用戶(MAU)與下載量雙雙上漲,部分產品漲幅甚至逼近1000%。
以非凡產研的數據為例,好課幫助教育旗下的“光速寫作”憑借場景定位與功能體驗,月環比下載增速高達926.59%,科大訊飛旗下的“E聽說中學”依托校園教學場景的產品設計,月活躍用戶環比增速達162.37%。
其他AI應用榜單也能印證這一趨勢,在AI產品榜的9月榜單上,字節旗下的“豆包愛學”在本身MAU不低的前提下,環比增幅依然達到了19.16%。一位從業者也表示,他們的AI教育產品在開學季增長尤為迅速,注冊用戶數環比增長50%。
教育類AI應用“起飛”,既受開學季自然流量帶動,學生群體在作業批改、口算練習、難題搜索等需求顯著提升,也受益于AI與教育行業的高度契合。
一位從業者對「定焦One」表示,教育行業與AI的適配度很高,因為其范圍相對明確(有具體學科和重要知識點劃分)、結果可驗證性強(有各種考試結果作為驗證支撐),讓AI應用的落地有了天然優勢。
在這股浪潮下,布局者迅速聚集了三股力量:以字節、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猿輔導、作業幫、科大訊飛為代表的教育大廠,以及Answer AI等新興的創業公司。
誰能率先吃到AI教育應用的紅利?答案正在揭曉。
教育類AI應用暴漲,誰吃到的紅利最多?
要判斷誰真正吃到了AI教育的紅利,產品的“下載量”和“月活”是重要的衡量指標。下載量是“敲門磚”,代表著觸達到了多少學生或家長群體,月活是“試金石”,驗證產品是否能真正滿足用戶需求。
先來看下載量。
非凡產研提供的榜單顯示,9月全球主要教育類AI APP下載量達到50萬以上的產品有10款,其中猿輔導的“小猿口算”下載量環比增長超200%,作業幫的“大學搜題醬”、字節的出海產品“Gauth”和國內產品“豆包愛學”,以及海外教育公司Quizlet Inc推出的“Quizlet”都是超100%增長。
從下載量的總體規模看,互聯網大廠產品領跑。字節的兩款產品“Gauth”和“豆包愛學”,占據領先地位。一位從業者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字節系的多渠道流量優勢。
再來看月活。
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教育類AI產品側重于長期交互、引導思考,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非直接給出最后結果,因此月活指標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下載量。
從榜單數據來看,9月月活用戶超2000萬的教育類AIAPP共8款,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字節的“Gauth”。
這款產品憑借拍照解題功能,同時支持多學科解題和真人導師增值服務,在海外市場獲得了較高滲透率,在下載量和月活兩大維度均表現突出。
但聚焦國內市場,教育大廠的產品表現更為突出。
猿輔導的“小猿搜題”、“小猿口算”月活環比均超16%,“作業幫”月活雖然出現了環比1.94%的下降,但憑借9863萬的月活用戶數量,仍居教育類AI應用首位。
從總體上榜數量看,教育大廠同樣占據優勢,8款產品中5款為教育大廠出品。
這主要因為教育大廠的AI產品以多矩陣形式出現,比如作業幫和猿輔導既有專門針對小初高群體的AI應用,也有面向全年齡層的應用?;ヂ摼W大廠布局則較為單一,多家只推出了一款產品。
一位從業者認為,教育類AI應用的紅利,更多是被教育大廠和互聯網大廠吃到。教育大廠因為早就擁有了一批忠實用戶,在月活上較為領先。而擁有泛用戶和多營銷渠道優勢的互聯網大廠,在總下載量上更占優勢。至于創業公司,雖然具備靈活的優勢,但目前還難以分一杯羹。
互聯網大廠要引流,教育大廠想變現
同樣是盯上AI教育,教育大廠和互聯網大廠各自打的“算盤”又很不一樣,這直接反映在產品的商業模式上。
教育大廠的AI產品主要采取會員模式,單月價格在30元左右。雖然有部分功能免費開放給用戶,但直播課程、定制化或高級內容,基本都需要開通會員。簡言之,它們做AI應用,直奔賺錢而去。
一位從業者指出,教育大廠通常會把一些基礎功能,比如免費解題、口語練習,當成“鉤子”,吸引大量用戶下載,提升APP的下載量和活躍度。之后再從這些免費用戶里篩選出有更高需求的人,比如想系統補數學、提升英語成績的學生,將其轉化成付費用戶,推薦其購買直播課、系統課程等核心付費業務。
相比之下,互聯網大廠以免費模式為主,有的甚至能做到全部免費。
在上述從業者看來,互聯網大廠的目的并非短期變現,而是“攢人氣、囤數據”,讓用戶花更多時間停留在自家的生態應用中,通過數據反哺廣告、云服務等主業。
以各家都有的拍照解題功能為例,「定焦One」將一道小學數學題分別拋給“夸克學習”“豆包愛學”“小猿AI”“快對AI”。
從回答準確率來看,除“豆包愛學”出現識別不清的問題外,其他產品都給出了正確的文字答案。但在點擊視頻講解時,只有“夸克學習”能免費觀看,其余均需開通會員。這一差異正體現出兩類公司的不同定位:教育大廠追求變現,互聯網大廠強調引流。
教育大廠產品需開通會員后觀看完整視頻
「定焦One」進一步測試發現,幾乎每家教育大廠的AI應用里,視頻講題、試卷多次下載、AI專屬視頻等關鍵功能,都僅支持會員使用。
這兩類公司的產品,在功能的側重點上也不一樣。
教育大廠更注重“教學效果”和“提分”,把AI融入“教、學、練、測、評”的每一個環節,追求做深做透。
以各家教育大廠都在宣傳的“AI一對一”功能為例,課前,AI會實時分析視頻內容,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課中,AI會根據學生答題情況找出薄弱項,然后智能推送針對性的題目并批改;課后,AI會總結學生的知識點盲區,生成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全程還能像虛擬老師一樣和學生互動,即時答疑解惑。
互聯網大廠的產品則更注重用戶體驗、強調交互效率,主打拍照答疑、AI作業批改、單詞背誦等基礎工具,但產品獨特性不強。
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兩者的產品設計上。
教育大廠大多保留傳統應用的多模塊布局,功能密集;互聯網大廠則以Chatbot式交互界面為主,頁面簡潔,更像是一個通用AI助手。
圖片來源:左為“夸克學習”,右為“小猿AI”
AI教育產品Asksia的聯合創始人Bella Ren認為,教育大廠的優勢在于眾多師資力量和多年積累的相關教育行業數據,而互聯網大廠贏在多渠道營銷能力和領先的AI技術。雙方都是基于自身優勢做教育類AI工具,至于是否采取收費模式,主要與各自的行業特性有關,沒有好壞之分。
低付費意愿、技術門檻不高,競爭依賴營銷
互聯網大廠、教育大廠以及創業公司都想做教育類AI應用,核心原因在于教育場景和AI的適配性,讓這一行有市場紅利可挖。
Bella Ren認為,基于教育行業現有的學科框架與重要知識點劃分,AI技術可以聚焦特定教學環節或學習需求,形成明確的落地路徑。而借助考試成績、能力測評等客觀結果,可直接驗證AI在教學輔助、個性化學習等場景中的有效性。
而且,這個賽道的技術門檻并不高。
Bella Ren表示,現在做AI應用比過去簡單很多,教育類應用的技術底座通常由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與大語言模型(LLM)結合構成。各開發團隊會基于不同用戶群,采取不同的技術側重點,如果產品針對的是理科生,涉及到較多推理問題,便需要更強的文字、圖片處理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但如果是一款語言學習類產品,語音處理技術更為重要。
“相比技術,AI應用類產品更重要的是找準用戶痛點和用戶需求。”她指出。
正因為門檻較低,市面上才會出現如此多款AI教育應用,且每家大廠不止推一款產品。比如,作業幫旗下有作業幫APP、快對AI、大學搜題醬等;猿輔導推出小猿搜題、小猿口算等,這些應用不僅覆蓋K12教育階段,還延伸至職業教育、語言學習等領域。
不過,盡管入局者眾多,9月也有多款應用的數據表現不錯,但行業整體仍然處在發展初期。
首先體現在用戶付費意愿偏低。
由于官方并未公布每款產品的收入,我們以非凡產研的9月數據作為參考。頭部教育類AI應用(采取付費形式)的月收入少則幾萬,最多的也僅處于百萬量級。面向國內市場的頭部APP中,月收入僅有幾十萬甚至更低,其中,作業幫>小猿口算>大學搜題醬。面向海外的產品收入表現稍好,比如字節的Gauth達到了百萬以上。
這種情況也和Bella Ren的感知一致。雖然國內家長愿意為教育花錢,但對教育類AI應用的付費接受度低于北美、歐洲等市場。Asksia主要面向海外用戶,上線一年多,全球注冊用戶20萬左右,年化收入(ARR)100萬美元。他們的收費標準為10美金/月,付費轉化率為3%-10%。
未超過10%的付費轉化率,看似不高,但已處于行業中等及以上水平。
其次,AI的做題準確度無法保證。
Bella Ren坦言,雖然目前大模型準確度有了顯著提升,至少比前兩年提高了一倍,但大模型本身存在幻覺,無法保證給出的答案100%正確,目前行業也沒有一套衡量產品準確率的公開標準,“但海量的、有效的數據越多,準確率肯定越高,這也是教育大廠的優勢所在。”她表示。
此外,教育類AI應用的競爭,強烈依賴營銷。
大部分的教育類APP都會依賴品牌口碑和社交媒體進行營銷推廣,這一觀點已成為行業共識。Bella Ren坦言,他們團隊的“低成本獲客”策略,主要是依托社交平臺的自然流量。
“我們的產品在小紅書、抖音等全平臺詞條曝光量超過3000萬次,海外ins平臺上也有多條內容破百萬曝光量,單月也能達到幾十條,而每次高曝光后都能看到明顯的獲客效果。”她表示。
總體來看,低技術門檻、低付費率、無法確保100%準確的AI能力,再加上對營銷的強依賴,讓“AI+教育”距離市場成熟、相關公司實現高盈利,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